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BIM的钢结构三维模型的碰撞性能用检测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结构
,具体为一种基于BIM的钢结构三维模型的碰撞性能用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建筑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目前市场上建筑行业不单单基于水泥混凝土的使用,也会配合钢结构、钢筋等进行使用来提高建筑物的稳固性,目前在对钢结构进行搭架时需要通过BIM技术结合计算机将钢结构通过立体模型展示出来,后期需要依照BIM技术绘制出来的模型来制作实物模型,以便于方便对钢结构的拼接的三维立体模型进行制作,钢结构的拼接的三维立体模型制作好后,需要通过碰撞性能用检测装置对钢结构的拼接的三维立体模型的碰撞性能进行检测,以便于检测该钢结构的拼接的三维立体模型的拼接结构的稳固性是否满足后期建筑的需求,虽然市场上的碰撞性能用检测装置的种类很多,但是在使用时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1.由于钢结构的外形大多是通过多个钢管或是钢筋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搭建而成,现有的碰撞性能用检测装置在使用时需要对钢结构进行夹持,现有的夹持结构只是单一的进行挤压夹持,使得夹持的稳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BIM的钢结构三维模型的碰撞性能用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平台主体(1)、复位弹簧(6)、连接杆(10)、安装板(11)和转动杆(12),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平台主体(1)的上表面内部开设有容置槽(2)和滑槽(3),且容置槽(2)的下方设置有滑槽(3),并且滑槽(3)的内部卡合放置有支撑杆(4),所述支撑杆(4)的顶端螺钉固定有碰撞板(5),且碰撞板(5)的右侧面中部卡合连接有调节杆(7),并且调节杆(7)的右端贯穿检测平台主体(1)的右侧面,所述调节杆(7)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复位弹簧(6),且复位弹簧(6)的左端与碰撞板(5)螺钉连接,并且复位弹簧(6)的右端与检测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BIM的钢结构三维模型的碰撞性能用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平台主体(1)、复位弹簧(6)、连接杆(10)、安装板(11)和转动杆(12),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平台主体(1)的上表面内部开设有容置槽(2)和滑槽(3),且容置槽(2)的下方设置有滑槽(3),并且滑槽(3)的内部卡合放置有支撑杆(4),所述支撑杆(4)的顶端螺钉固定有碰撞板(5),且碰撞板(5)的右侧面中部卡合连接有调节杆(7),并且调节杆(7)的右端贯穿检测平台主体(1)的右侧面,所述调节杆(7)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复位弹簧(6),且复位弹簧(6)的左端与碰撞板(5)螺钉连接,并且复位弹簧(6)的右端与检测平台主体(1)螺钉连接,所述检测平台主体(1)的左端内部轴承连接有双向丝杆(8),且双向丝杆(8)的前端贯穿检测平台主体(1)的前侧面,并且双向丝杆(8)的前后两端外侧均螺纹连接有连接块(9),所述连接块(9)的顶端通过活动轴与连接杆(10)相连接,且连接杆(10)的顶端通过活动轴与安装板(11)相连接,并且安装板(11)的右端前后两侧面均螺钉固定有固定套管(17),所述固定套管(17)的内部卡合连接有承接杆(16),且承接杆(16)的右端外侧卡合连接有固定套管(17),并且承接杆(16)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安装板(11),所述承接杆(16)右侧的安装板(11)的左端前后两侧均螺钉固定有固定套管(17),所述安装板(11)的上方内部轴承连接有转动杆(12),且转动杆(12)的内侧螺钉固定有挂钩主体(15),所述检测平台主体(1)的左端外侧螺钉固定有遮挡网(14),且遮挡网(14)的外侧通过螺钉与移动架(13)相连接,并且移动架(13)的前后两侧面底端内侧均螺钉固定有移动杆(20),所述检测平台主体(1)的下端前后两侧面均开设有移动槽(18)和固定槽(19),且移动槽(18)的右端下方设置有固定槽(19),并且移动槽(18)的内部卡合连接有移动杆(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钢结构三维模型的碰撞性能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2)的最低点高于滑槽(3)的最低点,且容置槽(2)内部的空间和滑槽(3)内部的空间相连通,并且滑槽(3)与支撑杆(4)呈凹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钢结构三维模型的碰撞性能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4)的底端呈“十”字形结构设置,且支撑杆(4)与碰撞板(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