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迪文专利>正文

一种利用压缩空气直接驱动流体流动的卧式水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56813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2: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压缩空气直接驱动流体流动的卧式水泵,包括低位集水槽、泵腔组件、进气组件、泄气组件、进水组件、排水组件、高位集水槽;泵腔组件设置于低位集水槽内;每个泵腔固定架上均设置有左泵腔安装架、右泵腔安装架;左泵腔安装架上安装有左泵腔;右泵腔安装架上安装有右泵腔;进气组件包括空气压缩机和压缩空气供气管;泄气组件包括左泵腔泄气管路、右泵腔泄气管路;进水组件包括左泵腔进水管路、右泵腔进水管路;排水组件包括排水管路。其具有结构设计合理、操作使用方便、运行可靠、流量与扬程参数调整便利、能效高、适用范围广,可以取代潜水泵、加压泵、加压柱塞泵、卧式化工泵与磁力泵等水泵的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压缩空气直接驱动流体流动的卧式水泵
本技术涉及水泵
,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压缩空气直接驱动流体流动的卧式水泵。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水泵有潜水泵、加压泵、柱塞泵等,不同类型的水泵,其使用环境以及工艺要求有所不同,为了提高水泵的普适性,本技术以此作为研究背景,提供一种利用压缩空气直接驱动流体流动的卧式水泵以满足或者以取代上述水泵,进而提高水泵的普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水泵存在的改进需求,提供一种利用压缩空气直接驱动流体流动的卧式水泵,其具有结构设计合理、操作使用方便、运行可靠、流量与扬程参数调整便利、能效高、适用范围广,可以取代潜水泵、加压泵、加压柱塞泵、卧式化工泵与磁力泵等水泵的应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利用压缩空气直接驱动流体流动的卧式水泵,所述卧式水泵包括低位集水槽、泵腔组件、进气组件、泄气组件、进水组件、排水组件、高位集水槽;其中,所述泵腔组件设置于低位集水槽内;所述泵腔组件通过排水组件与高位集水槽;所述进气组件、泄气组件、进水组件均与泵腔组件相连接;所述泵腔包括两个形状相同泵腔固定架,两个所述泵腔固定架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泵腔固定架上均设置有大小相同的圆筒状左泵腔安装架、右泵腔安装架;所述左泵腔安装架上安装有左泵腔;所述右泵腔安装架上安装有右泵腔;所述左泵腔、右泵腔卧式放置在泵腔固定架上;所述进气组件包括空气压缩机和压缩空气供气管,所述压缩空气供气管的一端与空气压缩机相连接,另一端通过进气三通管分别与左泵腔进气管路、右泵腔进气管路相连接;所述左泵腔进气管路与左泵腔筒身顶部的进气口相连接;所述右泵腔进气管路与右泵腔筒身顶部的进气口相连接;所述左泵腔进气管路、右泵腔进气管路上分别设置有左泵腔进气电磁阀、右泵腔进气电磁阀;所述泄气组件包括设置在左泵腔筒身顶部的左泵腔泄气管路、设置在右泵腔筒身顶部的右泵腔泄气管路;所述左泵腔泄气管路、右泵腔泄气管路通过泄气三通与泄气总管相连接;所述左泵腔泄气管路、右泵腔泄气管路上分别设置有左泵腔泄气电磁阀、右泵腔泄气电磁阀;所述进水组件包括左泵腔进水管路、右泵腔进水管路;所述左泵腔进水管路的一端与低位集水槽相连接,另一端与左泵腔筒身底部相连接;所述右泵腔进水管路的一端与低位集水槽相连接,另一端与右泵腔筒身底部相连接;所述左泵腔进水管路、右泵腔进水管路上分别设置有左泵腔进水止回阀、右泵腔进水止回阀;所述排水组件包括排水管路,所述排水管路的一端与高位集水箱相连接,另一端通过排水三通管分别与左泵腔排水管路、右泵腔排水管路相连接;所述左泵腔排水管的一端与左泵腔的筒身顶部相连接,另一端与排水三通管相连接;所述右泵腔排水管的一端与右泵腔的筒身顶部相连接,另一端与排水三通管相连接;所述左泵腔排水管路、右泵腔排水管路上分别设置有左泵腔排水止回阀、右泵腔排水止回阀。