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静电涤棉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9276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面料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抗静电涤棉面料,包括面料基部层,所述面料基部层的两侧对称分布有下抗静电层和上抗静电层,所述下抗静电层和所述上抗静电层的内部结构相同,所述上抗静电层的上表面设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异于所述上抗静电层的一侧表面上设有耐污层,所述下抗静电层背于所述面料基部层的一侧表面上设有内柔层,通过二号经线与第二纬线的交织设计和在面料基部层两侧的对称分布,其中二号经线与第二纬线分别为亚导电纤维和尼龙纤维,配合第一上纬线、第一下纬线与一号经线之间的交错式纺织形式以及防水层的存在,防水层为防水涤纶布料,在增强面料本身韧性的同时,也令其具备了较好的防静电和防水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静电涤棉面料
本技术属于面料
,具体涉及一种抗静电涤棉面料。
技术介绍
涤棉是指涤纶与棉的混纺织物的统称,采用65%-67%涤纶和33%-35%的棉花混纱线织成的纺织品,俗称"的确良",是制作衣物的常见材料,在服装大世界里,服装的面料五花八门,日新月异,但是从总体上来讲,优质、高档的面料,大都具有穿著舒适、吸汗透气、悬垂挺括、视觉高贵、触觉柔美等几个方面的特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面料的各种功能需要越来越高,而现有的涤棉面料在应用的过程中,难以具备较好的防静电和防水能力,并且自身的韧性不佳,耐污程度以及与皮肤的接触感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涤棉面料的应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抗静电涤棉面料,具有一定的防静电和防水能力、韧性较强、耐污程度较高以及穿着舒适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静电涤棉面料,包括面料基部层,所述面料基部层的两侧对称分布有下抗静电层和上抗静电层,所述下抗静电层和所述上抗静电层的内部结构相同,所述上抗静电层的上表面设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异于所述上抗静电层的一侧表面上设有耐污层,所述下抗静电层背于所述面料基部层的一侧表面上设有内柔层,所述面料基部层由第一上纬线、第一下纬线和一号经线交织组成,所述第一上纬线、所述第一下纬线和所述一号经线的结构相同,所述下抗静电层由二号经线和第二纬线混纺构成,所述二号经线和所述第二纬线呈交叉分布。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抗静电涤棉面料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面料基部层内部的所述一号经线设置有三层,所述面料基部层内部的所述第一上纬线和所述第一下纬线分别设置有两层,两层的所述第一上纬线、所述第一下纬线交叉于三层所述一号经线的外部且两层所述第一上纬线和所述第一下纬线交织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抗静电涤棉面料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二号经线和所述第二纬线分别为亚导电纤维和尼龙纤维。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抗静电涤棉面料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柔层由棉经线纤维丝和棉纬线纤维丝交织组成。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抗静电涤棉面料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耐污层为附着有抗污整理剂的涤纶纤维混纺构成。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抗静电涤棉面料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一号经线、所述第一上纬线和所述第一下纬线均为涤棉纤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使用时,通过二号经线与第二纬线的交织设计和在面料基部层两侧的对称分布,其中二号经线与第二纬线分别为亚导电纤维和尼龙纤维,配合第一上纬线、第一下纬线与一号经线之间的交错式纺织形式以及防水层的存在,防水层为防水涤纶布料,在增强面料本身韧性的同时,也令其具备了较好的防静电和防水性能,同时通过耐污层和内柔层的分布设计,耐污层为附着有抗污整理剂的涤纶纤维交织而成,内柔层为棉纤维丝纺织构成,使得耐污程度较高以及贴肤穿着舒适,保证了对涤棉面料正常高效的应用效果。