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震资料视速度域非一致性长波长静校正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视速度域非一致性长波长静校正方法,属于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的静校正
技术介绍
长波长静校正是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一种消除地表低速层起伏及速度变化对地震资料影响的技术。长波长静校正量主要来源于地表起伏及低速层横向速度变化,影响地震成像剖面上的构造形态。目前常用的长波长静校正技术多基于地表一致性假设,即假设地震波在低速层中的传播路径垂直于地表,这种假设在地表速度较低的地区是成立的。对于山地等复杂地区,其地表速度往往偏高,甚至有基岩出露现象,地震波在近地表层中的传播路径不符合地表一致性假设,使一致性长波长静校正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目前我国的油气勘探的重心正逐步向复杂地区转移,而静校正是获得高质量地震剖面的关键技术,地表一致性假设的误差为静校正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虽然可以解决一致性假设带来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法计算量大,难以应用到实际勘探过程中。目前,还缺乏易于应用的非一致性长波长静校正方法,严重制约了复杂地区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效果。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震资料视速度域非一致性长波长静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对原始地震资料的预处理,主要包括对原始数据的噪声压制、振幅补偿、废炮废道的剔除;/nS2:从处理后的地震记录中拾取初至波走时信息;/nS3:根据拾取的地震初至走时数据,使用菲涅尔体层析反演方法建立离散近地表速度模型v(x,z),其中 为水平方向网格点坐标, 为垂直方向网格点坐标;/nS4:将共炮点地震记录变换到时间-视速度域,包括如下小步:/nS41:设定变换参数v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震资料视速度域非一致性长波长静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原始地震资料的预处理,主要包括对原始数据的噪声压制、振幅补偿、废炮废道的剔除;
S2:从处理后的地震记录中拾取初至波走时信息;
S3:根据拾取的地震初至走时数据,使用菲涅尔体层析反演方法建立离散近地表速度模型v(x,z),其中为水平方向网格点坐标,为垂直方向网格点坐标;
S4:将共炮点地震记录变换到时间-视速度域,包括如下小步:
S41:设定变换参数vmin,vmax,nv,dv,其中,vmin为变换至视速度域后的最小视速度,vmax为变换至视速度域后的最大视速度,nv为变换至视速度域后视速度域中的道数,dv为变换至视速度域时两道之间的视速度间隔;
S42:按照设定好的参数对地震记录进行变换,得到视速度域数据g(va,τ),变换公式如下:
(1)
其中,g(va,τ)为视速度域中数据;τ为视速度域中时间;va为视速度,范围为(vmin,vmax),视速度间隔与变换后视速度个数分别为dv和nv;s(x,t)为原始时间域地震记录,x为偏移距,t为时间;R{•}表示从时间域到视速度域的映射关系;(h0,t0)为映射原点,一般设置h0=0,t0=0;
S5:计算炮点端的静校正量Δt,并在视速度域中进行炮点端非一致性静校正,包括如下小步:
S51:对视速度域中每一视速度va,根据地表速度模型,自炮点出发,沿当前视速度对应角度方向计算对应的时差Δtd:
(2)
其中,zn为低速层底界面对应的网格点深度;zi为当前计算的网格点深度;dz为垂直方向网格点间隔;xs为该炮对应的炮点水平方向坐标;θ为地震波出射角度;v(xs+zi*tanθ,zi)为沿当前射线方向的第i个网格点的速度;v(xs,0)为炮点处地表速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中,任凯,杨华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