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左泵腔、右泵腔的筒身上分别设置有左泵腔高液位传感器、右泵腔高液位高度传感器;所述左泵腔、右泵腔的筒身上还分别设置有左泵腔低液位传感器、右泵腔低液位传感器所述左泵腔高液位传感器、右泵腔高液位传感器、左泵腔低液位传感器、右泵腔右液位传感器均通过传感器数据线与控制箱内的PLC控制器相连接;所述PLC控制器为西门子S7-200系列控制器。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左泵腔、右泵腔的筒身底部均设置有泵腔底部入水口法兰,所述泵腔底部入水口法兰下方设置有泵腔入水过滤器。采用本技术的一种利用压缩空气直接驱动流体流动的卧式水泵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其具有结构设计合理、操作使用方便、运行可靠、流量与扬程参数调整便利、能效高、适用范围广,可以取代潜水泵、加压泵、加压柱塞泵、卧式化工泵与磁力泵等水泵的应用。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利用压缩空气直接驱动流体流动的卧式水泵的初始补水过程状态。附图2为本技术利用压缩空气直接驱动流体流动的卧式水泵的左泵腔进气排水与右泵腔泄气补水过程状态。附图3为本技术利用压缩空气直接驱动流体流动的卧式水泵的右泵腔进气排水与左泵腔泄气补水过程状态。附图4为本技术利用压缩空气直接驱动流体流动的卧式水泵的结构主视示意图。附图5为本技术利用压缩空气直接驱动流体流动的卧式水泵的结构左视示意图。附图6为本技术利用压缩空气直接驱动流体流动的卧式水泵的结构俯视示意图。附图7为本技术利用压缩空气直接驱动流体流动的卧式水泵的零部件图。附图8为本技术利用压缩空气直接驱动流体流动的卧式水泵的另一视角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8对本技术一种利用压缩空气直接驱动流体流动的卧式水泵作以详细说明。一种利用压缩空气直接驱动流体流动的卧式水泵,所述卧式水泵包括低位集水槽18、泵腔组件、进气组件、泄气组件、进水组件、排水组件、高位集水槽19;其中,所述泵腔组件设置于低位集水槽内;所述泵腔组件通过排水组件与高位集水槽;所述进气组件、泄气组件、进水组件均与泵腔组件相连接;所述泵腔包括两个形状相同泵腔固定架23,两个所述泵腔固定架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泵腔固定架上均设置有大小相同的圆筒状左泵腔安装架、右泵腔安装架;所述左泵腔安装架上安装有左泵腔1;所述右泵腔安装架上安装有右泵腔8;所述左泵腔、右泵腔卧式放置在泵腔固定架上;所述进气组件包括空气压缩机27和压缩空气供气管20,所述压缩空气供气管的一端与空气压缩机相连接,另一端通过进气三通管分别与左泵腔进气管路、右泵腔进气管路相连接;所述左泵腔进气管路与左泵腔筒身顶部的进气口相连接;所述右泵腔进气管路与右泵腔筒身顶部的进气口相连接;所述左泵腔进气管路、右泵腔进气管路上分别设置有左泵腔进气电磁阀4、右泵腔进气电磁阀5;所述泄气组件包括设置在左泵腔筒身顶部的左泵腔泄气管路、设置在右泵腔筒身顶部的右泵腔泄气管路;所述左泵腔泄气管路、右泵腔泄气管路通过泄气三通与泄气总管24相连接;所述左泵腔泄气管路、右泵腔泄气管路上分别设置有左泵腔泄气电磁阀3、右泵腔泄气电磁阀6;所述进水组件包括左泵腔进水管路、右泵腔进水管路;所述左泵腔进水管路的一端与低位集水槽相连接,另一端与左泵腔筒身底部相连接;所述右泵腔进水管路的一端与低位集水槽相连接,另一端与右泵腔筒身底部相连接;所述左泵腔进水管路、右泵腔进水管路上分别设置有左泵腔进水止回阀16、右泵腔进水止回阀10;所述排水组件包括排水管路13,所述排水管路的一端与高位集水箱相连接,另一端通过排水三通管分别与左泵腔排水管路14、右泵腔排水管路12相连接;所述左泵腔排水管的一端与左泵腔的筒身顶部相连接,另一端与排水三通管相连接;所述右泵腔排水管的一端与右泵腔的筒身顶部相连接,另一端与排水三通管相连接;所述左泵腔排水管路、右泵腔排水管路上分别设置有左泵腔排水止回阀15、右泵腔排水止回阀11。