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配式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梁及其设计与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装配式钢-混组合梁,尤其涉及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梁。
技术介绍
普通的H型钢梁跨中具有较高的结构弹性储备,甚至直至节点结构破坏,钢梁跨中仍然完好无损,从而造成较多的钢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或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梁。为此,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组合梁包括H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梁,该H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梁包括第一H型钢梁和部分包裹第一H型钢梁的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H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梁两端固定连接有第二H型钢梁,所述第二H型钢梁与第一H型钢梁的材质相同或不同;所述第二H型钢梁与第一H型钢梁的高度和宽度相同,所述第二H型钢梁腹板的厚度与第一H型钢梁腹板厚度相同,所述第二H型钢梁翼缘的厚度大于第一H型钢梁翼缘的厚度。可选的,所述第二H型钢梁通过梁-梁节点连接在第一H型钢梁两端,所述梁-梁节点包括第一H型钢梁和第二H型钢梁之间的焊缝。可选的,所述第二H型钢梁通过梁-梁节点连接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梁,包括H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梁,该H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梁包括第一H型钢梁和部分包裹第一H型钢梁的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H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梁两端固定连接有第二H型钢梁,所述第二H型钢梁与第一H型钢梁的材质相同或不同;所述第二H型钢梁与第一H型钢梁的高度和宽度相同,所述第二H型钢梁腹板的厚度与第一H型钢梁腹板厚度相同,所述第二H型钢梁翼缘的厚度大于第一H型钢梁翼缘的厚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梁,包括H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梁,该H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梁包括第一H型钢梁和部分包裹第一H型钢梁的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H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梁两端固定连接有第二H型钢梁,所述第二H型钢梁与第一H型钢梁的材质相同或不同;所述第二H型钢梁与第一H型钢梁的高度和宽度相同,所述第二H型钢梁腹板的厚度与第一H型钢梁腹板厚度相同,所述第二H型钢梁翼缘的厚度大于第一H型钢梁翼缘的厚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H型钢梁通过梁-梁节点连接在第一H型钢梁两端,所述梁-梁节点包括第一H型钢梁和第二H型钢梁之间的焊缝。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H型钢梁通过梁-梁节点连接在第一H型钢梁两端,所述梁-梁节点包括第一H型钢梁和第二H型钢梁之间的焊缝、固定连接在第一H型钢梁和第二H型钢梁腹板两侧的连接板及连接螺栓,所述连接板位于第一H型钢梁腹板的部分被混凝土包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厚度较第一H型钢梁或第二H型钢梁腹板厚度大10mm-20mm。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装配式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H型钢梁的长度大于1.5倍的组合梁梁高,同时所述第一H型钢梁的长度大于等于2倍的第二H型钢梁的长度;所述第二H型钢梁的高宽比大于1.6、腹板厚度为8mm-12mm、翼缘厚度为12mm-16mm,所述第一H型钢梁的翼缘厚度为6mm-8mm。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配式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H型钢梁与第一H型钢梁焊接端的翼缘有厚度渐变削弱,且削弱后第二H型钢梁翼缘的最小厚度与第一H型钢梁翼缘厚度相同。
7.权利要求1所述装配式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梁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组合梁总长确定梁高和梁宽;
根据梁高和梁宽确定第二H型钢梁的高度、宽度、长度及腹板和翼缘的厚度;并确定第一H型钢梁的长度;
根据第二H型钢梁的高度、宽度及其腹板厚度和翼缘的厚度确定第一H型钢梁的高度、宽度及腹板厚度和翼缘的厚度。
8.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梁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包括:
根据组合梁总长确定梁高和梁宽;
根据梁高和梁宽确定第二H型钢梁的高度、宽度、长度及腹板和翼缘的厚度;并确定第一H型钢梁的长度;
根据第二H型钢梁的高度、宽度及其腹板厚度和翼缘的厚度确定第一H型钢梁的高度、宽度及腹板厚度和翼缘的厚度;同时组合梁的力学性能满足条件a1和b1:
条件a1:第二型钢的抗弯承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力,姚怡帆,史生志,刘源,黄华,叶艳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