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烘干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07479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烘干机,所述烘干机包括壳体及推动杆,所述壳体采用多层结构,且所述多层结构各层间相互独立,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烘干仓,所述烘干仓用于承放待烘干物,所述推动杆设置在烘干仓内,所述推动杆用于推动承放在烘干仓内的待烘干物,所述烘干机还包括加热管及动力组件,所述加热管设置在烘干仓内,用于对承放在烘干仓内的待烘干物进行烘干,所述动力组件与推动杆相连接,用于为推动杆提供驱动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加热管所产生的热量,保证烘干仓内的待烘干物能够得到高效的烘干,且一次烘干过程的耗时得到了显著的降低,通过多次烘干的设置,使待烘干物进行周期性的烘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烘干机
:本技术涉及农作物加工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烘干机。
技术介绍
:在农作物生产中,如稻米、小麦、油菜籽等,由于现收农作物内还有大量水分,不便与过冬储藏及运输,所以需要进行烘干处理,传统方法采用晾晒的方式去除农作物中的水分,此法烘干效率较低,受环境条件制约较大,且不能适应大规划生产使用,现在多被大型烘干设备取代。现有技术中的农作物烘干设备,采用的是直立状态的烘烤箱,使用煤、柴油或者电作为热源,生产工艺复杂,且设备整体占地面积大,具有建筑物属性,建成后很难移动,不够灵活,难以适应多数使用场景,其次多数小型烘干设备,无法充分利用设备产生的热量,易出现局部过热,或烘干不均的现象。因此,本领域亟需一种烘干机。有鉴于此,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好使用的烘干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项技术问题。具体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烘干机,所述烘干机包括壳体及推动杆,所述壳体采用多层结构,且所述多层结构各层间相互独立,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烘干仓,所述烘干仓用于承放待烘干物,所述推动杆设置在烘干仓内,所述推动杆用于推动承放在烘干仓内的待烘干物,所述烘干机还包括加热管及动力组件,所述加热管设置在烘干仓内,用于对承放在烘干仓内的待烘干物进行烘干,所述动力组件与推动杆相连接,用于为推动杆提供驱动力。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加热管所产生的热量,保证烘干仓内的待烘干物能够得到高效的烘干,且一次烘干过程的耗时得到了显著的降低,通过多次烘干的设置,使待烘干物进行周期性的烘干,保证烘干质量的同时,能够更高效的处理积存的待烘干物,其次,本技术的烘干机优化了内部构造,显著降低烘干机的占地面积,保证烘干仓具有宽敞容纳空间的同时,使烘干机的运转更加平稳,便于后期维护及检查。优选地,所述烘干机还包括电源组件,所述电源组件与加热管相连接,用于为加热管提供加热所需电力。优选地,所述壳体采用的多层结构包括外壳层、中壳层及内壳层,所述外壳层、中壳层及内壳层依次套接,所述烘干仓设置在内壳层内。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层内填充有保温材料,所述中壳层内填充有微波振荡材料,所述内壳层内壁上设置有反射材料。进一步地,所述中壳层内还包括加热层,所述加热层与电源组件相连接,用于加热壳体,提高加热效率。采用上述结构,外壳层、中壳层及内壳层的设置,首先,能够使与外界直接接触的外壳层具有优良的保温效果,降低直接与外部环境的热损失;其次,中壳层能够进行二次加热与加热管所产生的热量,产生强烈对流,有效的防止了烘干仓内的热量流失;其三,内壳层的热反射能够对烘干仓内热量进行反射,及中壳层内热量进行反射,使中壳层的温度维持在较高位,进而降低烘干仓与中壳层间的温度差,减少对烘干仓最直接的热交换耗热,能够显著提高对加热管、加热层产生热量的利用效率。优选地,所述加热管设置在推动杆内。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管的轴线与推动杆的轴线相重合。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保证加热管产生的热能均匀的烘干仓内,保证烘干仓内的待烘干物受热均匀,保证烘干机的烘干效率及烘干质量。优选地,所述推动杆上设置有螺旋片,所述螺旋片能够以推动杆为轴心旋转。进一步地,所述推动杆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置在推动杆的一端。进一步地,所述驱动件包括主驱动板、驱动轴承及从驱动板,所述驱动轴承一端与主驱动板相连接,另一端与从驱动板相连接,所述螺旋片与从驱动板相连接,所述主驱动板用于为推动杆提供驱动力,所述驱动轴承用于使驱动件与壳体相连接,同时保障主驱动板及从驱动板能够相对于壳体流畅旋转,所述从驱动板用于将主驱动板所提供的驱动力传导至螺旋片,使螺旋片旋转。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驱动连接孔,所述驱动轴承与驱动连接孔相配合且相连接。采用上述结构,首先,保证加热管与推动杆间相互独立,能够使加热管位于推动杆内部的同时,推动杆可以自由旋转;其次,优化了驱动组件的结构,使主驱动板及从驱动板的各自独立设置,能够保证烘干仓内具有相对密闭的环境,降低烘干仓在驱动件连接处的热量损失,满足上述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推动杆工作时的平稳运转。优选地,所述烘干机还包括传动带,所述传动带与动力组件及驱动件相连接,所述传动带用于将动力组件所产生的驱动力传输给驱动件。