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起胜专利>正文

内窥镜持针钳自动检测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7666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6: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内窥镜持针钳自动检测工艺,属于持针钳检测工艺领域,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夹持检测装置内;步骤2.对内窥镜持针钳进行夹持检测;步骤3.对内窥镜持针钳进行锁合检测;步骤4.对内窥镜持针钳进行高温下的夹持和锁合性能进行检测;步骤5.对内窥镜持针钳的耐久性进行检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工艺设计巧妙,工序间衔接顺畅,可以通过一台机实现内窥镜持针钳的夹持性能、锁合性能、牢固性能、高温下的夹持和锁合性能以及耐久性的检测,不仅仅节约了多台设备的购买成本,还提高了检测的效率,节约了检测人员的时间,提升了检测结果的准确点,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窥镜持针钳自动检测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持针钳检测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内窥镜持针钳自动检测工艺。
技术介绍
内窥镜专用持针钳,是一种与内窥镜配合使用的内窥镜器械,主要由手柄,钳杆和钳头组成,用来夹持缝合针。内窥镜手术中,以检查,诊断或治疗为目的,通过和内窥镜相同或者不同的通道进入人体自然孔道或者外科切口的医疗器械。内窥镜专用持针钳为一种医疗器械,在生产时,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性能检测。内窥镜专用持针钳在生产时,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性能检测,如夹持性能、锁合性能、牢固性能、高温形变性能等,而目前对内窥镜专用持针钳的检测工艺,只能对其单一性能进行检测,如需要对内窥镜专用持针钳进行一体化检测,则需要多台设备配合,逐一检测,从而导致设备复杂,成本较高,工序繁琐;难以实现自动化检测工序,检测的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内窥镜持针钳自动检测工艺以解决现有采用不同的治具或者设备来完成性能检测,难以实现自动化检测工序,检测的效率较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内窥镜持针钳自动检测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夹持检测装置内:首先,设置检测工作台、供料装置、上料机械手、水平移动装置、夹持检测装置、锁合检测装置、加热装置和耐久性检测装置,然后通过人工提前将待检测的内窥镜持针钳放置在供料装置内,然后供料装置和上料机械手工作将待检测的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夹持检测装置内;步骤2.对内窥镜持针钳进行夹持检测:随后夹持检测装置工作对其中的内窥镜持针钳进行夹持检测;步骤3.对内窥镜持针钳进行锁合检测:紧接着水平移动装置工作将夹持检测完成的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锁合检测装置内,锁合检测装置工作对其中的内窥镜持针钳进行锁合检测;步骤4.对内窥镜持针钳进行高温下的夹持和锁合性能进行检测:再接着水平移动装置工作将锁合检测完成的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加热装置内,加热装置对内窥镜持针钳进行加热,水平移动装置工作将加热后的内窥镜持针钳依次输送至夹持检测装置和锁合检测装置再次进行检测,检测高温状态下内窥镜持针钳的夹持和锁合性能是否合格;步骤5.步骤5.对内窥镜持针钳的耐久性进行检测:最后水平移动装置工作将检测完成的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耐久性检测装置内,耐久性检测装置对内窥镜持针钳的耐久性进行检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其一,本专利技术通过人工提前将待检测的内窥镜持针钳放置在供料装置内,然后供料装置和上料机械手工作将待检测的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夹持检测装置内,随后夹持检测装置工作对其中的内窥镜持针钳进行夹持检测,紧接着水平移动装置工作将夹持检测完成的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锁合检测装置内,锁合检测装置工作对其中的内窥镜持针钳进行锁合检测,再接着水平移动装置工作将锁合检测完成的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加热装置内,加热装置对内窥镜持针钳进行加热,水平移动装置工作将加热后的内窥镜持针钳依次输送至夹持检测装置和锁合检测装置再次进行检测,检测高温状态下内窥镜持针钳的夹持和锁合性能是否合格,最后水平移动装置工作将检测完成的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耐久性检测装置内,耐久性检测装置对内窥镜持针钳的耐久性进行检测,经过上述步骤,实现对内窥镜持针钳自动化检测其各种性能的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其二,本专利技术通过上料机械手将待检测的内窥镜持针钳抓取放置在第一检测台内,然后第一限位组件工作对内窥镜持针钳进行夹紧限位,随后第一驱动组件工作对内窥镜持针钳的手柄进行压动,内窥镜持针钳的钳头随着手柄的移动对缝合针进行夹持,压力传感器感应到缝合针所受到的夹持力,实现对内窥镜持针钳夹持力进行检测的目的,当夹持检测完成后,第一驱动组件复位,第一电动推杆带动第一推板移动,第一推板带动第一移动架在第一导轨上移动,第一移动架带动第一高清摄像头同步移动至内窥镜持针钳的钳头处,第一高清摄像头拍摄内窥镜持针钳的钳头和缝合针,利用拍摄图像查看内窥镜持针钳的钳头和缝合针是否受损来判断窥镜持针钳的夹持性能是否合格,当内窥镜持针钳的夹持性能处于不合格时,水平移动装置将不合格的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第一不合格品箱内。