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范海艳专利>正文

一种充气式中空自动车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9374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气式中空自动车衣,包括车衣本体、第一隔热布和第二隔热布,所述车衣本体一端设置有充气口,所述车衣本体由第一隔热布与第二隔热布组成,所述第一隔热布与第二隔热布之间形成中空柱体,所述第一隔热布与第二隔热布之间设置有气囊层,所述充气口上端设置有堵头,所述堵头下端设置有螺头,所述充气口上端设置有螺槽,利用空气热音原理,隔热效果更好,中空柱体也保护车体不被碰撞摩擦,利用充气后能定型原理,定型好,防护好,可制作自动覆盖车衣,利用了双层物料中间充空气隔热,软物体充气后定型原理,把车衣做成多个空气柱型,达到快速定型,包裹车衣,隔热防晒避雷的目的,且更好的保护车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气式中空自动车衣
本技术涉及车衣
,具体涉及一种充气式中空自动车衣。
技术介绍
汽车服装,通俗讲也可以称为车罩或汽车衣裳。简称车装、车衣。好的车衣采用高密度阻燃面料;有超强防水效果;车衣有阻燃功能,所谓阻燃就是不起明火,与普通车衣碰到火星之类的很容易就燃烧起来,存在巨大隐患,此款阻燃车衣不起明火,遇火地方不能燃烧,且融掉的地方不蔓延,非常安全;另外车衣用料柔软,绝不刮伤车漆。车衣套在车上有金属感,与普通车衣相比视觉感受区别很大,另外因涂层厚所起到的反光防紫外线隔热效果明显。另外车衣所具备的防水性能也是优势明显,普通车衣要达到较好的防水性能,首先就是要牺牲车衣重量,所以很多车衣必须靠加厚来达到车衣所需的防水效果,致使车衣重量增加,略显笨重,此车衣采用高密度纺织材料加上防水喷涂工艺,使车衣材料防水性能优越却不增加车衣重量。普通车衣隔热体为单层,与车之间没有间隔,太阳光及辐射热可以穿透,达不到很好的隔热效果,车衣覆盖车上后起不到碰撞保护作用,而有骨架车衣笨重不易携带安装,并且成本高,收缩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普通车衣隔热体为单层,与车之间没有间隔,太阳光及辐射热可以穿透,达不到很好的隔热效果,车衣覆盖车上后起不到碰撞保护作用,而有骨架车衣笨重不易携带安装,并且成本高,收缩不方便的问题,提供充气式中空自动车衣,该充气式中空自动车衣把车衣做成中空形,把双层不通气车衣料做条装中空连接的中空柱体,利用充饱气后定型原理,起到骨架作用,双层中空车衣内空气起到隔音隔热效果。比原市场车衣的隔音隔热效果提升数倍,起到保护车体不被碰撞摩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充气式中空自动车衣,包括车衣本体、第一隔热布和第二隔热布,所述车衣本体一端设置有充气口,所述车衣本体由第一隔热布与第二隔热布组成,所述第一隔热布与第二隔热布之间形成中空柱体,所述第一隔热布与第二隔热布之间设置有气囊层,所述充气口上端设置有堵头,所述堵头下端设置有螺头,所述充气口上端设置有螺槽。优选的,所述充气口一端通过充气管与充气泵连通。优选的,所述中空柱体共有两层,且分别设置在第一隔热布与第二隔热布内部。优选的,所述螺头与螺槽螺旋连接。优选的,所述堵头与充气口之间设置有连接带,所述连接带为弹力材料制成。优选的,所述气囊层与充气口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充气式中空自动车衣,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将车衣做成中空形,把双层不通气车衣料做条装中空连接的中空柱体,利用充饱气后定型原理,起到骨架作用,双层中空车衣内空气起到隔音隔热效果,比原市场车衣的隔音隔热效果提升数倍,起到保护车体不被碰撞摩擦,并且利用第一隔热布与第二隔热布之间形成的中空柱体隔热层,现有车衣没有定型作用,软绵绵的不好遮盖,并且充气自成型,放气可卷收,同时能变成自收缩车衣;2、本技术利用空气热音原理,隔热效果更好,中空柱体也保护车体不被碰撞摩擦,利用充气后能定型原理,定型好,防护好,可制作自动覆盖车衣,利用了双层物料中间充空气隔热,软物体充气后定型原理,把车衣做成多个空气柱型,达到快速定型,包裹车衣,隔热防晒避雷的目的,且更好的保护车体;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技术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