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立体车库墙体防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5499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下立体车库墙体防撞装置,包括防撞面,所述防撞面呈平行活动嵌设在所述墙体中;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定位在所述防撞面的后方;多个支撑臂,所述支撑臂支撑在所述防撞面与所述缓冲组件之间并均布在所述缓冲组件的外表面;其中,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缓冲层和支撑层,所述缓冲层包裹在所述支撑层外,且所述缓冲层与所述支撑层之间具有缓冲空间。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缓冲组件对防撞面进行受到的冲击力进行缓冲;在缓冲的过程中,利用半圆弧状的缓冲层结构能够全方位的吸收支撑臂带来的冲击力;并且在缓冲层中设置缓冲件配合支撑层提高换缓冲层的缓冲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立体车库墙体防撞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地下立体车库墙体防撞装置,属于地下车库领域
技术介绍
防撞墙用于多处,一些车库内也会安装一个防撞墙,目前,车库内的防撞墙都是用砖石制成的,结构简单,无法卸掉汽车撞在防撞墙时产生的作用力,汽车和防撞墙的墙面都会受到严重的损坏,造成经济损失,且后期修理时,较为麻烦。并且目前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缓冲结构的防撞墙缓冲性能并不是很高,例如公开号为“CN208594797U”的中国技术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车库用防撞墙”,该装置防撞墙本体,防撞墙本体包括固定底座,固定底座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墙体,墙体的正面设有凹槽,凹槽的内部设有防撞板,防撞板由固定板和橡胶板组成,橡胶板位于固定板的一侧,凹槽的内部设有若干减震弹簧,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新型的凹槽内设了减震弹簧和防撞板,该装置通过在腔体内设了伸缩杆,该装置的伸缩杆是由新型的主杆和副杆组成的,且该装置的主杆内部设了打气筒,在该装置的打气筒上安装了用于排气的通气管。虽然,使得该装置可以卸掉汽车与该装置碰撞时产生的作用力;但是,该装置所有的伸缩杆的伸缩性能必须同步进行移动,如此设置,当汽车撞击防撞墙边角处的位置时,防撞墙需要将撞击力传导整个墙面,然后在传导个伸缩杆;首先墙面的受力不会均匀,从而无法有效的传导给每个伸缩杆,使得装置受力不均匀,总得来说,需要撞击力远大于所有设置在伸缩杆上的减震弹簧力的总和才可以实现,这样对大型的结构很难实现,很容易导致汽车撞击后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立体车库墙体防撞装置,能够有效解决撞击力传导以及缓冲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地下立体车库墙体防撞装置,包括防撞面,所述防撞面呈平行活动嵌设在所述墙体中;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定位在所述防撞面的后方;多个支撑臂,所述支撑臂支撑在所述防撞面与所述缓冲组件之间并均布在所述缓冲组件的外表面;其中,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缓冲层和支撑层,所述缓冲层包裹在所述支撑层外,且所述缓冲层与所述支撑层之间具有缓冲空间。所述缓冲组件一端固定在所述墙体上,通过所述支撑臂来支撑所述防撞面;所述缓冲层位于支撑层的外侧,所述缓冲空间的形状与所述缓冲层、所述支撑层的形状相同;当所述防撞面受到撞击后,冲击力提高所述支撑臂传递给所述缓冲组件,利用所述缓冲组件中的缓冲层以及缓冲空间对冲击力进行缓冲。所述防撞面用来承受车辆的撞击,撞击产生的压力通过所述支撑臂传导给所述缓冲组件,所述支撑臂为刚性材料,具体为合金钢管,能够提高所述支撑臂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层用来缓冲所述支撑臂带来的压力;所述支撑层设置在所述缓冲层后方,当所述缓冲层发生形变后,向着所述支撑层移动,其中的所述缓冲空间被压缩,直至所述缓冲层与所述支撑层接触;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层与所述支撑层接触后,利用所述缓冲层本身自带的缓冲能力继续对压力进行缓冲。进一步的,所述缓冲组件整体为半球状,且弧面部位对应所述防撞面。将所述缓冲组件设置成半球状,当所述防撞面受到冲击后,利用半球状可全方位的接收所述防撞面传导给所述支撑臂的冲击力,相比传统的平面缓冲来说,适用性更强。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臂通过一缓冲件与所述缓冲层连接。所述缓冲件的数量与所述支撑臂对应,且所述缓冲件的中线轴线与所述支撑臂相同,如此设置,能够将所述支撑臂受到的冲击力更加完整的传递给所述缓冲件,提高所述支撑臂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层为天然树脂橡胶,所述缓冲件与所述缓冲层之间通过胶粘层固定在一起。天然树脂橡胶具有良好的耐水、耐腐蚀、电绝缘等性能,适用于地下车库中的环境,并且还具有非常好的缓冲性能以及表面硬度;利用所述胶粘层将所述缓冲件与所述缓冲层粘接,也是因为缓冲层位天然树脂橡胶的胶粘性能非常好,能够很好的将所述缓冲层与所述缓冲件固定在一起。