所述左泵腔、右泵腔的筒身上分别设置有左泵腔高液位传感器2、右泵腔高液位高度传感器7;所述左泵腔、右泵腔的筒身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压缩空气直接驱动流体流动的卧式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水泵包括低位集水槽(18)、泵腔组件、进气组件、泄气组件、进水组件、排水组件、高位集水槽(19);其中,所述泵腔组件设置于低位集水槽内;所述泵腔组件通过排水组件与高位集水槽;所述进气组件、泄气组件、进水组件均与泵腔组件相连接;所述泵腔包括两个形状相同泵腔固定架(23),两个所述泵腔固定架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泵腔固定架上均设置有大小相同的圆筒状左泵腔安装架、右泵腔安装架;所述左泵腔安装架上安装有左泵腔(1);所述右泵腔安装架上安装有右泵腔(8);所述左泵腔、右泵腔卧式放置在泵腔固定架上;所述进气组件包括空气压缩机(27)和压缩空气供气管(20),所述压缩空气供气管的一端与空气压缩机相连接,另一端通过进气三通管分别与左泵腔进气管路、右泵腔进气管路相连接;所述左泵腔进气管路与左泵腔筒身顶部的进气口相连接;所述右泵腔进气管路与右泵腔筒身顶部的进气口相连接;所述左泵腔进气管路、右泵腔进气管路上分别设置有左泵腔进气电磁阀(4)、右泵腔进气电磁阀(5);所述泄气组件包括设置在左泵腔筒身顶部的左泵腔泄气管路、设置在右泵腔筒身顶部的右泵腔泄气管路;所述左泵腔泄气管路、右泵腔泄气管路通过泄气三通与泄气总管(24)相连接;所述左泵腔泄气管路、右泵腔泄气管路上分别设置有左泵腔泄气电磁阀(3)、右泵腔泄气电磁阀(6);所述进水组件包括左泵腔进水管路、右泵腔进水管路;所述左泵腔进水管路的一端与低位集水槽相连接,另一端与左泵腔筒身底部相连接;所述右泵腔进水管路的一端与低位集水槽相连接,另一端与右泵腔筒身底部相连接;所述左泵腔进水管路、右泵腔进水管路上分别设置有左泵腔进水止回阀(16)、右泵腔进水止回阀(10);所述排水组件包括排水管路(13),所述排水管路的一端与高位集水箱相连接,另一端通过排水三通管分别与左泵腔排水管路(14)、右泵腔排水管路(12)相连接;所述左泵腔排水管的一端与左泵腔的筒身顶部相连接,另一端与排水三通管相连接;所述右泵腔排水管的一端与右泵腔的筒身顶部相连接,另一端与排水三通管相连接;所述左泵腔排水管路、右泵腔排水管路上分别设置有左泵腔排水止回阀(15)、右泵腔排水止回阀(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压缩空气直接驱动流体流动的卧式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水泵包括低位集水槽(18)、泵腔组件、进气组件、泄气组件、进水组件、排水组件、高位集水槽(19);其中,所述泵腔组件设置于低位集水槽内;所述泵腔组件通过排水组件与高位集水槽;所述进气组件、泄气组件、进水组件均与泵腔组件相连接;所述泵腔包括两个形状相同泵腔固定架(23),两个所述泵腔固定架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泵腔固定架上均设置有大小相同的圆筒状左泵腔安装架、右泵腔安装架;所述左泵腔安装架上安装有左泵腔(1);所述右泵腔安装架上安装有右泵腔(8);所述左泵腔、右泵腔卧式放置在泵腔固定架上;所述进气组件包括空气压缩机(27)和压缩空气供气管(20),所述压缩空气供气管的一端与空气压缩机相连接,另一端通过进气三通管分别与左泵腔进气管路、右泵腔进气管路相连接;所述左泵腔进气管路与左泵腔筒身顶部的进气口相连接;所述右泵腔进气管路与右泵腔筒身顶部的进气口相连接;所述左泵腔进气管路、右泵腔进气管路上分别设置有左泵腔进气电磁阀(4)、右泵腔进气电磁阀(5);所述泄气组件包括设置在左泵腔筒身顶部的左泵腔泄气管路、设置在右泵腔筒身顶部的右泵腔泄气管路;所述左泵腔泄气管路、右泵腔泄气管路通过泄气三通与泄气总管(24)相连接;所述左泵腔泄气管路、右泵腔泄气管路上分别设置有左泵腔泄气电磁阀(3)、右泵腔泄气电磁阀(6);所述进水组件包括左泵腔进水管路、右泵腔进水管路;所述左泵腔进水管路的一端与低位集水槽相连接,另一端与左泵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迪文
申请(专利权)人:李迪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