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面料基部层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下抗静电层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面料基部层;11、一号经线;12、第一上纬线;13、第一下纬线;2、下抗静电层;21、二号经线;22、第二纬线;3、上抗静电层;4、内柔层;5、防水层;6、耐污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抗静电涤棉面料,包括面料基部层1,面料基部层1的两侧对称分布有下抗静电层2和上抗静电层3,下抗静电层2和上抗静电层3的内部结构相同,上抗静电层3的上表面设有防水层5,防水层5异于上抗静电层3的一侧表面上设有耐污层6,下抗静电层2背于面料基部层1的一侧表面上设有内柔层4,面料基部层1由第一上纬线12、第一下纬线13和一号经线11交织组成,第一上纬线12、第一下纬线13和一号经线11的结构相同,下抗静电层2由二号经线21和第二纬线22混纺构成,二号经线21和第二纬线22呈交叉分布,本实施方案中,利用相应的连接方式和材料结构,保证了对涤棉面料正常高效的应用效果。具体的,面料基部层1内部的一号经线11设置有三层,面料基部层1内部的第一上纬线12和第一下纬线13分别设置有两层,两层的第一上纬线12、第一下纬线13交叉于三层一号经线11的外部且两层第一上纬线12和第一下纬线13交织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上纬线12、第一下纬线13和一号经线11的交织形式,配合尼龙纤维的存在,增强了面料的韧性,不易损坏。具体的,二号经线21和第二纬线22分别为亚导电纤维和尼龙纤维,本实施例中,亚导电纤维和尼龙纤维交织构成的下抗静电层2和上抗静电层3,具备较好的抗静电效果,能够有效防止杂尘、杂物的吸附情况。具体的,内柔层4由棉经线纤维丝和棉纬线纤维丝交织组成,本实施例中,棉经线纤维丝和棉纬线纤维丝式的棉纤维丝,具有较好的吸汗透气性能,并且保证了面料内侧与皮肤接触时较好的舒适感。具体的,耐污层6为附着有抗污整理剂的涤纶纤维混纺构成,本实施例中,利用内设有抗污整理剂的涤纶纤维,使涤棉面料的表层部分具备较好的耐污性,穿着的耐久性较强。具体的,一号经线11、第一上纬线12和第一下纬线13均为涤棉纤维,本实施例中,涤棉纤维是指涤纶与棉的混纺织物的统称,采用65%-67%涤纶和33%-35%的棉花混纱线织成的纺织品,俗称"的确良",是制作衣物的常见材料,其面料具有挺拔、不易皱折、易洗、快干的特点。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面料基部层1由一号经线11和第一上纬线12、第一下纬线13交织而成,其中一号经线11设置有三层,第一上纬线12、第一下纬线13各设置有两层,下抗静电层2和上抗静电层3均由二号经线21和第二纬线22混织构成,内柔层4由棉经线纤维丝和棉纬线纤维丝交织组成,防水层5为防水涤纶布料,而耐污层6为附着有抗污整理剂的涤纶纤维交织而成,通过两层第一上纬线12、第一下纬线13交叉纺织于三层一号经线11的外部的设计以及尼龙纤维的第二纬线22,增强了面料的韧性,同时通过亚导电纤维构成的二号经线21,令面料具备较好的抗静电能力,利用棉经线纤维丝和棉纬线纤维丝交织组成的内柔层4,令面料内侧与皮肤接触时舒适感较好,通过防水涤纶布料材质组成的防水层5和由附着有抗污整理剂涤纶纤维交织而成的耐污层6,令面料的外层具备较强的防水性和耐污性,保证了对涤棉面料正常高效的应用效果。...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静电涤棉面料,包括面料基部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基部层(1)的两侧对称分布有下抗静电层(2)和上抗静电层(3),所述下抗静电层(2)和所述上抗静电层(3)的内部结构相同,所述上抗静电层(3)的上表面设有防水层(5),所述防水层(5)异于所述上抗静电层(3)的一侧表面上设有耐污层(6),所述下抗静电层(2)背于所述面料基部层(1)的一侧表面上设有内柔层(4),所述面料基部层(1)由第一上纬线(12)、第一下纬线(13)和一号经线(11)交织组成,所述第一上纬线(12)、所述第一下纬线(13)和所述一号经线(11)的结构相同,所述下抗静电层(2)由二号经线(21)和第二纬线(22)混纺构成,所述二号经线(21)和所述第二纬线(22)呈交叉分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静电涤棉面料,包括面料基部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基部层(1)的两侧对称分布有下抗静电层(2)和上抗静电层(3),所述下抗静电层(2)和所述上抗静电层(3)的内部结构相同,所述上抗静电层(3)的上表面设有防水层(5),所述防水层(5)异于所述上抗静电层(3)的一侧表面上设有耐污层(6),所述下抗静电层(2)背于所述面料基部层(1)的一侧表面上设有内柔层(4),所述面料基部层(1)由第一上纬线(12)、第一下纬线(13)和一号经线(11)交织组成,所述第一上纬线(12)、所述第一下纬线(13)和所述一号经线(11)的结构相同,所述下抗静电层(2)由二号经线(21)和第二纬线(22)混纺构成,所述二号经线(21)和所述第二纬线(22)呈交叉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静电涤棉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基部层(1)内部的所述一号经线(11)设置有三层,所述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昌辉孙滨袁彩英周小东
申请(专利权)人:红豆集团无锡红豆童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