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1134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适应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生产与应用,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包括框架、安装板体、液冷管和外板;框架外壁前后侧以及内壁前后侧开设有至少三个相互对称的外口,且前后同一水平线的框架外壁的外口与内壁的外口之间均贯通有内口,框架外壁前后侧且位于框架外壁的最外端的两个外口的左右侧均贯通有孔位一,框架包括长块,长块与内口的数量相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安装板体、长块、端板和外板,使得安装板体能够批量安装于框架内,便于使用者快速的对液冷管的安装数量进行批量的调整,解决了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对于液冷管的调整速度较慢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
,尤其是涉及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
技术介绍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内的电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产生发热的现象,可通过电池液冷板进行液冷散热。由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尺寸不一,为了使电池液冷板与不同尺寸的新能源电池适配,通常会对电池液冷板内液冷管的数量进行调整,在将液冷管固定至电池液冷板上时,通常是对液冷管逐根进行安装固定的,调整速度较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解决了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调整速度较慢的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包括框架、安装板体、液冷管和外板;所述框架外壁前后侧以及内壁前后侧开设有至少三个相互对称的外口,且前后同一水平线的所述框架外壁的所述外口与内壁的所述外口之间均贯通有内口,所述框架外壁前后侧且位于所述框架外壁的最外端的两个外口的左右侧均贯通有孔位一,所述框架包括长块,所述长块与内口的数量相同,且所述长块一一对应且插接于内口中,所述长块包括位于其前后两侧且与其为一体设置的两个端板;所述安装板体设有至少三块,且所述安装板体均平行设置于框架上方,所述安装板体前后端均开设有长槽;所述液冷管设有至少三根,且所述液冷管一一对应安装于安装板体顶部;所述外板共设有两块,且两块所述外板分别设置于框架前后方,所述外板外侧左右端均贯通孔位二。进一步的,所述液冷管包括嵌入固定在其左右两侧且与其贯通的进液管。进一步的,所述长槽和外口的长度、宽度以及深度均分别与所述端板的长度、宽度以及厚度相同,每块长块外侧的端板均一一对应卡合在框架外壁的外口中。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体的长度与框架内壁的宽度相同。进一步的,所述外板的长度与框架外壁的长度相同。进一步的,所述孔位一与所述孔位二的位置对应且直径相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安装板体、长块、端板和外板,使得安装板体能够批量安装于框架内,便于使用者快速的对液冷管的安装数量进行批量的调整,解决了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对于液冷管的调整速度较慢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框架与长块的拆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结构图2内口的A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标记:1-框架,2-安装板体,3-液冷管,4-进液管,5-长槽,6-长块,7-端板,8-外口,9-内口,10-孔位一,11-外板,12-孔位二。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以及“右”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包括框架1、安装板体2、液冷管3和外板11;所述框架1外壁前后侧以及内壁前后侧开设有至少三个相互对称的外口8,且前后同一水平线的所述框架1外壁的所述外口8与内壁的所述外口8之间均贯通有内口9,所述框架1外壁前后侧且位于所述框架1外壁的最外端的两个外口8的左右侧均贯通有孔位一10,所述框架1包括长块6,所述长块6与内口9的数量相同,且所述长块6一一对应且插接于内口9中,所述长块6包括位于其前后两侧且与其为一体设置的两个端板7;所述安装板体2设有至少三块,且所述安装板体2均平行设置于框架1上方,所述安装板体2的长度与框架1内壁的宽度相同,所述安装板体2前后端均开设有长槽5,所述长槽5和外口8的长度、宽度以及深度均分别与所述端板7的长度、宽度以及厚度相同,每块长块6外侧的端板7均一一对应卡合在框架1外壁的外口8中;所述液冷管3设有至少三根,且所述液冷管3一一对应安装于安装板体2顶部;所述外板11共设有两块,且两块所述外板11分别设置于框架1前后方,所述外板11的长度与框架1外壁的长度相同,所述外板11外侧左右端均贯通12,所述孔位一10与所述孔位二12的位置对应且直径相同。在对液冷管3的数量进行调整时,先将长块6向框架1外侧推动,使得内侧的端板7完全卡合于内侧的外口8中,然后再将安装板体2逐个卡入至框架1内,并使长槽5对准内侧的外口8,然后再将长块6向框架1内侧推动,使得内侧的端板7卡入长槽5内,而外侧的端板7即可完全卡合于外壁的外口8中,再将两块外板11分别靠合至框架1前后侧,使得孔位二12对准孔位一10,最后再将用于固定的螺栓或螺丝等零件依次拧紧至孔位二12和孔位一10中,将两个外板11分别固定在框架1前后侧,即可通过外板11将外侧的端板7抵住,从而使安装板体2批量安装于框架1内,便于使用者快速的对液冷管3的安装数量进行调整。所述液冷管3包括嵌入固定在其左右两侧且与其贯通的进液管4,可将用于连接液冷管3的连接管件依次连接至进液管4上,使得每根液冷管3之间相互连通,当液冷剂导入时可快速流通至每根液冷管3内。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均可在不违背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技术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包括框架(1)、安装板体(2)、液冷管(3)和外板(11),其特征在于:/n所述框架(1)外壁前后侧以及内壁前后侧开设有至少三个相互对称的外口(8),且前后同一水平线的所述框架(1)外壁的所述外口(8)与内壁的所述外口(8)之间均贯通有内口(9),所述框架(1)外壁前后侧且位于所述框架(1)外壁的最外端的两个外口(8)的左右侧均贯通有孔位一(10),所述框架(1)包括长块(6),所述长块(6)与内口(9)的数量相同,且所述长块(6)一一对应且插接于内口(9)中,所述长块(6)包括位于其前后两侧且与其为一体设置的两个端板(7);/n所述安装板体(2)设有至少三块,且所述安装板体(2)均平行设置于框架(1)上方,所述安装板体(2)前后端均开设有长槽(5);/n所述液冷管(3)设有至少三根,且所述液冷管(3)一一对应安装于安装板体(2)顶部;/n所述外板(11)共设有两块,且两块所述外板(11)分别设置于框架(1)前后方,所述外板(11)外侧左右端均贯通孔位二(12)。/n

【技术特征摘要】
1.新能源汽车电池液冷板,包括框架(1)、安装板体(2)、液冷管(3)和外板(11),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1)外壁前后侧以及内壁前后侧开设有至少三个相互对称的外口(8),且前后同一水平线的所述框架(1)外壁的所述外口(8)与内壁的所述外口(8)之间均贯通有内口(9),所述框架(1)外壁前后侧且位于所述框架(1)外壁的最外端的两个外口(8)的左右侧均贯通有孔位一(10),所述框架(1)包括长块(6),所述长块(6)与内口(9)的数量相同,且所述长块(6)一一对应且插接于内口(9)中,所述长块(6)包括位于其前后两侧且与其为一体设置的两个端板(7);
所述安装板体(2)设有至少三块,且所述安装板体(2)均平行设置于框架(1)上方,所述安装板体(2)前后端均开设有长槽(5);
所述液冷管(3)设有至少三根,且所述液冷管(3)一一对应安装于安装板体(2)顶部;
所述外板(11)共设有两块,且两块所述外板(11)分别设置于框架(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达先庆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