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灯主辅近光灯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06316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前灯主辅近光灯模组,主近光模组和辅近光模组均设包含有透镜以及安装在各自透镜前方的遮光板,主近光灯和辅近光灯发出的光线受各自遮光板阻挡,在法规50L测试位置处分别形成主近光截止线和辅近光截止线,主近光遮光板的遮罩面中部设置有一段凸起部,凸起部两侧的弧面弧度不同,由主近光遮光板形成的主近光截止线由中部下凹截止线以及左右两侧高度不一的第一、第二截止线构成,由辅近光遮光板形成的辅近光截止线为一条水平连贯截止线并叠加在高度较低的第一截止线上。本专利可以较好的实现主近光模组与辅助近光模组明暗截止线的有限制叠加并且降低了对调光结构的要求,同时可以较好的降低法规50L处的超亮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前灯主辅近光灯模组
本技术涉及汽车前灯,具体涉及到一种汽车前灯主辅近光灯模组。
技术介绍
汽车灯具中,随着对光学模组小型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尺寸多个模组配合使用的需求日益增长,主近光灯模组和辅近光灯模组共同作用以形成近光灯的照射。主近光灯模组和辅近光灯模组都包含有发光体、透镜以及用于遮挡形成明暗截止线的遮光板。同时,为了行车安全以及满足法规和安全需求,大灯的灯光路面效果都是左边的灯光低,右边的灯光高,从而避免影响对面来车驾驶员的视野。限制近光灯左侧照射高度,目的是防止会车时相互干扰对向司机视线,确保会车安全;近光灯右侧调整稍高,是便于司机提前发现行人,确保行人安全。为了保证近光灯照射效果,设计人员希望主近光截止线和辅近光截止线尽可能完全叠加在一起,但是这就会带来如下问题:(1)理想状况是两道截止线轮廓相同并且完全叠加在一起,但是由于主辅截止线都不是一条连贯规则的水平线,因此调节主近光截止线和辅近光截止线的叠加过程比较麻烦;(2)主近光截止线和辅近光截止线完全叠在一起,很容易导致叠加后的截止线右侧超出规定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前灯主辅近光灯模组,主近光模组和辅近光模组均设包含有透镜以及安装在各自透镜前方的遮光板,主近光灯和辅近光灯发出的光线分别经过各自透镜并受上方遮光板阻挡,在法规50L测试位置处分别形成主近光截止线(30)和辅近光截止线(40),其特征在于,/n主近光遮光板(10)的遮罩面中部设置有一段凸起部(11),凸起部(11)两侧的弧面弧度不同,主近光灯发出的光线受所述主近光遮光板(10)阻挡,在所述法规50L测试位置处形成有一道中部下凹的主近光截止线(30),所述主近光截止线(30)由中部下凹截止线(33)以及位于所述中部下凹截止线(33)左右两侧高度不一的第一截止线(31)、第二截止线(3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灯主辅近光灯模组,主近光模组和辅近光模组均设包含有透镜以及安装在各自透镜前方的遮光板,主近光灯和辅近光灯发出的光线分别经过各自透镜并受上方遮光板阻挡,在法规50L测试位置处分别形成主近光截止线(30)和辅近光截止线(40),其特征在于,
主近光遮光板(10)的遮罩面中部设置有一段凸起部(11),凸起部(11)两侧的弧面弧度不同,主近光灯发出的光线受所述主近光遮光板(10)阻挡,在所述法规50L测试位置处形成有一道中部下凹的主近光截止线(30),所述主近光截止线(30)由中部下凹截止线(33)以及位于所述中部下凹截止线(33)左右两侧高度不一的第一截止线(31)、第二截止线(32)构成,所述中部下凹截止线(33)、所述第一截止线(31)及所述第二截止线(32)均为水平截止线,高度较低的所述第一截止线(31)位于主近光明暗截止线对准H-H线下方,并且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截止线(31)与所述主近光明暗截止线对准H-H线的夹角为0.57°;
辅近光遮光板(20)的遮罩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子维陈兆禹张韬沈进
申请(专利权)人: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