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耸结构液压同步顶升装置及施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8085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6:52
本申请涉及一种高耸结构液压同步顶升装置及施工方法,自身包括若干分别设置在高耸结构底部的顶升系统和安装平台,所述顶升系统和安装平台以高耸结构为中心间隔交错分布,所述高耸结构的底部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条形基础,所述顶升系统设置在条形基础上,所述顶升系统由液压千斤顶、用以控制液压千斤顶顶升或回落的控制系统和设置在液压千斤顶上的高精度传感器,所述高精度传感器包括位移传感器、中心偏移传感器以及高程误差传感器。本申请具有可解决高耸钢结构安装难题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耸结构液压同步顶升装置及施工方法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的
,尤自身是涉及一种高耸结构液压同步顶升装置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全球各国纷纷建造各种类型的高耸结构,如双曲线冷却塔,高耸化工设备,电力、通讯塔,桥梁索塔,装配式建筑,广州塔、观光塔等高耸结构。目前高耸钢结构的施工仍然以传统的塔吊吊装施工为主。为了提高高耸钢结构的施工技术,解决传统吊装施工中的问题,部分国家提出并开始尝试创新性的施工技术——高耸钢结构顶升施工技术。它突破了传统的吊装施工方式,从吊装施工的反方向出发,将从下至上的施工顺序改变为从上至下施工,将施工作业面从高空降落到地面。这种施工方式避免了高空施工作业,可以显著提高施工的安全性、施工质量和工作效率。这种施工方式还减少了对施工人员的依赖,更多的依靠机械完成施工,并且不存在吊装施工中大型设备难已拆卸的问题。与吊装施工相比,这种施工方式的安全隐患更少,更便于施工管理。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发现在高耸钢结构的顶升施工的过程中存在施工工序较为繁琐和复杂,施工难度大,且施工过程质量较为难以把控、安装误差较大的问题,使得高耸钢结构安装较为困难,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高耸钢结构安装的难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高耸结构液压同步顶升装置及施工方法。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高耸结构液压同步顶升装置及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高耸结构液压同步顶升装置,包括若干分别设置在高耸结构底部的顶升系统和安装平台,所述顶升系统和安装平台以高耸结构为中心间隔交错分布,所述高耸结构的底部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条形基础,所述顶升系统设置在条形基础上,所述顶升系统由液压千斤顶、用以控制液压千斤顶顶升或回落的控制系统和设置在液压千斤顶上的高精度传感器,所述高精度传感器包括位移传感器、中心偏移传感器以及高程误差传感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顶升系统和安装平台以高耸结构为中心间隔交错分布,使得顶升系统顶升支撑高耸结构时,工作人员可通过安装平台对高耸结构进行安装,随后以安装平台上已安装好的高耸结构为支撑安装顶升系统上的高耸结构,支撑稳定的同时使得高耸结构的所有拼装、焊/栓接均在地面平台上完成,避免了高空作业,安全性好,而且施工速度更快,安装成本更低,解决了高耸钢结构的安装困难的问题;且在液压千斤顶上设置位移传感器、中心偏移传感器以及高程误差传感器,用以及时掌握和同步调整安装时出现的风力侧压、日照温差等误差,进而保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优选的,所述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高耸结构一侧的同步液压泵站,所述同步液压泵站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同步液压泵站连接有控制阀总成,所述控制阀总成连通有超高压软管,所述超高压软管通过快速接头与液压千斤顶相互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同步顶升高耸结构时,可通过同步液压泵站向液压千斤顶中通入液压油液,使得液压千斤顶同步顶升高耸结构,同时在同步液压泵站上设置压力传感器使得液压千斤顶的顶升力可实时显示和监控,从而提升高耸结构的安装安全性。优选的,所述条形基础沿高耸结构的径向排布,且所述条形基础上设置有用以安装固定液压千斤顶的导向架,所述导向架围设在液压千斤顶的周边,且条形基础上沿自身的长度方向设置有滑道,所述导向架与滑道之间为滑移连接,导向架和液压千斤顶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固定在滑道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高耸结构存在外侧斜向角度,导致液压千斤顶顶升高耸结构时会产生水平力,导向架可以抵抗高耸结构产生的水平力,导向架可随着液压千斤顶位置改变沿高耸结构的中心到高耸结构的放射线滑动,使得液压千斤顶始终位于高耸结构的相对安装位置,使得安装更加稳定。优选的,所述导向架包括设置在顶升千斤顶周侧的导向柱,相邻的导向柱之间连接有若干呈横直倾斜交错分布的加强柱,与滑道滑移连接的加强柱上设置有荷载应力应变传感器,所述荷载应力应变传感器位于所述加强柱朝向滑道的侧壁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柱和加强柱用于约束液压千斤顶顶升时的轴力、水平剪切力和侧向力,提高液压千斤顶顶升时的稳定性。同时荷载应力应变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和调整、平衡液压千斤顶的顶力。优选的,所述安装平台包括竖直设置在条形基础上的若干立柱,所述立柱背离条形基础的端部设置有横梁,所述横梁架设在相邻的两个立柱上,若干所述横梁上架设有一主纵梁,高耸结构可拆卸安装在主纵梁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柱设置在条形基础上,可对横梁和主纵梁进行稳定的支撑,使得安装平台满足因高耸结构的荷载位置不断变化而对安装平台产生的压力。优选的,在高耸结构顶部安装红外线电子发射仪,在地面上设置相对应的接收靶,用于高耸结构安装过程的定位、测量和控制误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激光定位靶误差即时进行调整安装时出现的风力侧压、日照温差等误差,确保每一段安装垂直精度。