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的建筑模型搭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6607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BIM的建筑模型搭建装置,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立杆,所述立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立杆的外侧设置有横板,所述支撑座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柱,减震柱的顶部与横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减震柱和第一弹簧的配合使用,当立柱受到外界碰撞时,碰撞产生的冲击力先挤压连接柱,连接柱通过缓冲板挤压缓冲箱内的第一弹簧削弱一部分冲击力,同时搭建板受到的冲击力通过传动杆带动横板挤压减震柱,搭建板受到碰撞左右晃动时,可以通过挤压第二弹簧进行缓冲,解决了现有的建筑模型在搭建完底座后,有时会出现人们碰撞底座,会导致底座上的建筑模型出现晃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BIM的建筑模型搭建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模型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BIM的建筑模型搭建装置。
技术介绍
建筑模型为建筑学术语,以其特有的形象性表现出设计方案之空间效果,因此,在国内外建筑、规划或展览等许多部门模型制作,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筑模型是建筑设计的一种表达方式,使用易于加工的材料依照建筑设计图样或设计构想,按缩小的比例制成的样品,建筑模型是在建筑设计中用以表现建筑物或建筑群的面貌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手段,对于技术先进、功能复杂、艺术造型富于变化的现代建筑,尤其需要用模型进行设计创作,建筑及环境艺术模型介于平面图纸与实际立体空间之间,它把两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是一种三维的立体模式,建筑模型有助于设计创作的推敲,可以直观地体现设计意图,弥补图纸在表现上的局限性。在建筑模型搭建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模型搭建装置,而在搭建模型之前需要先行搭建底座,方便对于建筑模型进行支撑,现有的建筑模型在搭建完底座后,有时会出现人们碰撞底座,导致底座上的建筑模型出现晃动,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坍塌现象,造成使用者对建筑模型的损失,还需要使用者再次搭建,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BIM的建筑模型搭建装置,包括支撑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1)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立杆(2),所述立杆(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4),所述立杆(2)的外侧设置有横板(3),所述支撑座(1)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柱(5),所述减震柱(5)的顶部与横板(3)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横板(3)的两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传动杆(6),所述传动杆(6)远离横板(3)的一端贯穿支撑座(1)并延伸至支撑座(1)的外部,所述传动杆(6)远离横板(3)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搭建板(7),所述支撑板(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箱(8),所述缓冲箱(8)内腔的底部焊接有第一弹簧(9),所述第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BIM的建筑模型搭建装置,包括支撑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1)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立杆(2),所述立杆(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4),所述立杆(2)的外侧设置有横板(3),所述支撑座(1)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柱(5),所述减震柱(5)的顶部与横板(3)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横板(3)的两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传动杆(6),所述传动杆(6)远离横板(3)的一端贯穿支撑座(1)并延伸至支撑座(1)的外部,所述传动杆(6)远离横板(3)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搭建板(7),所述支撑板(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箱(8),所述缓冲箱(8)内腔的底部焊接有第一弹簧(9),所述第一弹簧(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板(10),所述缓冲板(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柱(11),所述连接柱(11)远离缓冲板(10)的一端贯穿支撑座(1)并延伸至支撑座(1)的外部,所述连接柱(11)的顶部与搭建板(7)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搭建板(7)的两侧均焊接有第二弹簧(12),所述第二弹簧(12)远离搭建板(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立柱(13),所述立柱(1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建筑模型搭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搭建板(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滑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磊磊
申请(专利权)人:淄博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