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高密度建成区的多功能双层调蓄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5456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1: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高密度建成区的多功能双层调蓄池,所述调蓄池包括通过隔板分隔设置呈上下分布的上层雨水调蓄池和下层污水调蓄池,所述雨水调蓄池的进水端依次连接有上层雨水进水管、粗格栅、捞沙器、细格栅和上层集水坑,所述污水调蓄池的进水端依次连接有下层污水进水管和下层集水坑,所述雨水调蓄池和污水调蓄池通过设置在雨水调蓄池侧壁上的检修孔进行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双层调蓄池具有结构稳定,能耗低,占地利用率高,池体利用率高,使用次数及保障率高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高密度建成区的多功能双层调蓄池
本专利技术属于雨污水调蓄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高密度建成区的多功能双层调蓄池。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调蓄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初期雨水调蓄和污水峰值调蓄两方面。初期雨水一般是指在不同汇水面,降雨冲刷地面所形成的雨水径流的一部分量,是根据具体降雨条件下冲刷规律所得出的经验性概念,该部分雨水由于对大气的淋洗和对地面的冲刷,具有污染物浓度高、水质变化大、瞬时流量大等特点,这部分高污染雨水通过雨水系统进入河道,严重影响了河道水质。我国降雨在局部地区尤其是南方地区往往呈现短历时强度大的特点,由于降雨时管道系统内的瞬时流量大,污水厂往往难以及时处理,为了控制初雨污染对河道的影响,目前国内普遍采用调蓄池收集并暂时储存初雨,待降雨过后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较低时再将调蓄池内储存的初雨均匀排入市政污水系统,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另外,我国一些城市发展迅速,人口潮汐现象导致高峰期变化系数远大于设计规范值,呈现高峰期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情况进而出现污水厂前溢流污染河道水质的情况。建设污水调蓄池能够有效解决污水厂高峰期厂前溢流、进水冲击负荷较高等问题,在污水厂进水高峰期从污水系统中分离出部分污水进行收集和储存,待污水厂处理负荷相对较小时再将调蓄池内储存的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厂。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国家对水环境治理领域的要求的不断提高,调蓄池的规划和建设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调蓄池国内应用案例也不断增多,但是调蓄池的建设目前普遍存在以下难题:1、用地问题。目前调蓄池一般在发达城市的接受程度较高,这些地区管网建设相对完善,对水环境要求较高,但同时城市建筑密度较高,很难有大量的闲置用地用于调蓄池建设。目前调蓄池建设的选址普遍集中在规划绿地和水务用地上,但是在部分发达城市这些属性地块往往呈现面积小、零散化、不规则等特点。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小面积的零散土地建设符合收水要求的调蓄池,同时保证调蓄池功能不受影响,是目前在高密度建成区建设调蓄池的主要难题。2、运行模式单一的问题。调蓄池的功能多样,雨水调蓄池和污水调蓄池有着各自不同的调蓄对象和运行模式,雨水调蓄池主要针对初雨,通常在雨天启用,晴天空置;污水调蓄池主要针对污水,通常在污水高峰期启用,污水低谷期空置,传统的雨污水混合调蓄池很难将两种运行模式有机结合起来,调蓄池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两个空置条件才能将调蓄池内的水排空,准备下一次调蓄,这一限制条件大大减少了调蓄池在一年中的可调节次数。如何在保障调蓄池功能多样性的同时不牺牲调蓄池的调节次数,是目前多功能调蓄池设计的主要难题。3、调蓄池体埋深的问题。调蓄池的埋深受进水管高程的影响较大,调蓄池的有效水位必须从进水管底高程往下计算,而污水管受坡度限制往往其埋深较深,特别是在末端进入污水厂前其管道埋深可达6m以上。对于带有污水调蓄功能的调蓄池,尤其是污水厂厂前调蓄池,基本都呈现埋深深、覆土厚、净空高的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会造成调蓄池建设投资高,基坑支护难等问题,另一方面也会对调蓄池本体结构的稳定性不利,同时在后期调蓄池运行过程中,较深的水位需要更大扬程的水泵来提升,也会造成能耗高、运行困难等问题。基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密度建成区的多功能双层调蓄池,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高密度建成区的多功能双层调蓄池。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适用于高密度建成区的高集成多功能双层调蓄池,其特点在于双层结构的存在,每层可根据实际运行条件独立运行,满足晴天日常、降雨初期、污水高峰期、污水低谷期等不同情况的组合使用,必要情况下还可以将两层连通使用。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适用于高密度建成区的多功能双层调蓄池,所述调蓄池包括通过中层板分隔设置呈上下分布的上层雨水调蓄池和下层污水调蓄池,且雨水调蓄池和污水调蓄池的顶部均呈弧形结构;所述雨水调蓄池的进水端依次连接有上层雨水进水管、过滤系统和上层集水坑,所述污水调蓄池的进水端依次连接有下层污水进水管和下层集水坑,所述雨水调蓄池和污水调蓄池通过设置在雨水调蓄池侧壁上的检修孔进行连通。