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出料连续搅拌槽及其排料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776034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6: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底部出料连续搅拌槽及其排料方法,其中底部出料连续搅拌槽,包括:槽体、搅拌器、进料口、出料口,所述搅拌器包括电机、搅拌轴、搅拌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位于槽体顶部的一侧,所述槽体的顶部的中心安装有搅拌器;所述槽体的一侧内壁上设置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底端设有第一出料口,顶部通向出料口;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可将底部大颗粒物料排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底部出料连续搅拌槽及其排料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湿法冶金搅拌设备的
,具体为底部出料连续搅拌槽及其排料方法。
技术介绍
在湿法冶金连续浸出工艺应用中,浸出反应采用一组连续的搅拌槽,槽体内液、固相物料在搅拌的作用下混合、反应,槽体之间物料的流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槽体之间设有一定的高度差,利用槽体内物料的势能,从高位向低位流动,这种方式不需增加输送装置。另一种是槽体之间不设高度差,不同槽体之间的物料通过泵或气提出料等外加动力的方式实现流动。在第一种方式槽体之间设有一定的高度差,利用槽体内物料的势能,从高位向低位流动,槽体的料浆进出为高位进、高位出,即出料为高位溢流出料。在液固相物料搅拌槽中,一般存在一定浓度梯度,槽体上部的料浆中固含相对较低,这样高位溢流出料,往往不能排出留在槽体下部的较大颗粒,有些颗粒是不能参加反应沙粒,随着生产的持续积累,前段槽体内中下部料浆的固含会逐渐增高,搅拌装置的负荷随之增大,严重时需在槽体底部排放口作排沙处理。第二种方式的高位进,低位出,但需增加设备和消耗动力。
技术实现思路
r>针对现有技术的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底部出料连续搅拌槽,包括:第一搅拌槽(6)、第二搅拌槽(7)、第N搅拌槽(8);所述第一搅拌槽(6)、第二搅拌槽(7)、第N搅拌槽(8)均包括:槽体(1)、搅拌器(3)、进料口(2)、出料口(4-2),所述搅拌器(3)包括电机(3-1)、搅拌轴(3-3)、搅拌桨(3-2),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2)位于槽体(1)顶部的一侧,所述槽体(1)的顶部的中心安装有搅拌器(3);所述槽体(1)的一侧内壁上设置有导流管(4),所述导流管(4)的底端设有第一出料口(4-1),顶部通向出料口(4-2),所述出料口(4-2)位于槽体(1)的上部;所述出料口(4-2)位于槽体(1)的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底部出料连续搅拌槽,包括:第一搅拌槽(6)、第二搅拌槽(7)、第N搅拌槽(8);所述第一搅拌槽(6)、第二搅拌槽(7)、第N搅拌槽(8)均包括:槽体(1)、搅拌器(3)、进料口(2)、出料口(4-2),所述搅拌器(3)包括电机(3-1)、搅拌轴(3-3)、搅拌桨(3-2),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2)位于槽体(1)顶部的一侧,所述槽体(1)的顶部的中心安装有搅拌器(3);所述槽体(1)的一侧内壁上设置有导流管(4),所述导流管(4)的底端设有第一出料口(4-1),顶部通向出料口(4-2),所述出料口(4-2)位于槽体(1)的上部;所述出料口(4-2)位于槽体(1)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部出料连续搅拌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搅拌槽(7)与第N搅拌槽(8)在其槽体(1)的上半部设有第二进料口(9),所述第N搅拌槽(8)在其槽体(1)底部设有底部出料口(10);所述第一搅拌槽(6)的出料口(4-2)通过出料管(5)与第二搅拌槽(7)的第二进料口(9)固定连接,第二搅拌槽(7)的出料口(4-2)通过出料管(5)与第N搅拌槽(8)的第二进料口(9)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搅拌槽(7)的高度低于第一搅拌槽(6),第N搅拌槽(8)的高度低于第二搅拌槽(7)。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底部出料连续搅拌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搅拌槽(7)为一个或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底部出料连续搅拌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料口(4-1)等高于搅拌桨(3-2)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底部出料连续搅拌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4)沿着槽体(1)的内壁螺旋倾斜向上延伸,所述导流管(4)的螺旋倾斜方向与搅拌器(3)的搅拌方向一致。


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爱民马红胡爱华周建根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新宏大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