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经皮心脏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培训模型,属于微创介入手术培训装置的技术领域,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心血管模型,所述心血管模型包括依次连接的心脏模型、主动脉模型、腹主动脉模型和股动脉模型,所述主动脉模型与心脏模型连接端的内壁设置有主动脉瓣膜模型,所述心血管模型内填充有模拟血液,所述底座下方设置有血液循环模拟装置,所述模拟血液循环模拟装置的入口和出口分别与股动脉模型和心脏模型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使用血管及心脏模型模拟真实手术的操作手感,使医生能够更快掌握经皮心脏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技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经皮心脏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培训模型
本技术涉及微创介入手术培训装置的
,尤其是涉及经皮心脏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培训模型。
技术介绍
目前,经皮心脏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简称TAVR,是一种新型的主动脉瓣病手术治疗方式,主要通过在人体股动脉穿入一根导管到主动脉瓣膜位置,然后在导管中插入收缩状态下的主动脉人工瓣膜,在术中X光透视下,引导人工主动脉瓣膜到达主动脉瓣膜处,然后选择合适时机,释放主动脉瓣膜,用于替换受损的人体主动脉瓣。由于采用了微创介入的技术手段,手术创伤小,手术恢复期段等优点,近几年手术量不断增多,成为该类病症的首选手术方式。但同时,微创介入技术是在术中X光引导下进行,对医生的手术操作要求极高,手术困难,所以导致该种手术的学习曲线较长,因此急需相关培训产品帮助医生学习掌握手术技巧,缩短手术的学习曲线。目前针对该种手术的培训主要采用力反馈传感器及计算机虚拟的方式进行。主要不足在于,力反馈技术采用的传感器及力反馈装置灵敏度不够精细,不能很好反应出医生的手术器械在人体血管中前进的助力及血管壁的反弹力等综合反馈,导致医生不能很好训练出手术的操作手感,医生的学习周期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经皮心脏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培训模型,通过使用血管及心脏模型模拟真实手术的操作手感,使医生能够更快掌握经皮心脏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技巧。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经皮心脏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培训模型,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心血管模型,所述心血管模型包括依次连接的心脏模型、主动脉模型、腹主动脉模型和股动脉模型,所述主动脉模型与心脏模型连接端的内壁设置有主动脉瓣膜模型,所述心血管模型内填充有模拟血液,所述底座下方设置有血液循环模拟装置,所述模拟血液循环模拟装置的入口和出口分别与股动脉模型和心脏模型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底座上设置心血管模型,并使得心血管模型完全模拟实际人体心血管结构,使医生在培训时能够对心血管的构造有直观的感受,有助于医生的理解和记忆,在进行培训时,医生股动脉模型穿入一根导管到主动脉瓣膜位置,然后在导管中插入收缩状态下的主动脉人工瓣膜,替换受损的人体主动脉瓣;通过血液循环模拟装置驱使模拟血液在心血管模型内循环流动,确保模型内部能模拟出人体真实血流的压力、流速及频率,使手术器械在模拟培训过程中能传递出于真实人体血管相近的手感,保证培训效果,缩短医生的培训周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心血管模型还包括分别与主动脉模型连接的颈动脉模型和肱动脉模型,所述颈动脉模型和肱动脉模型远离主动脉模型的一端均与血液循环模拟装置入口连接。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动脉模型与心脏模型之间可拆卸连接有模拟病变段,所述主动脉瓣膜模型设置在模拟病变段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完成一次培训后,可以将模拟病变段拆下,以便将植入的主动脉瓣膜模型取出,进行重复使用;同时不同患者的主动脉瓣膜病变情况不同,能够根据患者的病变情况,制作对应的模拟病变段,以便在真实手术前进行模拟,验证手术方案的可行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虽然手术过程中导管并不会通过颈动脉和肱动脉,但是主动脉内的血液在流入颈动脉和肱动脉时,仍会对导管产生牵引力,将颈动脉模型和肱动脉模型通入模拟血液,能够更加真实的模拟实际手术过程中血液流动对导管的影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动脉模型与腹主动脉模型之间可拆卸连接有血管接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运输过程中能够将血管接头拆下,将心血管模型分为较小的两个部分,运输更加方便,同时在完成培训后,需要对心血管模型进行清洗时,将血管接头拆下,能够更加方便的排出心血管模型内的模拟血液,清洗较为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股动脉模型远离主动脉模型的一端设置有止血阀。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模拟血液在心血管模型中循环流动,在使用介入器械时,止血阀能够防止模拟血液从穿刺点流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底面设置有排液孔,所述底座下方设置有与排液孔连通的废液回收箱。