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锤离合装置,包括齿轮轴及套设于齿轮轴上的轴承、传动齿轮、离合板、弹性部件、压板与限位部件。所述齿轮轴设有位于周向表面的球孔,所述传动齿轮设有自底面凹陷的容纳腔及自容纳腔的内壁面朝向底面凸伸的台阶部,所述台阶部的横截面自内壁面朝向底面逐渐减小且设有对应球孔的限位槽,所述离合板收容于容纳腔且设有收容台阶部的凹槽,所述电锤离合装置还包括传动球体,所述传动球体同时收容于球孔与限位槽内且抵靠于凹槽的周向壁面。当电锤过载或堵转时,所述离合板克服弹性部件的弹力轴向移动直至传动球体脱离球孔,以中断传输至齿轮轴的扭力,从而防止电锤上产生的巨大扭力甩伤人员,提高工作稳定性且使用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锤离合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锤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过载保护的电锤离合装置。[
技术介绍
]电锤的结构特点与作业的特殊性使其在建筑、施工等领域被广泛的应用,深受广大使用者的喜欢。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由于使用环境的不稳定性,负载不断发生突变,常常会造成电锤的过载或堵转,严重时会损坏机械传动部件及电机,且过载或堵转时产生的反作用力还容易造成人身伤害事故。为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目前大多数电锤上均设置有过载离合装置,该装置包括伞齿轮轴、传动齿轮、两个摩擦片和两个平垫片,传动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伞齿轮轴上,两个摩擦片和两个平垫片对应设置在传动齿轮的两侧,然后利用螺母使摩擦片夹紧传动齿轮。采用该装置虽然能达到过载保护的目的,但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当发生过载或堵转时,分离效果不稳定。二、当解除过载或堵转后,难以恢复到初始工作状态,保持原有的安全离合扭矩,稳定性不好,输出扭矩会不断下降,从而造成机器不能正常使用。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锤离合装置,以克服先前技术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作稳定性好且使用安全可靠的电锤离合装置。本技术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锤离合装置,包括齿轮轴及套设于所述齿轮轴上的轴承、传动齿轮、离合板、弹性部件、压板与限位部件,所述轴承与所述限位部件固定于所述齿轮轴上以压紧所述传动齿轮、所述离合板、所述弹性部件及所述压板。所述齿轮轴设有位于周向表面的球孔,所述传动齿轮设有自底面向内凹陷的容纳腔及自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朝向底面凸伸的台阶部,所述台阶部的横截面自内壁面朝向底面逐渐减小且所述台阶部设有对应于所述球孔的限位槽,所述离合板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且设有收容所述台阶部的凹槽。所述电锤离合装置还包括数个传动球体,所述传动球体同时收容于所述球孔与所述限位槽内且抵靠于所述凹槽的周向壁面,所述传动齿轮通过所述传动球体驱动所述齿轮轴旋转,且所述离合板受到所述传动球体的轴向推力,当所述轴向推力大于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力时,所述离合板克服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力轴向移动直至所述传动球体脱离所述球孔,所述齿轮轴的旋转被中断。进一步改进方案为:当所述轴向推力小于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力时,所述离合板在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力的作用下轴向移动并抵推所述传动球体直至所述传动球体进入所述球孔,此时,在所述传动齿轮通过所述传动球体的驱动下,所述齿轮轴的旋转被恢复。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弹性部件为弹性垫圈或碟形弹簧,且所述弹性部件的一侧抵靠于所述离合板的底面而另一侧抵靠于所述压板的顶面。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齿轮轴以自由转动的方式配合,所述离合板与所述齿轮轴以轴向移动地的方式配合。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限位槽连通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球孔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球孔的上边缘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对齐,所述球孔的曲率不小于所述传动球体的曲率。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凹槽的周向壁面与所述齿轮轴的轴向之间形成的夹角角度为20~45度。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限位部件为钢丝挡圈或C形卡圈且抵靠于所述压板的底面,以限制所述压板相对于所述齿轮轴的轴向移动。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齿轮轴设有自后端周向表面向内凹陷的环形卡槽,所述限位部件收容于所述卡槽内以固定于所述齿轮轴上。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电锤离合装置包括套设于所述齿轮轴上的第二轴承,所述轴承位于所述限位部件的后方且固定于所述齿轮轴上。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电锤离合装置还包括套设于所述齿轮轴上的调整垫圈,所述调整垫圈安装于所述轴承与所述传动齿轮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传动球体同时收容于齿轮轴的球孔与传动齿轮的限位槽内且贴靠于离合板的凹槽的周向壁面;所述传动齿轮通过传动球体驱动齿轮轴旋转,且所述离合板受到传动球体的轴向推力。当所述轴向推力大于弹性部件的弹力时,所述离合板克服弹性部件的弹力轴向移动直至所述传动球体脱离球孔,以中断所述传动齿轮传输至齿轮轴的扭力,从而防止电锤上产生的巨大扭力甩伤操作人员,提高工作稳定性且使用安全可靠。