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冷却水供水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0546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水供水接头,包括进水管、水温传感器、供水管接头和供水管;其中进水管形成为中空结构,一端设置有进水口,并且靠近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口;水温传感器与进水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用于检测进水管内的水温;供水管接头形成为中空结构,并且套接于进水管的另一端;其中供水管与供水管接头固定连接,并且进水管的出水口通过供水管接头的内部中空结构与供水管连通。通过提供一种集成水温传感器和供水管的发动机冷却水供水接头,两者集成、紧凑设计,同步实现冷却水温度测量及涡轮增压器供水,既方便整机布置,又由于结构简单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冷却水供水接头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水供水接头。
技术介绍
随着发动机的强化程度不断提升,涡轮增压已经成为发动机的主流技术配置。而涡轮增压发动机必然需冷却水冷来冷却增压器,并且需要水温传感器检测发动机冷却水水温。增压发动机的增压器供水管和水温传感器分开布置在发动机机体或者缸盖水套上。然而,目前的这种水温传感器、增压器供水管分开布置的方式存在较大缺点,主要如下:1,水温传感器及增压器供水管分开布置在水套上,需要更大的布置空间,不够灵活。随着发动机小型化及技术配置的增加,发动机上布置空间越来越紧凑,水套上经常找不到水温传感器或者增压器供水管的布置空间,或者供水管因为位置选取不好,导致管路较长,压损较大,甚至无法制造。2,水温传感器及增压器供水管分开布置在水套上,结构复杂,成本较大。两者分开布置,需要两套机构,导致发动机整机成本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水温传感器、供水管分开布置的导致的结构复杂、不紧凑和成本高的问题。本技术通过提供一种集成水温传感器和供水管的发动机冷却水供水接头,两者集成、紧凑设计,同步实现冷却水温度测量及涡轮增压器供水,既方便整机布置,又由于结构简单降低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水供水接头,包括进水管、水温传感器、供水管接头和供水管;其中进水管形成为中空结构,一端设置有进水口,并且靠近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口;水温传感器与进水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用于检测进水管内的水温;供水管接头形成为中空结构,并且套接于进水管的另一端;其中供水管与供水管接头固定连接,并且进水管的出水口通过供水管接头的内部中空结构与供水管连通。采用上述方案,水温传感器用于判断水温,水温传感器安装到进水管上,冷却水在进水管内部流通并被水温传感器的感应头感知水温。进水管安装在供水管接头上,进水管的另一端的出水口与供水管接头的中空结构形成的腔室连通,冷却水从进水口进入进水管流经进水管从出水口流出并进入供水管接头的容纳腔,然后再流经与容纳腔连通的供水管最终到达增压器。从而使得冷却水在流经水温传感器和供水管的过程中同步实现冷却水温度测量及涡轮增压器供水。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水温传感器包括传感器外壳、以及设置于传感器外壳内的传感器感应头和传感器感应芯片;其中传感器感应头伸入进水管的另一端,检测进水管内的水温;并且传感器感应芯片与传感器感应头连接,以获得并输出传感器感应头的温度感应结果。使用时,冷却水通过进水管到达传感器外壳,由传感器感应头感知水温,传感器感应芯片将感知的水温转化为电信号,最终输出水温。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进水管的出水口为设置于另一端周壁的至少一个出水孔。采用上述方案,进水管的另一端的周壁的四周均与分布若干个出水孔,冷却水从出水孔中流出到供水管接头的中空结构中,起到冷却水稳压作用。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外壳还设置有第一定位构件;并且供水管接头的外周还设置有第二定位构件。采用上述方案,将进水管从上向下压紧在供水管接头上,传感器外壳的第一定位构件起到供水管轴向上的定位作用。第二定位构件供水管起到定位作用,防止其从供水管接头滑出或脱落。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供水管接头与传感器外壳的相对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构件;并且供水管接头与发动机机体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构件。采用上述方案,第一密封构件安装在水温传感器与供水管接头中间,用来实现两者之间的冷却水密封。第二密封构件安装在供水管接头与发动机机体(发动机机体图中未画出)之间,在安装时进水管穿过供水管接头插在发动机机体上,并压紧在发动机机体上,发动机机体和供水管接头之间通过第二密封构件实现两者之间的密封。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外壳的外周壁形成螺母形状;并且进水管呈管状,并且进水管的一端的外周壁形成有外螺纹。采用上述方案,传感器外壳的外周壁形成螺母形状,便于安装。进水管的一端的外周壁形成有外螺纹用于与发动机机体螺纹连接。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进水管的出水口为设置于另一端周壁的、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四个出水孔;并且供水管接头的中空结构呈球状中空结构。采用上述方案,进水管的出水口设置为四周均与分布四个出水孔,冷却水从圆孔中流出到供水管接头,提供冷却水稳压作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提供一种集成水温传感器和供水管的发动机冷却水供水接头,两者集成、紧凑设计,同步实现冷却水温度测量及涡轮增压器供水,既方便整机布置,又由于结构简单降低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实施例的发动机冷却水供水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实施例的发动机冷却水供水接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实施例的发动机冷却水供水接头的水温传感器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中实施例的发动机冷却水供水接头的爆炸图。附图标记说明:10:进水管;110:一端;111:进水口;120:另一端;121:出水口;1211:出水孔;20:水温传感器;210:传感器外壳;211:传感器感应头;212:传感器感应芯片;213:第一定位构件;214:第二定位构件;30:供水管接头;310:第一密封构件;320:第二密封构件;40:供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技术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技术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技术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技术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技术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技术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冷却水供水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水温传感器、供水管接头和供水管;其中/n所述进水管形成为中空结构,一端设置有进水口,并且靠近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口;/n所述水温传感器与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用于检测所述进水管内的水温;/n所述供水管接头形成为中空结构,并且套接于所述进水管的所述另一端;其中/n所述供水管与所述供水管接头固定连接,并且所述进水管的所述出水口通过所述供水管接头的内部中空结构与所述供水管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冷却水供水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水温传感器、供水管接头和供水管;其中
所述进水管形成为中空结构,一端设置有进水口,并且靠近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口;
所述水温传感器与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用于检测所述进水管内的水温;
所述供水管接头形成为中空结构,并且套接于所述进水管的所述另一端;其中
所述供水管与所述供水管接头固定连接,并且所述进水管的所述出水口通过所述供水管接头的内部中空结构与所述供水管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供水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温传感器包括传感器外壳、以及设置于所述传感器外壳内的传感器感应头和传感器感应芯片;其中
所述传感器感应头伸入所述进水管的所述另一端,检测所述进水管内的水温;并且
所述传感器感应芯片与所述传感器感应头连接,以获得并输出所述传感器感应头的温度感应结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供水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恩东龙悦张海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