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6026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换热模块和功能模块:蜗壳,所述蜗壳包括吸风口;排风口,位于所述吸风口上方,所述吸风口和所述排风口之间连通形成出风流道;辅排风口,呈环形位于所述排风口上端,所述吸风口和所述辅排风口之间连通形成辅出风流道,所述辅出风流道的出风段由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圆锥部和第二圆锥部围成;所述第一圆锥部,位于所述蜗壳的顶端;所述第二圆锥部,位于所述第一圆锥部的下侧,所述第二圆锥部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圆锥部与水平面的夹角;所述第一圆锥部底端与所述第二圆锥部底端间的最小通风间隙设置为6~12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出风面积更大、气动噪音更小和无风感舒适送风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室内机
本技术属于空气调节
,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技术介绍
目前,空调器室内机已普及进入千家万户,现有的空调室内机在出风换气时,出风口的设置较为固定,出风角度被限制,且当出风口有遮挡或出风口的排风格栅关闭时,无法实现室内空气的新风、加湿及净化功能,其次,用户对空调室内机的使用体验越来越关注,如何实现无风感舒适送风,减少气动噪音,提高用户体验是当今室内空调器的发展方向。有鉴于此,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的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出风面积更大、气动噪音更小和无风感舒适送风的空调室内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换热模块,用于制冷制热;和功能模块,用于实现新风或/和净化或/和加湿功能的;所述功能模块包括:蜗壳,所述蜗壳包括吸风口;排风口,位于所述吸风口上方,所述吸风口和所述排风口之间连通形成出风流道;辅排风口,呈环形位于所述排风口上端,所述吸风口和所述辅排风口之间连通形成辅出风流道,所述辅出风流道的出风段由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圆锥部和第二圆锥部围成;所述第一圆锥部,位于所述蜗壳的顶端;所述第二圆锥部,位于所述第一圆锥部的下侧,所述第二圆锥部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圆锥部与水平面的夹角;所述第一圆锥部底端与所述第二圆锥部底端间的最小通风间隙设置为6~12mm。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圆锥部与所述第二圆锥部形成呈180°围绕所述蜗壳顶端向后出风的开口。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圆锥部包括左分流部和右分流部,所述左分流部和右分流部间通过由所述蜗壳后侧向前侧连续设置的圆弧部相连接,所述左分流部和所述右分流部关于所述圆弧部相对称。作为优选,还包括面板,罩设于所述蜗壳的外侧,所述面板上端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排风口对应设置;以及辅面板,连接于所述面板的上侧,所述辅面板由下向上逐渐向机体内部倾斜设置,所述辅面板上设有辅出风口,与所述辅排风口相连通,所述辅出风口由多个间隔排布于所述辅面板上的开口形成,多个所述开口从上到下倾斜设置。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口与所述排风口形成的实际出风面积为S1,所述辅出风口与所述排风口形成的实际出风面积为S2,满足S1:S2=3:1。作为优选,所述辅面板和所述面板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所述辅面板和所述面板一体成型。作为优选,所述辅出风口的所述开口延伸方向与所述辅面板的切平面倾斜相交。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口处连接有排风格栅。作为优选,所述排风格栅与所述水平面的夹角为20~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1、蜗壳顶段设有排风口和辅排风口,辅排风口的出风段由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圆锥部和第二圆锥部围成,所述第二圆锥部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圆锥部与水平面的夹角,使得所述辅排风口出风段的面积沿出风方向越来越大,从而减小了出风阻力,更有利于出风,当出风口有遮挡或出风口的排风格栅关闭时,辅出风口仍然可以正常出风,保证功能模块正常工作,适用性更广。2、所述第一圆锥部底端与所述第二圆锥部底端间的最小通风间隙设置为6~12mm,使得最小通风间隙的设置更合理,小于6mm风阻过大,且容易出现啸叫声的气动噪音,大于12mm后辅出风口的出风面积过大,造成风道总压损失,整机出风效率降低。3、所述第一圆锥部与所述第二圆锥部形成呈180°围绕所述蜗壳顶端向后出风的开口。有利于增大辅出风口的出风面积,减小气动噪音,向后出风有利于使用户享受无风感体验,出风更加舒适。4、辅出风口由多个间隔排布于所述辅面板上的开口形成,多个所述开口从上到下倾斜设置,有利于改变出风方向,使得出风为周向旋转出风,出风更加柔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空调室内机;图2为本技术功能模块结构示意图一;图3为本技术功能模块结构示意图二;图4为图3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功能模块结构示意图三;图6为图5的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功能模块结构示意图四;图8为本技术辅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功能模块结构示意图五;图10为本技术吸风格栅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电机侧格栅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功能模块结构示意图六;图13为本技术排风格栅长度测试数据一;图14为本技术排风格栅长度测试数据二;图15为本技术排风格栅角度测试数据一;图16为本技术排风格栅角度测试数据二;图17为本技术排风格栅结构示意图一;图18为本技术排风格栅结构示意图二。以上各图中:1、功能模块;2、蜗壳;21、排风口;22、第一出风流道;23、第二出风流道;231、第一分流段;232、第一导流段;24、第三出风流道;241、第二分流段;242、第二导流段;25、圆角段;26、竖向板;27、蜗舌;3、风扇;4、驱动电机;5、面板;51、净化进风口;52、新风进风口;53、出风口;6、辅面板;61、辅出风口;7、排风格栅;8、净化滤网;9、新风风板;10、电机侧格栅;11、净化风板;12、固定部;13、水箱;14、湿水盒;15、湿膜;16、吸风格栅;161、同心圆环;162、辐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使用时面向人体的一侧为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n换热模块,用于制冷制热;和/n功能模块,用于实现新风或/和净化或/和加湿功能的;所述功能模块包括:/n蜗壳,所述蜗壳包括/n吸风口;/n排风口,位于所述吸风口上方,所述吸风口和所述排风口之间连通形成出风流道;/n辅排风口,呈环形位于所述排风口上端,所述吸风口和所述辅排风口之间连通形成辅出风流道,所述辅出风流道的出风段由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圆锥部和第二圆锥部围成;/n所述第一圆锥部,位于所述蜗壳的顶端;/n所述第二圆锥部,位于所述第一圆锥部的下侧,所述第二圆锥部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圆锥部与水平面的夹角;/n所述第一圆锥部底端与所述第二圆锥部底端间的最小通风间隙设置为6~12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模块,用于制冷制热;和
功能模块,用于实现新风或/和净化或/和加湿功能的;所述功能模块包括:
蜗壳,所述蜗壳包括
吸风口;
排风口,位于所述吸风口上方,所述吸风口和所述排风口之间连通形成出风流道;
辅排风口,呈环形位于所述排风口上端,所述吸风口和所述辅排风口之间连通形成辅出风流道,所述辅出风流道的出风段由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圆锥部和第二圆锥部围成;
所述第一圆锥部,位于所述蜗壳的顶端;
所述第二圆锥部,位于所述第一圆锥部的下侧,所述第二圆锥部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圆锥部与水平面的夹角;
所述第一圆锥部底端与所述第二圆锥部底端间的最小通风间隙设置为6~12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圆锥部与所述第二圆锥部形成呈180°围绕所述蜗壳顶端向后出风的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圆锥部包括左分流部和右分流部,所述左分流部和右分流部间通过由所述蜗壳后侧向前侧连续设置的圆弧部相连接,所述左分流部和所述右分流部关于所述圆弧部相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岳王子涛肖美娜谢宝臣王伟戈
申请(专利权)人: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