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独轮车装置的飞轮支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9509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独轮车装置的飞轮支架装置,其中,在所述飞轮支架上设置有一飞轮;以及在所述飞轮支架上还设置有一第二马达驱动系统,用于驱动所述飞轮转动,并包括一第二马达;以及,一第三马达驱动系统,用于驱动所述飞轮连同飞轮支架左右摆动,并包括一舵机马达;所述飞轮支架设置包括分别具有容纳并固定所述第二马达以及所述舵机马达的凹窝部,并对应所述飞轮的内侧空间设置;所述飞轮通过一支架转轴设置在所述飞轮支架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独轮车装置的飞轮支架装置由于采用了在飞轮支架上实现的分别固定舵机马达以及第二马达的凹窝部,并对应所述飞轮的内侧空间设置,方便实现了对独轮车装置的飞轮同时进行转动和摇摆的控制实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独轮车装置的飞轮支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平衡车装置的飞轮支架装置改进。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已经存在一种单轮或两轮的自平衡车,但这种自平衡车的实现是通过使用者人体的前后重心控制实现人体自动平衡的,而在车体支架内一般只设置控制驱动系统以及通过该系统驱动控制的运动系统。而通过车体内的自动平衡控制来主动实现对车体本身自平衡的装置尚未出现。现有技术虽然已经存在陀螺仪的实现方案,但大多是用来做大型设备的自平衡参数检测,或导航应用,目前尚无直接通过对飞轮的控制实现对自平衡车的驱动方案实现。现有技术的飞轮通常采用较为笨重的金属材质制成,缺乏设备装配和设计的灵活性,因此在目前较为复杂的技术应用场景中难于实现快速灵活的设计和装配实现。此外,现有技术的飞轮支架结构较为复杂,无法实现对飞轮及其摆动方式的实现。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独轮车装置的飞轮支架装置,提供一种方便实现对飞轮支架的结构方案,以方便实现对飞轮的转动及摇摆驱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独轮车装置的飞轮支架装置,所述独轮车装置包括一主支架;其中,在所述主支架上还通过中心转轴设置有一飞轮支架,在所述飞轮支架上设置有一飞轮;以及在所述飞轮支架上还设置有一第二马达驱动系统,用于驱动所述飞轮转动,并包括一第二马达;以及,一第三马达驱动系统,用于驱动所述飞轮连同飞轮支架左右摆动,并包括一舵机马达;所述飞轮支架设置包括分别具有容纳并固定所述第二马达以及所述舵机马达的凹窝部,并对应所述飞轮的内侧空间设置;所述飞轮通过一支架转轴设置在所述飞轮支架上。所述的独轮车装置的飞轮摇摆装置,其中,所述舵机设置具有一受控转动所需角度的转柄,所述转柄的端部通过一第一万向节铰接连接一连杆一端,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通过一第二万向节铰接连接在所述主支架上。所述的独轮车装置的飞轮支架装置,其中,所述主支架设置采用两个圆盘对接而成,并且设置两个对接块形成用于承接所述转轴的轴孔。所述的独轮车装置的飞轮支架装置,其中,所述对接块成对的分别固定在所述两圆盘内侧,并在该对接块上设置有插接孔;以及,在另一对接块上对应设置有插接栓柱。所述的独轮车装置的飞轮支架装置,其中,所述插接孔以及所述插接栓柱设置为对应的一对。所述的独轮车装置的飞轮支架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马达固定设置在所述飞轮内侧;所述第二马达连接设置有一第二主动齿轮,用于啮合驱动一与所述飞轮同轴固定设置的一第二从动齿轮。所述的独轮车装置的飞轮支架装置,其中,所述飞轮设置采用朝一侧设置的锅型轮毂,并且所述第二从动齿轮设置在所述轮毂中央的转轴上并与所述轮毂固定设置。所述的独轮车装置的飞轮支架装置,其中,所述独轮车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外侧用于与地面接触驱动的一轮胎,通过沿所述轮胎圆周设置的齿条,并对应啮合该齿条设置有一第一马达驱动系统;所述第一马达驱动系统设置在所述主支架上。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独轮车装置的飞轮支架装置,由于采用了在飞轮支架上实现的分别固定舵机马达以及第二马达的凹窝部,并对应所述飞轮的内侧空间设置,方便实现了对独轮车装置的飞轮同时进行转动和摇摆的控制实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独轮车装置的侧倾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独轮车装置另一角度的侧倾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独轮车装置的自平衡站立时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独轮车装置沿轮胎正中剖切后的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独轮车装置的中心飞轮部件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所述独轮车装置的中心飞轮部件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所述独轮车装置的外轮胎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所述独轮车装置的飞轮正视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所述独轮车装置的飞轮正中剖切后的剖视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所述独轮车装置的整体沿轮胎垂直面剖切后的剖视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所述独轮车装置的控制流程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所述独轮车装置的主支架示意图(右转)。