其三,本专利技术当水平移动装置将夹持检测完成的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第二检测台上,然后第二限位组件工作对内窥镜持针钳进行夹紧限位,随后第二驱动组件工作对内窥镜持针钳的手柄进行压动,紧接着第一驱动电机工作带动第一齿条转动,第一齿轮利用第一齿条带动第二移动架在第二导轨上移动,当第二移动架移动至内窥镜持针钳正上方时,第一驱动电机停止工作,然后第二驱动电机工作带动转盘转动,转盘带动转动板同步转动,转动板转动至合适的角度后,拨动气缸工作带动拨动板与内窥镜持针钳的锁止板抵触,随后第二电动推杆工作带动第二推板移动,第二推板带动移动板同步移动,移动板带动拨动板随之移动,拨动板拨动内窥镜持针钳的锁止板移动至对应的锁牙内,完成内窥镜持针钳的锁止,最后第二驱动组件复位,第二高清摄像头对内窥镜持针钳的锁合状态进行拍摄来判断窥镜持针钳的锁合性能是否合格,当内窥镜持针钳的锁合性能处于不合格时,水平移动装置将不合格的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第二不合格品箱内。其四,本专利技术当水平移动装置将锁合检测完成的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若干个第一输送辊上,然后若干个第一输送辊转动将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加热罩内,进气管与外界的热气供应装置连接,热气进入至加热罩内对加热罩内的内窥镜持针钳进行加热,最后水平移动装置将加热后的内窥镜持针钳依次输送至夹持检测装置和锁合检测装置再次进行检测,检测高温状态下内窥镜持针钳的夹持和锁合性能是否合格。其五,本专利技术的工艺设计巧妙,工序间衔接顺畅,可以通过一台机实现内窥镜持针钳的夹持性能、锁合性能、牢固性能、高温下的夹持和锁合性能以及耐久性的检测,不仅仅节约了多台设备的购买成本,还提高了检测的效率,节约了检测人员的时间,提升了检测结果的准确点,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供料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承载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夹持检测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夹持检测装置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锁合检测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锁合检测装置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耐久性检测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耐久性检测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冷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密闭开合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检测治具输送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的检测治具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内窥镜持针钳自动检测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1.将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夹持检测装置内:首先,设置检测工作台(1)、供料装置(2)、上料机械手(3)、水平移动装置(4)、夹持检测装置(5)、锁合检测装置(6)、加热装置(7)和耐久性检测装置(8),然后通过人工提前将待检测的内窥镜持针钳放置在供料装置(2)内,然后供料装置(2)和上料机械手(3)工作将待检测的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夹持检测装置(5)内;/n步骤2.对内窥镜持针钳进行夹持检测:随后夹持检测装置(5)工作对其中的内窥镜持针钳进行夹持检测;/n步骤3.对内窥镜持针钳进行锁合检测:紧接着水平移动装置(4)工作将夹持检测完成的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锁合检测装置(6)内,锁合检测装置(6)工作对其中的内窥镜持针钳进行锁合检测;/n步骤4.对内窥镜持针钳进行高温下的夹持和锁合性能进行检测:再接着水平移动装置(4)工作将锁合检测完成的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加热装置(7)内,加热装置(7)对内窥镜持针钳进行加热,水平移动装置(4)工作将加热后的内窥镜持针钳依次输送至夹持检测装置(5)和锁合检测装置(6)再次进行检测,检测高温状态下内窥镜持针钳的夹持和锁合性能是否合格;/n步骤5.对内窥镜持针钳的耐久性进行检测:最后水平移动装置(4)工作将检测完成的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耐久性检测装置(8)内,耐久性检测装置(8)对内窥镜持针钳的耐久性进行检测。/n...