以上结构中,上层雨水进水管用以控制外部雨水进入调蓄池上层,粗格栅用以拦截雨水中的粗大的悬浮物及杂质,捞沙器用以沉降雨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细格栅用以拦截雨水中较细的杂质,上层集水坑用以收集调蓄区域的积水;下层污水进水管用以控制外部污水进入调蓄池下层,下层集水坑用以收集调蓄区域的积水;上层雨水调蓄池的侧壁设有检修孔并由闸门密封,用以调蓄池上层的检修,以及在特殊情况下上层和下层的连接。所述调蓄池位于现状公园绿地内,采用单边弧形不规则外形,更好的契合高密度建成区不规则绿地的性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更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过滤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粗格栅、捞沙器和细格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更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雨水调蓄池还包括设置在中部的上层智能喷射器,以及设置在顶部的上层排风主管;在上层排风主管处设有上层排风管风阀,闭合时可单独关闭上层排风系统。以上结构中,上层智能喷射器用以调蓄池排空后对调蓄池上层进行冲洗;上层排风主管用以收集池体内上层的臭气,上层顶板设有排风机用以上层的通风。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最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污水调蓄池还包括设置在中部的下层智能喷射器,和设置在顶部的下层排风主管;在下层排风主管处设有下层排风管风阀,闭合时可单独关闭下层排风系统。以上结构中,下层智能喷射器,用以调蓄池排空后对调蓄池下层进行冲洗;下层排风主管,用以收集上层池体内的臭气;从中层板处设有通气通道直接连接地面,用以下层的通风;下层侧壁设有检修楼梯间,用以调蓄池下层检修以及在特殊情况下上层和下层的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最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层排风主管和下层排风主管均连接有排风总管。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最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与所述排风总管连接的离子除臭装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污水调蓄池的侧壁设有检修楼梯间,用以调蓄池下层检修以及上层和下层的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层集水坑和下层集水坑通过排水泵分别与上层出水总管和下层出水总管连接。设有排水泵,用以将雨水输送至外部污水管;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雨水调蓄池和污水调蓄池的顶部分别设置有上层通风口和下层通风口。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占地利用率高。相比于传统调蓄池,本专利技术采用单边弧形不规则结构,能够更好的契合高密度建成区不规则绿地的特点,充分利用占地,增大调蓄池容积,最大限度的发挥调蓄效果。同时双层结构能够保证在相同占地面积、每层调蓄有效深度不变的情况下,调蓄池整体增加近1倍的调蓄池容积。(2)池体利用率高。相比于传统的雨污水混合调蓄池,在相同规模和占地条件下本专利技术能够降低约1倍有效水深的调蓄池埋深,充分利用雨水进水管浅、污水进水管深的高程特点,通过双层结构,将原本所有水量由污水管高程的单因子控制条件转变为一半水量由雨水管高程控制、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高密度建成区的多功能双层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蓄池包括通过中层板分隔设置呈上下分布的上层雨水调蓄池和下层污水调蓄池,且雨水调蓄池和污水调蓄池的顶部均呈弧形结构;所述雨水调蓄池的进水端依次连接有上层雨水进水管、过滤系统和上层集水坑,所述污水调蓄池的进水端依次连接有下层污水进水管和下层集水坑,所述雨水调蓄池和污水调蓄池通过设置在雨水调蓄池侧壁上的检修孔进行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高密度建成区的多功能双层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蓄池包括通过中层板分隔设置呈上下分布的上层雨水调蓄池和下层污水调蓄池,且雨水调蓄池和污水调蓄池的顶部均呈弧形结构;所述雨水调蓄池的进水端依次连接有上层雨水进水管、过滤系统和上层集水坑,所述污水调蓄池的进水端依次连接有下层污水进水管和下层集水坑,所述雨水调蓄池和污水调蓄池通过设置在雨水调蓄池侧壁上的检修孔进行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高密度建成区的多功能双层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粗格栅、捞沙器和细格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高密度建成区的多功能双层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调蓄池还包括设置在中部的上层智能喷射器,以及设置在顶部的上层排风主管;在上层排风主管处设有上层排风管风阀,闭合时可单独关闭上层排风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高密度建成区的多功能双层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调蓄池还包括设置在中部的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捷陶如钧余浩王瑞钟江丽周小勇霍怡君甄万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