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结合处防水节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0274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结合处防水节点结构,包括底板和现浇构件板,现浇构件板设置在底板的上侧,现浇构件板的一侧设置有预制构件板,现浇构件板的后侧与预制构件板的前侧分别设置有上挡块和下挡块,上挡块设置在下挡块的上侧,上挡块的下部与下挡块的上部位置之间设置有密封胶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新颖,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操作人员手持注胶设备进行注胶,使得密封胶体位于现浇构件板的后侧与预制构件板的前侧,最终实现了密封隔断的效果,防止雨水的渗透,提高了防水性能,橡胶减震块可以减少震动的传导,设置在内部的碳棒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当室内潮湿的时候,碳棒也可以去除潮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结合处防水节点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是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结合处防水节点结构。
技术介绍
现今的装配式建筑,大多为满足园区规划需求的装配率,进而选择的高层住宅建筑。由于存在结构底部加强区域及考虑屋面防水问题,所以建筑底部位置的竖向构件采用现浇墙体、屋面水平构件采用现浇楼板,故而装配式建筑中存在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结合位置。但是现在的一些装配式建筑在进行施工完成之后,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遇到雨水天气的时候,一些结构板材就会出现吸水的问题,最终导致一些岩棉保温板会出现吸水膨胀和开裂的问题,同时,现有的建筑抗震性不是很好,震动传导的问题较为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结合处防水节点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结合处防水节点结构,包括底板和现浇构件板,所述现浇构件板设置在底板的上侧,所述现浇构件板的一侧设置有预制构件板,所述现浇构件板的后侧与预制构件板的前侧分别设置有上挡块和下挡块,所述上挡块设置在下挡块的上侧,所述上挡块的下部与下挡块的上部位置之间设置有密封胶体,所述现浇构件板的下侧与底板的上侧位置之间设置有橡胶减震块和碳棒。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预制构件板的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设置有预制保温板,所述现浇构件板的后端设置有现浇防水挡板。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现浇构件板的一侧设置有岩棉保温板,所述岩棉保温板的后侧设置有抗裂网格布。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挡块的下端与下挡块的上端位置之间连接有连接板,所述上挡块的上端设置有注胶板。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板的上侧与现浇构件板的下侧位置之间分别设置有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设置在下板的上侧。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板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第一固定柱,所述上板的下端固定设置有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的上表面与第二固定柱的下表面开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一固定柱的上端与第二固定柱的下端位置之间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卡合设置在定位孔的内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设计新颖,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密封胶体可以慢慢的将整个上挡块的下部与下挡块的上部之间填充满,最终使得密封胶体位于现浇构件板的后侧与预制构件板的前侧,最终实现了密封隔断的效果,防止雨水的渗透,提高了防水性能。2.当出现地震的时候,不会出现上板与下板之间偏移,提高了稳定性,其中橡胶减震块的上下两个表面分别抵触于上板的下表面和下板的上表面,从而增强了抗震性能,当出现地震的时候,橡胶减震块可以减少震动的传导。3.设置在内部的碳棒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当室内潮湿的时候,碳棒也可以去除潮湿。附图说明图1为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结合处防水节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结合处防水节点结构中岩棉保温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结合处防水节点结构中密封胶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结合处防水节点结构中橡胶减震块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板;2、现浇构件板;3、预制构件板;4、滑槽;5、预制保温板;6、现浇防水挡板;7、岩棉保温板;8、抗裂网格布;9、上挡块;10、下挡块;11、连接板;12、注胶板;13、密封胶体;14、下板;15、上板;16、第一固定柱;17、第二固定柱;18、定位孔;19、连接柱;20、橡胶减震块;21、碳棒。