【技术特征摘要】
1.内窥镜持针钳自动检测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夹持检测装置内:首先,设置检测工作台(1)、供料装置(2)、上料机械手(3)、水平移动装置(4)、夹持检测装置(5)、锁合检测装置(6)、加热装置(7)和耐久性检测装置(8),然后通过人工提前将待检测的内窥镜持针钳放置在供料装置(2)内,然后供料装置(2)和上料机械手(3)工作将待检测的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夹持检测装置(5)内;
步骤2.对内窥镜持针钳进行夹持检测:随后夹持检测装置(5)工作对其中的内窥镜持针钳进行夹持检测;
步骤3.对内窥镜持针钳进行锁合检测:紧接着水平移动装置(4)工作将夹持检测完成的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锁合检测装置(6)内,锁合检测装置(6)工作对其中的内窥镜持针钳进行锁合检测;
步骤4.对内窥镜持针钳进行高温下的夹持和锁合性能进行检测:再接着水平移动装置(4)工作将锁合检测完成的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加热装置(7)内,加热装置(7)对内窥镜持针钳进行加热,水平移动装置(4)工作将加热后的内窥镜持针钳依次输送至夹持检测装置(5)和锁合检测装置(6)再次进行检测,检测高温状态下内窥镜持针钳的夹持和锁合性能是否合格;
步骤5.对内窥镜持针钳的耐久性进行检测:最后水平移动装置(4)工作将检测完成的内窥镜持针钳输送至耐久性检测装置(8)内,耐久性检测装置(8)对内窥镜持针钳的耐久性进行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持针钳自动检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料装置(2)设置在检测工作台(1)的旁侧,所述夹持检测装置(5)、锁合检测装置(6)和加热装置(7)依次设置在检测工作台(1)的顶部,所述上料机械手(3)安装在检测工作台(1)的顶部,并且上料机械手(3)位于夹持检测装置(5)的旁侧,所述水平移动装置(4)安装在检测工作台(1)的顶部,所述耐久性检测装置(8)设置在加热装置(7)的旁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持针钳自动检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料装置(2)包括安装架(201)、供料架(202)、两个第一丝杆滑台(203)和若干个承载组件(204),所述安装架(201)呈竖直设置在检测工作台(1)的旁侧,两个所述第一丝杆滑台(203)呈对称设置在安装架(201)内,所述供料架(20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丝杆滑台(203)的移动端固定连接,若干个所述承载组件(204)呈等间距设置在供料架(202)内,每个所述承载组件(204)均包括U型插槽(2041)、插接板(2042)、承载块(2043)和拉手(2044),所述U型插槽(2041)安装在供料架(202)内,所述插接板(2042)与U型插槽(2041)插接配合,所述承载块(2043)与插接板(2042)的顶部中心处固定连接,所述拉手(2044)与插接板(2042)的侧壁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持针钳自动检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检测装置(5)包括第一检测框(501)、第一不合格品箱(502)、第一检测台(503)、第一限位组件(504)、第一驱动组件(505)、缝合针(506)、压力传感器(507)、第一横板(508)、第一导轨(509)、第一移动架(510)、第一高清摄像头(511)、第一推板(512)和第一电动推杆(513),所述第一检测框(501)与检测工作台(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不合格品箱(502)设置在第一检测框(501)的旁侧,所述第一检测台(503)设置在第一检测框(501)内,所述第一限位组件(504)安装在第一检测台(503)上,所述第一驱动组件(505)设置在第一检测台(503)的旁侧,所述压力传感器(507)安装在第一检测框(501)的内部底端,所述缝合针(506)安装在压力传感器(507)的感应端,所述第一横板(508)与第一检测框(501)的顶端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轨(509)呈水平设置在第一横板(508)的顶部,所述第一移动架(510)能够滑动安装在第一导轨(509)上,所述第一高清摄像头(511)安装在第一移动架(510)的顶端,所述第一推板(512)与第一移动架(510)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动推杆(513)呈水平设置在第一导轨(509)的旁侧,并且第一电动推杆(513)的输出端与第一推板(512)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持针钳自动检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合检测装置(6)包括第二检测框(601)、第二不合格品箱(602)、第二检测台(603)、第二限位组件(604)、第二驱动组件(605)、第二横板(606)、第二导轨(607)、第二移动架(608)、固定板(609)、第一驱动电机(610)、第一齿轮(611)、第一齿条(612)、第二驱动电机(613)、转盘(614)、转动板(615)、第三导轨(616)、移动板(617)、第二推板(618)、第二电动推杆(619)、拨动气缸(620)、拨动板(621)和第二高清摄像头(622),所述第二检测框(601)与检测工作台(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不合格品箱(602)设置在第二检测框(601)的旁侧,所述第二检测台(603)设置在第二检测框(601)内,所述第二限位组件(604)安装在第二检测台(603)上,所述第二驱动组件(605)设置在第二检测台(603)的旁侧,所述第二横板(606)安装在第二检测框(601)的顶端外壁,所述第二导轨(607)呈水平设置在第二横板(606)的顶部,所述第二移动架(608)能够滑动安装在第二导轨(607)上,所述固定板(609)与第二移动架(608)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610)呈水平设置在固定板(609)的顶部,所述第一齿条(612)设置在第二导轨(607)的旁侧,所述第一齿轮(611)安装在第一驱动电机(610)的输出轴上,并且第一齿轮(611)与第一齿条(612)啮合,所述第二驱动电机(613)呈竖直设置在第二移动架(608)的顶部,并且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起胜
申请(专利权)人:刘起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