优选的,同步顶升至高耸结构变截面部位时,在底部四个方向均安装抗风稳定索,由若干卷扬机同步控制抗风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高耸结构的安装过程中,由抗风索张力随机平衡高耸结构受风载产生的倾覆侧压力,提高施工安全性。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高耸结构液压同步顶升装置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液压千斤顶底部与条形基础固定;S2、液压千斤顶活塞杆与塔柱底端固定;S3、同步顶升液压千斤顶活塞杆;S4、加设一根塔柱;S5、同步收缩液压千斤顶活塞杆;S6、加设一根塔柱,然后重复S2-S5过程,完成高耸结构塔楼下一节塔身安装,继续重复以上步骤,直至塔身结构的全部构件安装结束。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全部顶升安装作业为计算机控制、机械化操作,工作效益高、周边环境影响小、地面作业施工安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施工工序较为简单,施工难度小,且施工过程质量可控、安装误差较小、降低了高耸结构的安装难度。优选的,步骤S6中,连接塔身横杆与塔身斜杆,增强塔身的稳定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相邻塔身处的塔柱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增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1.使得高耸结构的所有拼装、焊/栓接均在地面平台上完成,避免了高空作业,安全性好,而且施工速度更快,安装成本更低,解决了高耸钢结构的安装困难的问题;2.在液压千斤顶上设置位移传感器、中心偏移传感器以及高程误差传感器,用以及时掌握和同步调整安装时出现的风力侧压、日照温差等误差,进而保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3.全部顶升安装作业为计算机控制、机械化操作,工作效益高、周边环境影响小、地面作业施工安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施工工序较为简单,施工难度小,且施工过程质量可控、安装误差较小、降低了高耸结构的安装难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现有观光塔塔楼结构示意图。图2是用以体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同步顶升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用以体现本申请实施例顶升系统与安装平台的分布示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耸结构液压同步顶升装置,包括若干分别设置在高耸结构底部的顶升系统(2)和安装平台(3),自身特征在于:所述顶升系统(2)和安装平台(3)以高耸结构为中心间隔交错分布,所述高耸结构的底部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条形基础(4),所述顶升系统(2)设置在条形基础(4)上,所述顶升系统(2)由液压千斤顶(21)、用以控制液压千斤顶(21)顶升或回落的控制系统(22)和设置在液压千斤顶(21)上的高精度传感器,所述高精度传感器包括位移传感器、中心偏移传感器以及高程误差传感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耸结构液压同步顶升装置,包括若干分别设置在高耸结构底部的顶升系统(2)和安装平台(3),自身特征在于:所述顶升系统(2)和安装平台(3)以高耸结构为中心间隔交错分布,所述高耸结构的底部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条形基础(4),所述顶升系统(2)设置在条形基础(4)上,所述顶升系统(2)由液压千斤顶(21)、用以控制液压千斤顶(21)顶升或回落的控制系统(22)和设置在液压千斤顶(21)上的高精度传感器,所述高精度传感器包括位移传感器、中心偏移传感器以及高程误差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耸结构液压同步顶升装置,自身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22)包括设置在高耸结构一侧的同步液压泵站(221),所述同步液压泵站(221)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2211),所述同步液压泵站(221)连接有控制阀总成(222),所述控制阀总成(222)连通有超高压软管(223),所述超高压软管(223)通过快速接头(224)与液压千斤顶(21)相互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耸结构液压同步顶升装置,自身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基础(4)沿高耸结构的径向排布,且所述条形基础(4)上设置有用以安装固定液压千斤顶(21)的导向架(23),所述导向架(23)围设在液压千斤顶(21)的周边,且条形基础(4)上沿自身的长度方向设置有滑道(41),所述导向架(23)与滑道(41)之间为滑移连接,导向架(23)和液压千斤顶(21)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固定在滑道(4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耸结构液压同步顶升装置,自身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架(23)包括设置在顶升千斤顶周侧的导向柱(231),相邻的导向柱(231)之间连接有若干呈横直倾斜交错分布的加强柱(232),与滑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林涛向少波王健健董佳节雷钧于凤财费恺李萌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城建亚泰金典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城建亚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亚泰智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