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四川大学专利>正文

适用于窄深河谷的复合式挑跌流鼻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5420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适用于窄深河谷的复合式挑跌流鼻坎,包括泄洪洞出口段、与泄洪洞出口段顺水流方向右侧边墙衔接的导水边墙和复合式扭曲折线底板;所述复合式扭曲折线底板的起始端为泄洪洞出口段底板的上游端,末端位于泄洪洞出口段之外且为由第一线段、第二线段形成的折线形,且以泄洪洞底板的轴线为界分为左侧底板和右侧底板,左侧底板为下倾的斜面,右侧底板由两段相切的上扬弧面构成,位于泄洪洞出口段之外的左侧底板边线一端与所述第二线段的端点相接,另一端与平行于第二线段且与泄洪洞出口段顺水流方向左侧边墙相接的第三线段自由端相接,所述复合式扭曲折线底板的折线形末端和位于泄洪洞出口段之外的左侧底板外侧形成出水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窄深河谷的复合式挑跌流鼻坎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挑流消能设施领域,涉及适用于窄深河谷的复合式挑跌流鼻坎。
技术介绍
挑流消能是水利水电工程中常用的消能形式,特别适用于水头大于70m的中高水头水利水电工程,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挑流鼻坎将水流挑向空中,并使其扩散,掺入大量空气,然后落入下游河床水垫,形成旋滚进行消能。为保证挑流消能区水流对岸坡冲刷最小,通常需要控制水舌入水位置、入水角度、入水形状、起挑流量等综合水力学参数达到一个最优指标,而控制这些参数的关键点在于挑流鼻坎的结构形式。对于河谷狭窄、陡峻、弯曲且泄量较大、泄洪洞与河道轴线夹角较大(25°~40°)的水利水电工程,水舌入水位置、入水角度、入水形状、起挑流的控制更为重要,现有工程中的斜切挑坎、燕尾挑坎等结构形式存在以下问题:水舌入水位置更加偏向河道中泓线,对对岸边坡稳定不利;对于单宽流量较大的泄洪洞起挑流量偏大,不利于工程的灵活泄洪;水舌落点位置随流量变化较大,冲刷范围不固定,不利于工程的整体防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窄深河谷的复合式挑跌流鼻坎,其特征在于包括泄洪洞出口段(1)、与泄洪洞出口段顺水流方向右侧边墙衔接的导水边墙(3)和复合式扭曲折线底板(2);所述复合式扭曲折线底板(2)的起始端为泄洪洞出口段底板的上游端,末端位于泄洪洞出口段之外且为由第一线段(7)、第二线段(8)形成的折线形,第一线段(7)与导水边墙内侧面水平投影的夹角β为10°~40°,长度L3为泄洪洞底板宽度B的1.0~3.0倍,第二线段(8)与第一线段(7)的夹角α为75°~150°,长度L2为泄洪洞底板宽度B的1.5~3.0倍,复合式扭曲折线底板(2)以泄洪洞底板的轴线为界分为左侧底板和右侧底板,左侧底板为下倾的斜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窄深河谷的复合式挑跌流鼻坎,其特征在于包括泄洪洞出口段(1)、与泄洪洞出口段顺水流方向右侧边墙衔接的导水边墙(3)和复合式扭曲折线底板(2);所述复合式扭曲折线底板(2)的起始端为泄洪洞出口段底板的上游端,末端位于泄洪洞出口段之外且为由第一线段(7)、第二线段(8)形成的折线形,第一线段(7)与导水边墙内侧面水平投影的夹角β为10°~40°,长度L3为泄洪洞底板宽度B的1.0~3.0倍,第二线段(8)与第一线段(7)的夹角α为75°~150°,长度L2为泄洪洞底板宽度B的1.5~3.0倍,复合式扭曲折线底板(2)以泄洪洞底板的轴线为界分为左侧底板和右侧底板,左侧底板为下倾的斜面,下倾坡度i为0.1~0.5,右侧底板由两段相切的上扬弧面构成,出口处上扬挑角θ为16°~40°,位于泄洪洞出口段之外的右侧底板边线的水平长度与导水边墙的水平长度相同,位于泄洪洞出口段之外的左侧底板边线一端与所述第二线段的端点相接,另一端与平行于第二线段且与泄洪洞出口段顺水流方向左侧边墙相接的第三线段(9)自由端相接,所述第三线段的长度b为1.8~2.0m;所述复合式扭曲折线底板(2)的折线形末端和位于泄洪洞出口段之外的左侧底板外侧形成出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窄深河谷的复合式挑跌流鼻坎,其特征在于右侧底板两段相切的上扬弧面分别命名为上游弧面和下游弧面,上游弧面半径R1为泄洪洞底板宽度B的15~20倍,下游弧面的半径R2为泄洪洞底板宽度B的5~10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适用于窄深河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民潘江洋王航王庆祥雷刚王波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