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蓄水排水一体化的透水砖,包括不透水基层,所述不透水基层中部设有蓄水腔,所述蓄水腔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用以遮蔽蓄水腔开口的高强陶瓷透水层、承接实心管、封水板以及复位弹簧,所述封水板两侧与蓄水腔两侧内壁密封滑动连接,所述蓄水腔内底部设有排水管,所述封水板下方与排水管之间设有导流通道,两侧的导流通道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封水板的宽度,用以当封水板下降一定高度后蓄水腔内部的积水经导流通道流出。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合理,构造巧妙,在雨水量较小或周围环境温度较高时,由于蓄水腔中储存水分或由于膨胀气囊作用而溢出水体的蒸发作用使周围环境温度可以持续地保持凉爽,充分的利用了雨水,同时,能够自动调节蓄水腔内部的储水量,提高了城市的宜居指数,同时有利于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水排水一体化的透水砖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蓄水排水一体化的透水砖。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包括了渗、滞、蓄、净、用、排六个步骤。海绵城市的透水砖减少了道路表面的积水,方便市民出行,美化环境,同时防止了内涝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热岛效应。但传统的透水砖有着结构简单,无法做到将渗、蓄、用、排等作用综合到一起,因此需要额外配置相应的辅助工程,既浪费了城市的建设空间,又没有经济效益。另外,人流量较大的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及周围城市区域其热岛效应显著,传统透水砖并不能充分利用降雨时期的雨水对周遭环境进行有效降温。针对传统透水砖的一体化程度不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蓄水排水一体化的透水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进,即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蓄水排水一体化的透水砖,功能多样,具有自动调节透水砖内部储水的功能,同时可以充分利用降雨时期的雨水对周遭环境进行有效降温,排水性能佳,有效缓解热岛效应。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是:提供一种蓄水排水一体化的透水砖,包括不透水基层,所述不透水基层中部设有蓄水腔,所述蓄水腔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用以遮蔽蓄水腔开口的高强陶瓷透水层、承接实心管、封水板以及复位弹簧,所述封水板两侧与蓄水腔两侧内壁密封滑动连接,所述蓄水腔内底部设有排水管,所述封水板下方与排水管之间设有导流通道,两侧的导流通道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封水板的宽度,用以当封水板下降一定高度后蓄水腔内部的积水经导流通道流出。进一步的,所述复位弹簧两侧设有用以防止积水进入的不透水弹性膜。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管输出端设置有排水渠。进一步的,所述复位弹簧间隔设置多个,每个弹簧的上端与封水板连接,弹簧下端与蓄水腔内底面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蓄水腔由位于上部的矩形腔、中部的等腰梯形腔及位于下部的方形腔组成,所述等腰梯形腔的上底的长度等于矩形腔的长度,所述梯形腔下底的长度等于方形腔的长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在雨水量较小或降雨过后,由于蓄水腔中储存水分的蒸发作用使周围环境温度可以持续地保持凉爽,充分的利用了雨水,同时由于陶瓷透水层的自身具有较大的空隙能够积蓄较多的热量与水分,有利于调节城市的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2)在降雨量较大时,由于蓄水腔中储存水分自身的重力作用,使封水板向下位移从而排出多余水分,有效地防止了过量的水体滞留在砖体表面,影响路人行走;(3)在路人行走时,由于行人自身的重力作用于陶瓷透水层上,使得积蓄在蓄水腔中的残余水分可以提前排出,有利于保持行人常走路线与路面的长久干燥;(4)经本专利技术改造后的区域,能够很好地消除传统透水砖因排水不畅而导致的水膜,同时具有很强的抗外部冲击负荷的能力;(5)本专利技术以改良后的陶粒为原料实现了建筑废弃材料的资源化与回收利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透水砖初始状态剖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透水砖受压状态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透水砖组合初始状态剖面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透水砖组合受压状态剖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透水砖俯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