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4,本技术实施例中,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结合处防水节点结构,包括底板1和现浇构件板2,现浇构件板2设置在底板1的上侧,现浇构件板2的一侧设置有预制构件板3,现浇构件板2的后侧与预制构件板3的前侧分别设置有上挡块9和下挡块10,上挡块9设置在下挡块10的上侧,上挡块9的下部与下挡块10的上部位置之间设置有密封胶体13,现浇构件板2的下侧与底板1的上侧位置之间设置有橡胶减震块20和碳棒21,预制构件板3的表面开设有滑槽4,滑槽4的内部设置有预制保温板5,现浇构件板2的后端设置有现浇防水挡板6,现浇构件板2的一侧设置有岩棉保温板7,岩棉保温板7的后侧设置有抗裂网格布8,上挡块9的下端与下挡块10的上端位置之间连接有连接板11,上挡块9的上端设置有注胶板12,将下挡块10和上挡块9均抵触设置在预制构件板3的前端,操作人员手持注胶设备,将注胶设备的注胶头对准注胶板12的上端,注胶板12的上端就是入胶的地方,注胶的时候,密封胶体13从注胶板12的上端慢慢向下流动,此时密封胶体13可以慢慢的将整个上挡块9的下部与下挡块10的上部之间填充满,最终使得密封胶体13位于现浇构件板2的后侧与预制构件板3的前侧,最终实现了密封隔断的效果,防止雨水的渗透,提高了防水性能,设置在现浇构件板2一侧的岩棉保温板7可以实现保温性能,设置在岩棉保温板7一侧的抗裂网格布8增强了板材之间的韧性。底板1的上侧与现浇构件板2的下侧位置之间分别设置有上板15和下板14,上板15设置在下板14的上侧,下板14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第一固定柱16,上板15的下端固定设置有第二固定柱17,第一固定柱16的上表面与第二固定柱17的下表面开设有定位孔18,第一固定柱16的上端与第二固定柱17的下端位置之间设置有连接柱19,连接柱19卡合设置在定位孔18的内部,将下板14上端的第一固定柱16与上板15下端的第二固定柱17对准,此时定位孔18也刚好对准,操作人员将连接柱19插入到定位孔18的内部,然后向下压动上板15,使得上板15与下板14实现稳固的卡合定位,当出现地震的时候,不会出现上板15与下板14之间偏移,提高了稳定性,其中橡胶减震块20的上下两个表面分别抵触于上板15的下表面和下板14的上表面,从而增强了抗震性能,当出现地震的时候,橡胶减震块20可以减少震动的传导,设置在内部的碳棒21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当室内潮湿的时候,碳棒21也可以去除潮湿。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操作人员手持注胶设备,将注胶设备的注胶头对准注胶板12的上端,注胶板12的上端就是入胶的地方,注胶的时候,密封胶体13从注胶板12的上端慢慢向下流动,此时密封胶体13可以慢慢的将整个上挡块9的下部与下挡块10的上部之间填充满,最终使得密封胶体13位于现浇构件板2的后侧与预制构件板3的前侧,最终实现了密封隔断的效果,防止雨水的渗透,提高了防水性能,设置在现浇构件板2一侧的岩棉保温板7可以实现保温性能,设置在岩棉保温板7一侧的抗裂网格布8增强了板材之间的韧性,将下板14上端的第一固定柱16与上板15下端的第二固定柱17对准,此时定位孔18也刚好对准,操作人员将连接柱19插入到定位孔18的内部,然后向下压动上板15,使得上板15与下板14实现稳固的卡合定位,当出现地震的时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结合处防水节点结构,包括底板(1)和现浇构件板(2),所述现浇构件板(2)设置在底板(1)的上侧,所述现浇构件板(2)的一侧设置有预制构件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构件板(2)的后侧与预制构件板(3)的前侧分别设置有上挡块(9)和下挡块(10),所述上挡块(9)设置在下挡块(10)的上侧,所述上挡块(9)的下部与下挡块(10)的上部位置之间设置有密封胶体(13),所述现浇构件板(2)的下侧与底板(1)的上侧位置之间设置有橡胶减震块(20)和碳棒(21)。/n

【技术特征摘要】
1.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结合处防水节点结构,包括底板(1)和现浇构件板(2),所述现浇构件板(2)设置在底板(1)的上侧,所述现浇构件板(2)的一侧设置有预制构件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构件板(2)的后侧与预制构件板(3)的前侧分别设置有上挡块(9)和下挡块(10),所述上挡块(9)设置在下挡块(10)的上侧,所述上挡块(9)的下部与下挡块(10)的上部位置之间设置有密封胶体(13),所述现浇构件板(2)的下侧与底板(1)的上侧位置之间设置有橡胶减震块(20)和碳棒(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结合处防水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构件板(3)的表面开设有滑槽(4),所述滑槽(4)的内部设置有预制保温板(5),所述现浇构件板(2)的后端设置有现浇防水挡板(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结合处防水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构件板(2)的一侧设置有岩棉保温板(7),所述岩棉保温板(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仲昊刘刚于震霖王健闫洪五张雅娟王思国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中房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