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冷却液体加压装置及低压液体增压管路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5646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自冷却液体加压装置及低压液体增压管路,其中加压装置包括外壳、驱动结构、电路结构、流体进口、流体出口及由驱动结构驱动往复直线运动以从流体进口将流体引入加压腔并加压后由流体出口排出的活塞,所述流体进口通过流体通道连接所述加压腔,所述流体通道具有围设在所述驱动结构的马达外周的部分。在通过流体通道连接流体进口加压腔时,使流体通道至少围设在电机的外围,可以有效地对电机实现水冷,从而可以不用在外壳上开设通气孔已实现气冷,这有利于极大地改善整体结构的IP防护等级,因而可以结合外壳的密封以使整个设备的防水等级能够达到IPX7级,甚至IPX8级,这使得整个设备的应用范围更广泛,甚至可以在水下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冷却液体加压装置及低压液体增压管路
本技术涉及增压设备,尤其是自冷却液体加压装置及低压液体增压管路。
技术介绍
高压清洗机是通过是一种利用往复移动的活塞对缸体内的液体进行压缩使其加压后形成高压水流对物体进行清洗的设备,其可用来清洗汽车、地面、墙面、门窗等。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压清洗机也受到越来越多家庭的青睐。为了满足用户在家用及户外活动中,均能实现清洗方便且机器便于携带。目前市面上已有通过单直流电池包供电的手持式高压清洗机,手持式高压清洗机通常以电机作为动力源,以蓄电池为电机供电,且电机和蓄电池均分布于外壳中,它们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及时排出以避免高温对蓄电池和电机运行的影响。通常的做法是在外壳上开设一定的通气孔以使壳体内外形成一定的气体交换从而将热量从壳体内排出,但是通气孔的开设,一方面降低了整机的IP防护等级,防尘防水性能差,导致其使用范围受限。另一方面,通气孔、气流通道的设计要求高,一旦设计或加工不到位,就很可能造成散热效果变差,影响使用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自冷却液体加压装置及低压液体增压管路。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自冷却液体加压装置,包括外壳、驱动结构、电路结构、流体进口、流体出口及由驱动结构驱动往复直线运动以从流体进口将流体引入加压腔并加压后由流体出口排出的活塞,所述流体进口通过流体通道连接所述加压腔,所述流体通道具有围设在所述驱动结构的马达外周的部分。优选的,所述的自冷却液体加压装置中,所述外壳上设置有散热孔。优选的,所述的自冷却液体加压装置中,所述电路结构包括为马达供电的电池,所述流体通道还包括围设在所述电池外围的部分。优选的,所述的自冷却液体加压装置中,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为所述电池充电的接电接口。优选的,所述的自冷却液体加压装置中,所述流体通道螺旋缠绕在马达和/或电池圆周面;或所述流体通道形成有至少包覆马达和/或电池的圆周面的环形通道。优选的,所述的自冷却液体加压装置中,所述流体进口连接一延伸到外壳外的管接头。优选的,所述的自冷却液体加压装置中,所述管接头的进口端的管径与家用水管的管径相当。优选的,所述的自冷却液体加压装置中,所述流体出口连接出口管接头。优选的,所述的自冷却液体加压装置中,所述出口管接头的出口端的管径与家用水管的管径相当。低压液体增压管路,包括上述任一的自冷却液体加压装置,所述自冷却液体加压装置的流体进口直接或间接连接一管道的出口,其流体出口直接或间接连接另一管道的入口。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1.本方案通过使电机的轴线及活塞的轴线与外壳的轴线平行或共轴,可以最大化的减小外壳的内腔的尺寸,同时,所述外壳为直筒状,因此可以有效地减小所需占用的空间,有利于设备的微型化生产。并且在使用时,用户可以握持在外壳的任何位置,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操作者的手掌及手臂的负重,使用便利;同时,方便地实现了单手操作,操作的灵活性极大地改善,同时不需要双手作业,解放了一只手可以进行其他的操作,设计更加人性化。2.整个设备的外观为一筒状,外形美观,尺寸小,携带方便,易于存储,便于使用,具有极大地市场推广前景。3.整个方案中马达、蓄电池、电路板、接电接口及启停按钮的布局一方面有效地方便了接线,另一方面能够有利于使结构更加紧凑,以便于节约空间,有利于设备的微型化生产。4.本方案活塞的驱动方式有多种实现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灵活选择,并且当采用斜端面环形凸轮槽与滚珠或滚针配合的结构时,可以最大可能的减小活塞及驱动结构所需安装空间,同时可以通过一个动力源有效地实现多活塞驱动,能够极大的根据需要来调整设备的增压能力,从而改善清洗效果。5.本方案的活塞采用内嵌的弹簧来复位,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减少活塞驱动结构所需要的安装空间,从而有利于减少占用的外壳内部空间,为多活塞结构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6.