[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电锤的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锤中电锤离合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电锤离合装置非脱扣状态时的剖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电锤离合装置脱扣状态时的剖视图。图5是图2所示的电锤离合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的电锤离合装置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齿轮轴11、球孔12、卡槽2、轴承21、第二轴承3、传动齿轮31、容纳腔32、台阶部33、限位槽4、离合板41、凹槽5、弹性部件6、压板7、限位部件8、传动球体9、调整垫圈[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电锤离合装置,用于电锤过载或堵转时中断扭力的输出。所述电锤离合装置包括齿轮轴1,从上至下依次套设于齿轮轴1上的轴承2、传动齿轮3、离合板4、弹性部件5、压板6与限位部件7,所述轴承2与限位部件7固定于齿轮轴1上以压紧所述传动齿轮3、离合板4、弹性部件5及压板6。所述齿轮轴1设有位于其周向表面的数个球孔11及自其后端周向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的环形卡槽12,所述球孔11的数量为四个且至少部分收容传动球体8,所述限位部件7收容于卡槽内12以固定于齿轮轴1上。所述电锤离合装置包括套设于齿轮轴1上的第二轴承21,所述轴承21位于限位部件7的后方且固定于齿轮轴1上。所述电锤离合装置通过轴承2与第二轴承21而可旋转地支撑于电锤的机壳内。所述传动齿轮3与齿轮轴1以自由转动的方式配合,且所述传动齿轮3设有自其底面向内凹陷的容纳腔31及自容纳腔31的内壁面朝向底面凸伸的台阶部32,所述台阶部32的横截面自内壁面朝向底面逐渐减小以形成倒锥形,且所述台阶部32设有对应于球孔11的限位槽33,以至少部分收容传动球体8。所述离合板4与齿轮轴1以轴向移动地的方式配合,且所述离合板4收容于传动齿轮3的容纳腔31内。所述离合板4设有收容台阶部32的凹槽41,所述凹槽41的形状与台阶部32的形状大致相同。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部件5为弹性垫圈或碟形弹簧,且所述弹性部件5的一侧抵靠于离合板4的底面而另一侧抵靠于压板6的顶面。所述限位部件7为钢丝挡圈或C形卡圈且抵靠于压板6的底面,以限制所述压板6相对于齿轮轴1的轴向移动。藉此,通过所述弹性部件5的弹力限制所述传动齿轮3与离合板4相对于齿轮轴1的轴向移动。同时,所述电锤离合装置还包括套设于齿轮轴1上的调整垫圈9,所述调整垫圈9安装于轴承2与传动齿轮3之间,以避免轴承2与传动齿轮3之间的摩擦。所述电锤离合装置还包括数个传动球体8,所述传动球体8为钢球并同时收容于球孔11与限位槽33内。所述球孔11的曲率不小于传动球体8的曲率,以确保传动球体8可容纳于球孔11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锤离合装置,包括齿轮轴及套设于所述齿轮轴上的轴承、传动齿轮、离合板、弹性部件、压板与限位部件,所述轴承与所述限位部件固定于所述齿轮轴上以压紧所述传动齿轮、所述离合板、所述弹性部件及所述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轴设有位于周向表面的球孔,所述传动齿轮设有自底面向内凹陷的容纳腔及自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朝向底面凸伸的台阶部,所述台阶部的横截面自内壁面朝向底面逐渐减小且所述台阶部设有对应于所述球孔的限位槽,所述离合板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且设有收容所述台阶部的凹槽,所述电锤离合装置还包括数个传动球体,所述传动球体同时收容于所述球孔与所述限位槽内且抵靠于所述凹槽的周向壁面,所述传动齿轮通过所述传动球体驱动所述齿轮轴旋转,且所述离合板受到所述传动球体的轴向推力,当所述轴向推力大于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力时,所述离合板克服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力轴向移动直至所述传动球体脱离所述球孔,所述齿轮轴的旋转被中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锤离合装置,包括齿轮轴及套设于所述齿轮轴上的轴承、传动齿轮、离合板、弹性部件、压板与限位部件,所述轴承与所述限位部件固定于所述齿轮轴上以压紧所述传动齿轮、所述离合板、所述弹性部件及所述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轴设有位于周向表面的球孔,所述传动齿轮设有自底面向内凹陷的容纳腔及自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朝向底面凸伸的台阶部,所述台阶部的横截面自内壁面朝向底面逐渐减小且所述台阶部设有对应于所述球孔的限位槽,所述离合板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且设有收容所述台阶部的凹槽,所述电锤离合装置还包括数个传动球体,所述传动球体同时收容于所述球孔与所述限位槽内且抵靠于所述凹槽的周向壁面,所述传动齿轮通过所述传动球体驱动所述齿轮轴旋转,且所述离合板受到所述传动球体的轴向推力,当所述轴向推力大于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力时,所述离合板克服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力轴向移动直至所述传动球体脱离所述球孔,所述齿轮轴的旋转被中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锤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轴向推力小于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力时,所述离合板在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力的作用下轴向移动并抵推所述传动球体直至所述传动球体进入所述球孔,此时,在所述传动齿轮通过所述传动球体的驱动下,所述齿轮轴的旋转被恢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锤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为弹性垫圈或碟形弹簧,且所述弹性部件的一侧抵靠于所述离合板的底面而另一侧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祥庆,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东成工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