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模型领域的一种建筑设计用模型连接结构,包括连接结构本体,连接结构本体由连接柱、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组成,连接柱的顶端和底端分别通过开槽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一端均开设有第一插槽,连接柱两侧的中部均开设有第二插槽,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另一端均活动连接有活动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降低模型的高度便于收纳,减少再次搭建模型时的步骤和时间;增加模型连接结构的连接方式,从而增加连接结构的适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设计用模型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模型领域,具体是一种建筑设计用模型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使用易于加工的材料依照建筑设计图样或设计构想,按缩小的比例制成的样品。建筑模型是在建筑设计中用以表现建筑物或建筑群的面貌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手段。对于技术先进、功能复杂、艺术造型富于变化的现代建筑,尤其需要用模型进行设计创作。在初步设计即方案设计阶段的称工作模型,制作可简略些,以便加工和拆卸。材料可用油泥、硬纸板和塑料等。但现有的供建筑设计模型使用的连接结构简单,当建筑模型在收纳在较低空间时,需要将搭建的建筑框架拆除,当再次搭建模型时费时费力,且现有的模型连接结构通常局限于单一连接方式,不具备多种连接方式使用兼容性,导致连接结构使用存在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设计用模型连接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建筑模型不便于收纳在较低空间,且不具备多种连接方式使用兼容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连接结构本体,所述连接结构本体由连接柱、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组成,所述连接柱的顶端和底端分别通过开槽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一端均开设有第一插槽,所述连接柱两侧的中部均开设有第二插槽,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另一端均活动连接有活动杆。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开槽均为半圆形结构,且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分别与对应的开槽可拆卸连接,便于将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与对应的开槽插接,增加模型连接结构的十字连接方式。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均为“U”形槽,且所述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的尺寸相同,便于插接模型板。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另一端的中部均开设有第一型槽,两个所述第一型槽的内部均动连接有活动杆,便于调节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转动或者支撑固定。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柱靠近两个开槽的一端均开设有第二型槽,所述活动杆与第二型槽相匹配,且两个所述活动杆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型槽插接,便于通过两个活动杆对对应的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位置进行固定,保证第一插槽内部的模型板保持未定垂直状态。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动杆顶端的两侧开设有凹槽,两个所述凹槽的内壁均通过多个弹簧弹性连接有活动板,便于调节活动杆的位置,且通过两个活动板对活动杆的位置进行限位。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活动杆一端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两个所述限位板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型槽的内壁滑动连接,保证两个活动杆不脱离对应的第一型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通过连接柱的顶端和底端分别通过开槽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当建筑模型收纳空间的高度较低时,将模型顶层拆卸后,可转动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从而带动模型框架转动,降低模型的高度便于收纳,减少再次搭建模型时的步骤和时间;2、本技术中,通过连接结构本体由连接柱、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组成,由于连接结构本体为分体式结构,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一端均开设有第一插槽,连接柱两侧的中部均开设有第二插槽,可将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拆卸后,单独使用连接柱,便于水平式连接,当需要十字连接时,将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与对应的开槽插接,增加模型连接结构的连接方式,从而增加连接结构的适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连接柱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连接柱A局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第一转动杆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第一转动杆A局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连接结构本体;2、连接柱;3、第一转动杆;4、第二转动杆;5、开槽;6、第一插槽;7、第二插槽;8、活动杆;9、第一型槽;10、第二型槽;11、凹槽;12、弹簧;13、活动板;14、限位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建筑设计用模型连接结构,包括连接结构本体1,连接结构本体1由连接柱2、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4组成,连接柱2的顶端和底端分别通过开槽5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4,降低模型的高度便于收纳,减少再次搭建模型时的步骤和时间,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4的一端均开设有第一插槽6,连接柱2两侧的中部均开设有第二插槽7,根据使用需求选择性将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4拆装,增加模型连接结构的连接方式,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4的另一端均活动连接有活动杆8。其中,两个开槽5均为半圆形结构,且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4分别与对应的开槽5可拆卸连接,便于将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4与对应的开槽5插接,增加模型连接结构的十字连接方式;第一插槽6和第二插槽7均为“U”形槽,且第一插槽6和第二插槽7的尺寸相同,便于插接模型板;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4的另一端的中部均开设有第一型槽9,两个第一型槽9的内部均动连接有活动杆8,便于调节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4的转动或者支撑固定;连接柱2靠近两个开槽5的一端均开设有第二型槽10,活动杆8与第二型槽10相匹配,且两个活动杆8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型槽10插接,便于通过两个活动杆8对对应的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4的位置进行固定,保证第一插槽6内部的模型板保持未定垂直状态;活动杆8顶端的两侧开设有凹槽11,两个凹槽11的内壁均通过多个弹簧12弹性连接有活动板13,便于调节活动杆8的位置,且通过两个活动板13对活动杆8的位置进行限位;两个活动杆8一端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4,两个限位板14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型槽9的内壁滑动连接,保证两个活动杆8不脱离对应的第一型槽9。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当使用该连接结构本体1对用于搭建模型的支撑板进行连接时,当仅需要对水平支撑板进行连接时,将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拆4卸后,单独使用连接柱2,便于模型板水平式连接,当需要模型板十字连接时,将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4与对应的开槽5插接,增加模型连接结构的连接方式,再按压两组活动板13,活动板13同时挤压弹簧12,移动两个活动杆8与对应的第二型槽10插接,从而对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拆4固定,保证第一插槽6内部的模型板保持未定垂直状态,通过第一插槽6和第二插槽7方便模型板之间呈十字连接,从而增加连接结构的适用性,当建筑模型收纳空间的高度较低时,将模型顶层拆卸后,再按压两组活动板13,活动板13同时挤压弹簧12,使活动板13位于对应的凹槽11内部,然后移动两个活动杆8位于对应的第一型槽9的内部,再转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设计用模型连接结构,包括连接结构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本体(1)由连接柱(2)、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4)组成,所述连接柱(2)的顶端和底端分别通过开槽(5)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4),所述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4)的一端均开设有第一插槽(6),所述连接柱(2)两侧的中部均开设有第二插槽(7),所述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4)的另一端均活动连接有活动杆(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设计用模型连接结构,包括连接结构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本体(1)由连接柱(2)、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4)组成,所述连接柱(2)的顶端和底端分别通过开槽(5)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4),所述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4)的一端均开设有第一插槽(6),所述连接柱(2)两侧的中部均开设有第二插槽(7),所述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4)的另一端均活动连接有活动杆(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设计用模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开槽(5)均为半圆形结构,且所述第一转动杆(3)和第二转动杆(4)分别与对应的开槽(5)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设计用模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槽(6)和第二插槽(7)均为“U”形槽,且所述第一插槽(6)和第二插槽(7)的尺寸相同。
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富,李春林,周明,朱西宁,闫虎虎,
申请(专利权)人:环县第四中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