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通信设备辅助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7016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力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力通信设备辅助散热装置;提出一种用于电力通讯设备的辅助散热装置;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力通信设备辅助散热装置,包括:机箱、进气端和出气端;所述机箱的箱壁上固定有至少一个红外温度传感器,所述机箱上还设置有进气端和出气端,所述进气端上设置有进风管,所述出气端上设置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包括分段管和封堵端头,所述分段管有多个,所述分段管由主管和与主管连通的支管组成,多个分段管的主管依次首尾连通,且某个主管和其连通的支管的总管面积与该主管进气一端连通的另一个主管的管面积相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力通信设备辅助散热装置
本技术属于电力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力通信设备的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电力系统领域部分通信设备采用内置风扇散热的方式。这些设备由于自身设计缺陷,存在风扇散热能力与设备尺寸不匹配,散热行程过长、风扇能力不足,热量无法及时排除的问题,尤其是在夏天高温季节,即使是空调机房也会因为长时间的运行导致通信设备温度升高,造成机器报警甚至故障。另外一些电力通信机房标准化条件差,机房难以做到无尘和恒温,通信设备在较差的环境中工作,部分通信设备频发高温告警,严重时会导致业务中断,对电网生产产生较大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电力通讯设备的辅助散热装置。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力通信设备辅助散热装置,包括:机箱、进气端和出气端;所述机箱的箱壁上固定有至少一个红外温度传感器,所述机箱上还设置有进气端和出气端,所述进气端上设置有进风管,所述出气端上设置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包括分段管和封堵端头,所述分段管有多个,所述分段管由主管和与主管连通的支管组成,多个分段管的主管依次首尾连通,且某个主管和其连通的支管的总管面积与该主管进气一端连通的另一个主管的管面积相同。所述机箱内还包括:微型气泵、控制面板、开关电源和机箱外壳;所述机箱外壳内固定有微型气泵、控制面板和开关电源;所述微型气泵和控制面板电气连接,所述进气端与微型气泵进气口连通,所述出气端与微型气泵出气口连通,所述开关电源为整个电力通信设备辅助散热装置提供电力。所述控制面板上设置有电源电路和单片机控制模块;所述电源电路包括:开关电源和MS1117-3.3芯片;所述开关电源输入端与AC220V电源连接,所述开关电源正极输出端串联二极管D1后与MS1117-3.3芯片的In引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与MS1117-3.3芯片的In引脚连接点还与电容C16一端连接,所述MS1117-3.3芯片的TAB引脚和Out引脚连接后分别与电容C17的一端、电容C18的一端以及电感线圈L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线圈L2另一端与电容C19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6的另一端、电容C17的另一端、电容C18另一端、电容C19另一端以及MS1117-3.3芯片的GND引脚与开关电源负极输出端连接同时接地。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采用STM32F103C8T6核心板,所述STM32F103C8T6核心板通过ADC模块与红外温度传感器电气连接,所述STM32F103C8T6核心板还与OLED显示屏电气连接,所述STM32F103C8T6核心板上还设置有按键电路,所述STM32F103C8T6核心板的一个I/O引脚与中间继电器KA1的线圈连接,所述STM32F103C8T6核心板的另一个I/O引脚与中间继电器KA2的线圈连接,所述中间继电器KA的线圈依次与中间继电器KA的触点、微型气泵、中间继电器KA2常闭触点和发光二极管D串联后连接在开关电源输出端形成闭合电路,所述中间继电器KA的线圈的两点还并联有中间继电器KA1的常开触点。所述机箱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的连接耳。所述进气端口上设置有空气过滤芯。所述支管的出气端均与软管连通,所述软管可正对通信设备的发热位置。所述STM32F103C8T6核心板上连接有晶振电路,所述晶振电路包括晶振芯片Y,所述晶振芯片Y的一端并接STM32F103C8T6核心板的OSC32IN接口和电容C1,所述晶振芯片Y的另一端并接STM32F103C8T6核心板的OSC32OUT接口和电容C2,所述电容C1另一端和电容C2另一端均接地。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本技术采用红外温度传感器,可正对某个易发热通讯设备,实时监测设备温度,实现根据设备控制该辅助散热装置正常工作,防止出现通信设备因过热停机的情况。二、本技术采用分段管,可对同一通信设备的不同发热位置进行吹风冷却,提高工作效率。三、本技术采用晶振电路,针对不便于采用红外温度传感器的设备,可通过按键设置一定的工作频率,通过单片机周期性启动微型气泵进行降温工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机箱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电源电路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按键电路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晶振电路示意图。