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更换模拟病变段和将血管接头拆下进行清洗时,心血管模型内残留的模拟血液落到底座上,然后通过排液孔流入废液回收箱内进行收集,能够避免污染室内环境。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多组卡接座,所述卡接座卡接在心血管模型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座能够对心血管模型进行固定,避免模拟血液在循环流动过程中的冲击和导管对心血管模型内壁的挤压使心血管模型发生移动,使培训过程更加顺利。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心血管模型采用软质透明硅胶制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软质的硅胶使导管在挤压心血管模型内壁时的反馈更加贴合真实血管的反馈,同时透明材质使在进行培训时,医生能够在同样视角以普通摄像机替代X光机进行观测,减少医生受到的辐射危害。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血液循环模拟装置驱使模拟血液在心血管模型内循环流动,模拟真实手术时血液对导管的冲击,使培训时导管的反馈更加贴近真实手术;2.通过设置可拆卸的模拟病变段,将模拟病变段拆下,能够便于将植入的主动脉瓣膜模型取出,并且能够针对不同患者的病变情况更换不同的模拟病变段。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循环水泵箱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模拟病变段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卡接座;3、心血管模型;31、心脏模型;32、主动脉模型;321、主动脉弓;33、腹主动脉模型;34、股动脉模型;35、颈动脉模型;36、肱动脉模型;4、血液循环模拟装置;41、循环水泵箱;42、脉冲循环水泵;5、废液回收箱;6、管道;7、模拟病变段;8、连接座;9、安装座;10、环形密封槽;11、O型密封圈;12、止血阀;13、血管接头;14、排液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和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经皮心脏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培训模型,包括底座1,底座1内设置有多个卡接座2,卡接座2上固定有心血管模型3,底座1下方设置有血液循环模拟装置4和废液回收箱5,其中心血管模型3采用弹性和人体血管接近的透明硅胶材质制作,该心血管模型3成型过程中,利用医学图像处理技术获得真实人体心血管三维数据,并通过3D打印技术,使该心血管模型3的结构与人体实际心血管结构相似度极高,且比例为1:1,以提升培训真实感。血液循环模拟装置4包括循环水泵箱41,循环水泵箱41内固定安装有脉冲循环水泵42,以模拟人体心脏搏动,脉冲循环水泵42通过电线与外部电源连通,循环水泵箱41内注有模拟血液。心血管模型3包括依次连接的心脏模型31、主动脉模型32、腹主动脉模型33和股动脉模型34,其中,心脏模型31通过管道6与脉冲循环水泵42的出水口连接,股动脉模型34末端与循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经皮心脏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培训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心血管模型(3),所述心血管模型(3)包括依次连接的心脏模型(31)、主动脉模型(32)、腹主动脉模型(33)和股动脉模型(34),所述主动脉模型(32)与心脏模型(31)连接端的内壁设置有主动脉瓣膜模型,所述心血管模型(3)内填充有模拟血液,所述底座(1)下方设置有血液循环模拟装置(4),所述模拟血液循环模拟装置(4)的入口和出口分别与股动脉模型(34)和心脏模型(31)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经皮心脏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培训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心血管模型(3),所述心血管模型(3)包括依次连接的心脏模型(31)、主动脉模型(32)、腹主动脉模型(33)和股动脉模型(34),所述主动脉模型(32)与心脏模型(31)连接端的内壁设置有主动脉瓣膜模型,所述心血管模型(3)内填充有模拟血液,所述底座(1)下方设置有血液循环模拟装置(4),所述模拟血液循环模拟装置(4)的入口和出口分别与股动脉模型(34)和心脏模型(3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皮心脏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培训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脉模型(32)与心脏模型(31)之间可拆卸连接有模拟病变段(7),所述主动脉瓣膜模型设置在模拟病变段(7)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皮心脏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培训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心血管模型(3)还包括分别与主动脉模型(32)连接的颈动脉模型(35)和肱动脉模型(36),所述颈动脉模型(35)和肱动脉模型(3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万钟,王重,彭长浩,牛金民,杨立志,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璞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