活塞与外壳或导向套或缸体之间采用滚动连接的方式,滚动连接一方面能有效地减小活塞与外壳或直筒之间的摩擦力,减小部件之间的磨损和发热,延长使用寿命,并有利于减小设备内部产生的热量;另一方面滚珠或滚针在导向槽中滑动还可以充分地对活塞地自转进行限定,避免活塞自转对驱动结构的干扰,有效保证了驱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7.本方案的流体进口设置于外壳的近端端面处,在与外部流体供应管路时,整个管路位于操作者握持位置的后方,因此对操作者的移动和操作的干扰减小的最小,极大地改善了操作性。并且由于与外部管路连接点位于整个设备的后方,因此,外部管路的重力对操作者的负重可以减低到最小,极大地改善了操作的灵活性和减小了操作的难度,便于操作者长时间的使用。8.流体进口位于外壳的近端,在通过流体通道连接流体进口与流体进出控制机构时,流体通道可以围设在电机和电池的外围,可以有效地对电机和电池实现水冷,从而可以不用在外壳上开设通气孔已实现气冷,这有利于极大地改善整体结构的IP防护等级,因而可以结合外壳的密封结构以是整个设备的防水等级能够达到IPX7级,甚至IPX8级,这使得整个设备的应用范围更广泛,甚至可以在水下使用。9.本方案在外壳上同时设置有通气孔与水冷结构配合使用,在对于IP防护要求较低的使用场景中,能够有效地增加散热性能,同时通气孔的设计难度可以极大地降低。10.外壳两端的管接头和出口管接头的设计可以方便地与各种管道进行连接,从而可以满足各种低压水增压的使用环境需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图中隐去了用于支撑马达、电池及电路板的结构);图2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中隐去外壳、蓄电池、电路板等结构);图3是本技术的流体进出控制机构、缸体及活塞区域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带管接头和清洗喷头的局部结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流体进口位于近端端面处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流体进口位于近端端面且两端具有与管道连接结构的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的驱动结构及活塞、阀体区域的局部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的第一种可行的驱动方式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第一种可行的驱动方式中的驱动件的立体图;图10是本技术的第三种可行的驱动方式的示意图(图7中A区域的放大图;图11是本技术的第三种可行的驱动方式中的活塞的立体图;图12是本技术的第四种可行的驱动方式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的活塞位与导向套滚动连接的剖视图;图14是本技术的阀体具有多缸结构的剖视图;图15是本技术带水冷结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自冷却液体加压装置,包括外壳(1)、驱动结构(2)、电路结构(3)、流体进口(4)、流体出口(5)及由驱动结构(2)驱动往复直线运动以从流体进口(4)将流体引入加压腔(6)并加压后由流体出口(5)排出的活塞(7),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进口(4)通过流体通道(300)连接所述加压腔(6),所述流体通道具有围设在所述驱动结构(2)的马达(21)外周的部分。/n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冷却液体加压装置,包括外壳(1)、驱动结构(2)、电路结构(3)、流体进口(4)、流体出口(5)及由驱动结构(2)驱动往复直线运动以从流体进口(4)将流体引入加压腔(6)并加压后由流体出口(5)排出的活塞(7),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进口(4)通过流体通道(300)连接所述加压腔(6),所述流体通道具有围设在所述驱动结构(2)的马达(21)外周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冷却液体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上设置有散热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冷却液体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结构(3)包括为马达(21)供电的电池(31),所述流体通道还包括围设在所述电池(31)外围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冷却液体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为所述电池(31)充电的接电接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冷却液体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良兵赵殿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贝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