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层、支撑层为弧面形状。所述缓冲层与所述支撑层同为弧面形状,能够更好的利用弧状结构吸收车辆产生的冲击力。进一步的,所述缓冲件穿过所述缓冲空间抵接在所述支撑层外表面。在所述缓冲件受到较大的冲击力后,会带动所述缓冲层向支撑层移动,利用所述支撑层的刚性材料,使所述缓冲件对冲击力进行缓冲。进一步的,所述缓冲件包括安装块,所述安装块固定在所述缓冲组件表面;套筒,所述套筒一端封闭固定在所述安装块上,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固定在所述套筒内;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一限位块周围,且固定在所述套筒上;抵接块,所述抵接块安装在所述弹性件另一端;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固定在所述抵接块一端,且与所述第一限位块对应。所述套筒外侧与所述缓冲层通过胶粘层粘接在一起;所述第一线限位块与所述第二限位块形状大小相同;所述弹性件位圆形螺旋弹簧;所述抵接块的抵接面随所述缓冲层或者所述支撑层表面弧度进行改变。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限位块一部分始终在所述套筒内移动。如此设置,所述第二限位块的长度大于所述缓冲空间的缓冲距离。进一步的,所述抵接块下端面为弧面。将所述抵接块下端面设置成弧面是为了配合所述为弧面的缓冲层或者支撑层。进一步的,所述套筒贯穿所述缓冲层。由于所述套筒贯穿所述缓冲层,所以所述抵接块需要抵接在所述支撑层的外表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利用缓冲组件对防撞面进行受到的冲击力进行缓冲;在缓冲的过程中,利用半圆弧状的缓冲层结构能够全方位的吸收支撑臂带来的冲击力;并且在缓冲层中设置缓冲件配合支撑层提高换缓冲层的缓冲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易于说明,本技术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防撞面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缓冲组件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的缓冲件零件图;图5为本技术的缓冲件剖面图;图6为本技术的胶粘层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缓冲组件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防撞面;2、缓冲组件;3、支撑臂;4、缓冲层;5、支撑层;6、缓冲空间;7、缓冲件;8、胶粘层;9、安装块;10、套筒;11、第一限位块;12、弹性件;13、抵接块;14、第二限位块;15、墙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立体车库墙体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防撞面(1),所述防撞面(1)呈平行活动嵌设在所述墙体(15)中;/n缓冲组件(2),所述缓冲组件(2)定位在所述防撞面(1)的后方;/n多个支撑臂(3),所述支撑臂(3)支撑在所述防撞面(1)与所述缓冲组件(2)之间并均布在所述缓冲组件(2)的外表面;/n其中,所述缓冲组件(2)包括缓冲层(4)和支撑层(5),所述缓冲层(4)包裹在所述支撑层(5)外,且所述缓冲层(4)与所述支撑层(5)之间设有缓冲空间(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立体车库墙体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防撞面(1),所述防撞面(1)呈平行活动嵌设在所述墙体(15)中;
缓冲组件(2),所述缓冲组件(2)定位在所述防撞面(1)的后方;
多个支撑臂(3),所述支撑臂(3)支撑在所述防撞面(1)与所述缓冲组件(2)之间并均布在所述缓冲组件(2)的外表面;
其中,所述缓冲组件(2)包括缓冲层(4)和支撑层(5),所述缓冲层(4)包裹在所述支撑层(5)外,且所述缓冲层(4)与所述支撑层(5)之间设有缓冲空间(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立体车库墙体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2)整体为半球状,且弧面部位对应所述防撞面(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下立体车库墙体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3)通过一缓冲件(7)与所述缓冲层(4)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立体车库墙体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4)为天然树脂橡胶,所述缓冲件(7)与所述缓冲层(4)之间通过胶粘层(8)固定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下立体车库墙体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4)、支撑层(5)为弧面形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海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智物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