图中:1为机箱,2为进气端,3为出气端,4为进风管,5为出气管,11为红外温度传感器,12为控制面板,13为开关电源,14为机箱外壳,15为微型气泵,51为封堵端头,52为主管,53为支管。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阐述: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一种电力通信设备辅助散热装置,包括:机箱1、进气端2和出气端3;所述机箱1的箱壁上固定有至少一个红外温度传感器11,所述机箱1上还设置有进气端2和出气端3,所述进气端2上设置有进风管4,所述出气端3上设置有出气管5,所述出气管5包括分段管和封堵端头51,所述分段管有多个,所述分段管由主管52和与主管52连通的支管53组成,多个分段管的主管52依次首尾连通,且某个主管52和其连通的支管53的总管面积与该主管52进气一端连通的另一个主管52的管面积相同。所述机箱1内还包括:控制面板12、开关电源13、机箱外壳14和微型气泵15;所述机箱外壳14内固定有微型气泵15、控制面板12和开关电源13;所述微型气泵15和控制面板12电气连接,所述进气端2与微型气泵15进气口连通,所述出气端3与微型气泵15出气口连通,所述开关电源13为整个电力通信设备辅助散热装置提供电力。所述控制面板12上设置有电源电路和单片机控制模块;所述电源电路包括:开关电源13和MS1117-3.3芯片;所述开关电源13输入端与AC220V电源连接,所述开关电源正极输出端串联二极管D1后与MS1117-3.3芯片的In引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与MS1117-3.3芯片的In引脚连接点还与电容C16一端连接,所述MS1117-3.3芯片的TAB引脚和Out引脚连接后分别与电容C17的一端、电容C18的一端以及电感线圈L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线圈L2另一端与电容C19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6的另一端、电容C17的另一端、电容C18另一端、电容C19另一端以及MS1117-3.3芯片的GND引脚与开关电源负极输出端连接同时接地。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采用STM32F103C8T6核心板,所述STM32F103C8T6核心板通过ADC模块与红外温度传感器11电气连接,所述STM32F103C8T6核心板还与OLED显示屏电气连接,所述STM32F103C8T6核心板上还设置有按键电路,所述STM32F103C8T6核心板的一个I/O引脚与中间继电器KA1的线圈连接,所述STM32F103C8T6核心板的另一个I/O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力通信设备辅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箱(1)、进气端(2)和出气端(3);所述机箱(1)的箱壁上固定有至少一个红外温度传感器(11),所述机箱(1)上还设置有进气端(2)和出气端(3),所述进气端(2)上设置有进风管(4),所述出气端(3)上设置有出气管(5),/n所述出气管(5)包括分段管和封堵端头(51),所述分段管有多个,所述分段管由主管(52)和与主管(52)连通的支管(53)组成,多个分段管的主管(52)依次首尾连通,且某个主管(52)和其连通的支管(53)的总管面积与该主管(52)进气一端连通的另一个主管(52)的管面积相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通信设备辅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箱(1)、进气端(2)和出气端(3);所述机箱(1)的箱壁上固定有至少一个红外温度传感器(11),所述机箱(1)上还设置有进气端(2)和出气端(3),所述进气端(2)上设置有进风管(4),所述出气端(3)上设置有出气管(5),
所述出气管(5)包括分段管和封堵端头(51),所述分段管有多个,所述分段管由主管(52)和与主管(52)连通的支管(53)组成,多个分段管的主管(52)依次首尾连通,且某个主管(52)和其连通的支管(53)的总管面积与该主管(52)进气一端连通的另一个主管(52)的管面积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电力通信设备辅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1)内还包括:控制面板(12)、开关电源(13)、机箱外壳(14)和微型气泵(15);所述机箱外壳(14)内固定有微型气泵(15)、控制面板(12)和开关电源(13);所述微型气泵(15)和控制面板(12)电气连接,所述进气端(2)与微型气泵(15)进气口连通,所述出气端(3)与微型气泵(15)出气口连通,所述开关电源(13)为整个电力通信设备辅助散热装置提供电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电力通信设备辅助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板(12)上设置有电源电路和单片机控制模块;所述电源电路包括:开关电源(13)和MS1117-3.3芯片;所述开关电源(13)输入端与AC220V电源连接,所述开关电源正极输出端串联二极管D1后与MS1117-3.3芯片的In引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与MS1117-3.3芯片的In引脚连接点还与电容C16一端连接,所述MS1117-3.3芯片的TAB引脚和Out引脚连接后分别与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海军安学民王荣马东娟焦婷婷景卫哲白靖田佳辰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长治供电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