出的充气式中空自动车衣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出的中空柱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出的充气式中空自动车衣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提出的充气口与堵头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衣本体;2、充气口;3、第一隔热布;4、第二隔热布;5、中空柱体;6、气囊层;7、堵头;8、连接带;9、螺头;10、螺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充气式中空自动车衣,包括车衣本体1、第一隔热布3和第二隔热布4,车衣本体1一端设置有充气口2,车衣本体1由第一隔热布3与第二隔热布4组成,第一隔热布3与第二隔热布4之间形成中空柱体5,将车衣本体1做成中空形,把双层不通气车衣料做条装中空连接的中空柱体,利用充饱气后定型原理,起到骨架作用,双层中空车衣内空气起到隔音隔热效果,比原市场车衣的隔音隔热效果提升数倍,起到保护车体不被碰撞摩擦,第一隔热布3与第二隔热布4之间设置有气囊层6,充气口2上端设置有堵头7,堵头7下端设置有螺头9,充气口2上端设置有螺槽10。本技术中,优选的,充气口2一端通过充气管与充气泵连通,中空柱体5共有两层,且分别设置在第一隔热布3与第二隔热布4内部,螺头9与螺槽10螺旋连接,堵头7与充气口2之间设置有连接带8,连接带8为弹力材料制成,气囊层6与充气口2连通。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使用时,将车衣本体1做成中空形,把双层不通气车衣料做条装中空连接的中空柱体,利用充饱气后定型原理,起到骨架作用,双层中空车衣内空气起到隔音隔热效果,比原市场车衣的隔音隔热效果提升数倍,起到保护车体不被碰撞摩擦,并且利用第一隔热布3与第二隔热布4之间形成的中空柱体隔热层,现有车衣没有定型作用,软绵绵的不好遮盖,并且充气自成型,放气可卷收,同时能变成自收缩车衣,利用空气热音原理,隔热效果更好,中空柱体也保护车体不被碰撞摩擦,利用充气后能定型原理,定型好,防护好,可制作自动覆盖车衣,利用了双层物料中间充空气隔热,软物体充气后定型原理,把车衣做成多个空气柱型,达到快速定型,包裹车衣,隔热防晒避雷的目的,且更好的保护车体。本技术通过将车衣做成中空形,把双层不通气车衣料做条装中空连接的中空柱体,利用充饱气后定型原理,起到骨架作用,双层中空车衣内空气起到隔音隔热效果,比原市场车衣的隔音隔热效果提升数倍,起到保护车体不被碰撞摩擦,并且利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气式中空自动车衣,包括车衣本体(1)、第一隔热布(3)和第二隔热布(4),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衣本体(1)一端设置有充气口(2),所述车衣本体(1)由第一隔热布(3)与第二隔热布(4)组成,所述第一隔热布(3)与第二隔热布(4)之间形成中空柱体(5),所述第一隔热布(3)与第二隔热布(4)之间设置有气囊层(6),所述充气口(2)上端设置有堵头(7),所述堵头(7)下端设置有螺头(9),所述充气口(2)上端设置有螺槽(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气式中空自动车衣,包括车衣本体(1)、第一隔热布(3)和第二隔热布(4),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衣本体(1)一端设置有充气口(2),所述车衣本体(1)由第一隔热布(3)与第二隔热布(4)组成,所述第一隔热布(3)与第二隔热布(4)之间形成中空柱体(5),所述第一隔热布(3)与第二隔热布(4)之间设置有气囊层(6),所述充气口(2)上端设置有堵头(7),所述堵头(7)下端设置有螺头(9),所述充气口(2)上端设置有螺槽(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式中空自动车衣,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口(2)一端通过充气管与充气泵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海艳
申请(专利权)人:范海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