进一步地,所述主驱动板上设置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传动带相配合且相连接。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提高烘干机运行效率,保障推动杆正常工作。优选地,所述烘干机还包括底架,所述底架与壳体相连接,且所述底架能够移动。进一步地,所述底架包括承接床、支撑柱及底盘,所述承接床与壳体相连接,且用于承接壳体,所述支撑柱一端与承接床相连接,另一端与底盘相连接,所述动力组件与底盘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设置有多个。进一步地,所述底盘上设置有移动轮,所述移动轮与底盘底部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移动轮设置有多个,且所述移动轮与支撑柱相配合。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保证动力组件与壳体的设置位置相对独立,防止工作时二者相互干扰,保证动力组件及壳体各自的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同时,使烘干机整体能够灵活移动,便于对烘干流水线的设置及调整,提高了烘干机的实际使用效果。优选地,所述承接床包括第一支撑梁及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与第二支撑梁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承接床还包括承接梁,所述承接梁与第一支撑梁相连接,所述承接梁还与壳体相配合且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承接梁设置有多个。进一步地,所述承接床还包括第一凸耳及第二凸耳,所述第一凸耳及第二凸耳与第二支撑梁相连接,所述第一凸耳及第二凸耳还与外壳相配合且相连接。采用上述结构,优化了承接床的机械结构,能够使外壳与承接床间进行有效的固定。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梁两端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且10°≥θ≥1°。进一步地,所述移动轮与底盘间设置有升降组件,所述移动轮及底盘通过升降组件相连接,所述升降组件能够调节移动轮与底盘间的相对距离,进而调节θ的大小。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底端与升降组件顶端相连接,所述升降组件底端与移动轮顶端相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壳体与水平面间形成倾斜角,造成烘干仓内两端产生高度差,使烘干仓低位与高位间产生一定的加热温度时间差,与推动杆的推动方向相配合,能够使烘干仓的烘干效率显著提高。优选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入料口及出料口,所述入料口及出料口分别设置在壳体两端,且所述入料口及出料口与烘干仓相连通,用于将待烘干物加入烘干仓内或将烘干仓内完成烘干物转移出烘干仓。进一步地,所述入料口上设置有入料斗,所述入料斗与壳体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底架上设置有出料滑斗,所述出料滑斗与出料口相配合。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保证待烘干物及完成烘干物的转入、转出效率。优选地,所述加热管的长度大于壳体的长度,且所述加热管两端均从壳体内部延伸至壳体外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机包括壳体(1)及推动杆(2),所述壳体(1)采用多层结构,且所述多层结构各层间相互独立,所述壳体(1)内部设置有烘干仓(11),所述推动杆(2)设置在烘干仓(11)内,所述烘干机还包括加热管(3)及动力组件(4),所述加热管(3)设置在烘干仓(11)内,所述动力组件(4)与推动杆(2)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机包括壳体(1)及推动杆(2),所述壳体(1)采用多层结构,且所述多层结构各层间相互独立,所述壳体(1)内部设置有烘干仓(11),所述推动杆(2)设置在烘干仓(11)内,所述烘干机还包括加热管(3)及动力组件(4),所述加热管(3)设置在烘干仓(11)内,所述动力组件(4)与推动杆(2)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采用的多层结构包括外壳层(14)、中壳层(13)及内壳层(12),所述外壳层(14)、中壳层(13)及内壳层(12)依次套接,所述烘干仓(11)设置在内壳层(12)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3)设置在推动杆(2)内,所述推动杆(2)上设置有螺旋片(21),所述螺旋片(21)能够以推动杆(2)为轴心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杆(2)还包括驱动件(22),所述驱动件(22)设置在推动杆(2)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22)包括主驱动板(221)、驱动轴承(222)及从驱动板(223),所述驱动轴承(222)一端与主驱动板(221)相连接,另一端与从驱动板(223)相连接,所述螺旋片(21)与从驱动板(223)相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廷路顾来松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沁春保健节能产品开发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