图13为本技术所述独轮车装置的主支架另一侧向摆动时的示意图(左转)。图14为本技术所述独轮车装置的飞轮装置装配示意图。图15为图13所示独轮车装置左转时去除外侧圆环片后的示意图。图16为本技术所述独轮车装置正直行走时的飞轮调整示意图。图17为图16所示独轮车装置正直行走时去除外侧圆环片后的示意图。图18为图12所示独轮车装置右转时去除外侧圆环片后的示意图。图19为本技术所述独轮车装置的飞轮支架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独轮车装置的较佳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是在车辆左右侧倾倒地以及自平衡站立时的示意图,其包括一沿主支架外侧设置,用于与地面接触驱动的一轮胎110,在该轮胎110的内侧圆周设置有一齿条111,但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采用其他的驱动结构方式,例如可以将齿条设置在轮胎的两侧边中的一侧或两侧同时设置,并不局限于所述轮胎的正内侧圆周。所述轮胎110通常采用塑胶或橡胶材质,并在轮胎内侧可以设置有一轮胎支架112,如图7所示,在所述轮胎支架112内侧圆周上设置所述齿条111。在所述轮胎110的内侧中空空间内设置有一主支架113,用来承载一飞轮支架131和飞轮132,所述主支架113与所述轮胎110相对框架设置,也即是说所述轮胎110除了设置相对所述主支架113可转动之外,所述主支架113本身并不可以左右摆动。为方便控制,所述主支架113上的部件设置以轮胎110的胎面中线为界,尽可能保持左右对称布局,所述轮胎110沿所述主支架113上可以从外周侧转动;如此同时,在所述主支架113上设置的各部件保持其重心较低,低于整个轮胎转动中心的位置,必要的话须要增加配重块,以便使得轮胎在驱动过程中不至于向轮胎转动的相反方向反转,以保证轮胎的转动驱动最终可以转化为整个独轮车的前进动力。本技术以轮胎转动轴所在水平面与轮胎圆周的交点为飞轮左右摆动的转轴,而飞轮的转动轴与轮胎的转动轴在飞轮不摆动时是重合的,在飞轮摆动时转动轴会形成一定的夹角,但飞轮圆心与轮胎圆心重合,由此才能更为有效地利用陀螺效应,下文会详细说明本技术所述独轮车装置的结构示例及控制实现方法。本技术所述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飞轮132设置在不摆动的情况下与所述轮胎110为同心设置,并相对所述飞轮支架131可在外侧转动。所述飞轮132根据需要可以设置为具有一定的重量,以便能够匹配整个独轮车装置的驱动能力。所述飞轮132可以设置具有一轮辐133,如图8和图9所示,例如可以采用一连续的片件或辐条结构,并在轮轴位置设置为所述第二马达驱动系统130驱动连接的一第二从动齿轮134,与飞轮132同轴固定设置,并在所述飞轮支架131上设置一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独轮车装置的飞轮支架装置,所述独轮车装置包括一主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支架上还通过中心转轴设置有一飞轮支架,在所述飞轮支架上设置有一飞轮;以及在所述飞轮支架上还设置有一第二马达驱动系统,用于驱动所述飞轮转动,并包括一第二马达;以及,一第三马达驱动系统,用于驱动所述飞轮连同飞轮支架左右摆动,并包括一舵机马达;所述飞轮支架设置包括分别具有容纳并固定所述第二马达以及所述舵机马达的凹窝部,并对应所述飞轮的内侧空间设置;所述飞轮通过一支架转轴设置在所述飞轮支架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独轮车装置的飞轮支架装置,所述独轮车装置包括一主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支架上还通过中心转轴设置有一飞轮支架,在所述飞轮支架上设置有一飞轮;以及在所述飞轮支架上还设置有一第二马达驱动系统,用于驱动所述飞轮转动,并包括一第二马达;以及,一第三马达驱动系统,用于驱动所述飞轮连同飞轮支架左右摆动,并包括一舵机马达;所述飞轮支架设置包括分别具有容纳并固定所述第二马达以及所述舵机马达的凹窝部,并对应所述飞轮的内侧空间设置;所述飞轮通过一支架转轴设置在所述飞轮支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独轮车装置的飞轮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对所述舵机马达的驱动控制设置具有一受控转动所需角度的转柄,所述转柄的端部通过一第一万向节铰接连接一连杆一端,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通过一第二万向节铰接连接在所述主支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独轮车装置的飞轮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设置采用两个圆盘对接而成,并且设置两个对接块形成用于承接所述转轴的轴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熙龙玩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