高强陶瓷透水样品制作工艺图;图中:1-高强陶瓷透水层,2-不透水基层,3-承接实心管,4-复位弹簧,5-蓄水腔,6-封水板,7-不透水弹性膜,8-排水管,9-排水渠,10-导流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1~5所示,提供一种蓄水排水一体化的透水砖,包括不透水基层2,所述不透水基层中部设有蓄水腔5,所述蓄水腔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用以遮蔽蓄水腔开口的高强陶瓷透水层1、承接实心管3、封水板6以及复位弹簧4,承接实心管上端与高强陶瓷透水层固定连接,承接实心管下端与封水管固定连接,所述封水板两侧与蓄水腔两侧内壁密封滑动连接,所述蓄水腔内底部设有排水管8,所述封水板下方与排水管之间设有导流通道10,两侧的导流通道之间的最小平行距离大于封水板的水平宽度,用以当封水板下降一定高度后,封水板的两侧无法贴合蓄水腔内壁,蓄水腔内部的积水经导流通道流出。本实施例中,所述复位弹簧两侧设有用以防止积水进入的不透水弹性膜7;不透水弹性膜主要由橡胶制成,在砖体外部受压时排水时发生形变,为封水板向下位移提供空间,能够保护复位弹簧免受水体的冲刷侵蚀而生锈。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输出端设置有排水渠9。本实施例中,所述复位弹簧间隔设置多个,每个弹簧的上端与封水板连接,弹簧下端与蓄水腔内底面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蓄水腔由位于上部的矩形腔、中部的等腰梯形腔及位于下部的方形腔组成,所述等腰梯形腔的上底的长度等于矩形腔的长度,所述梯形腔下底的长度等于方形腔的长度。本实施例中,高强陶瓷透水层,由改良改性后的陶瓷材料制成,高强陶瓷透水层设有渗水孔,雨水通过高强陶瓷透水层迅速进入砖体下部的蓄水腔,当行人路过并对其施加外部压力,将压力通过承接实心管传递到封水板。本实施例中,不透水基层由不透水材料或难透水材料制成,是砖体的主体承受力的部分,起到支撑和提供稳固基底的作用。本实施例中,承接实心管由刚性较大的材料制成,两端分别连接高强陶瓷透水层与封水板,同时起到将作用于高强陶瓷透水层的外部压力传递到封水板的作用。本实施例中,复位弹簧具有一定强度的弹簧。通过弹簧的弹力使高强陶瓷透水层、承接实心管与封水板所构成的结构恢复到初始位置。本实施例中,蓄水腔由高强陶瓷透水层、不透水基层以及封水板构成的空间,具有储存一定雨水或“锁水”的能力。本实施例中,排水渠内部设有自适应坡度,与工程实际要求坡度相适应,多列的排水砖可以形成若干个组合式排水渠,加快水体的排出;排水管接收来自于蓄水腔的雨水后,将其排入到排水渠。本实施例中,高强陶瓷透水层上设有透水孔。本实施例中,工作时:(1)当降水量较小时,通过高强陶瓷透水层进入到蓄水腔中的水量较少,由于复位弹簧向上的弹力作用,封水板会处在一个能与不透水基层构成底部封闭空间的位置区间,从而达到蓄水的目的;若此时天气较为炎热,气温较高,储存在蓄水腔中的水分会慢慢蒸发,降低地表温度,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2)当降水量较大时,通过高强陶瓷透水层进入到蓄水腔中的水量亦较大,封水板在蓄水腔中储存水的自重作用下,向下发生位移,直至不能与不透水基层构成底部封闭空间的位置时,蓄水腔中的储存水通过导流通道向排水管流去,从而将多余的水排出到排水渠;两两组合的透水砖,形成了一种组合式排水渠,拥有着较好的水力条件与自适应坡度,加快了多余水体的排出。待多余水分排出后,作用在封水板上的压力减小,在复位弹簧向上的弹性作用之下,不透水基层与封水板重新构成一个底部封闭的空间进行蓄水。(3)当蓄水腔中储存着水且有行人路过时,由于行人的自重作用使封水板向下位移从而使储存水排出,加快透水砖的干燥速度。实施例2:一般地,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水排水一体化的透水砖,其特征在于,包括不透水基层,所述不透水基层中部设有蓄水腔,所述蓄水腔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用以遮蔽蓄水腔开口的高强陶瓷透水层、承接实心管、封水板以及复位弹簧,所述封水板两侧与蓄水腔两侧内壁密封滑动连接,所述蓄水腔内底部设有排水管,所述封水板下方与排水管之间设有导流通道,两侧的导流通道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封水板的宽度,用以当封水板下降一定高度后蓄水腔内部的积水经导流通道流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水排水一体化的透水砖,其特征在于,包括不透水基层,所述不透水基层中部设有蓄水腔,所述蓄水腔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用以遮蔽蓄水腔开口的高强陶瓷透水层、承接实心管、封水板以及复位弹簧,所述封水板两侧与蓄水腔两侧内壁密封滑动连接,所述蓄水腔内底部设有排水管,所述封水板下方与排水管之间设有导流通道,两侧的导流通道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封水板的宽度,用以当封水板下降一定高度后蓄水腔内部的积水经导流通道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水排水一体化的透水砖,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弹簧两侧设有用以防止积水进入的不透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得军,赖李保壹,吴端炜,温儒杰,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