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应力锚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5270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护坡防护工程技术领域,针对预应力易损失的缺点旨在提供一种预应力锚索结构,包括锚固段和外锚墩,锚固段与岩土层外表面的交界处设置有格构梁,格构梁贴紧岩土层表面设置,岩土层与格构梁之间设有刚性的垫板组件,垫板组件与格构梁抵接,锚固段穿设于垫板组件。通过在岩土层和格构梁之间设置刚性的垫板组件,并将垫板组件与格构梁抵接,以增加了岩土层与格构梁交界处的刚度,有利于在对锚固段施加预应力时,减少接触部位的压缩变形,以使得在锚索张拉程序完成,张拉千斤顶卸载之后,减小张拉后的钢丝或钢绞线朝向岩土层的回缩量,以使得岩土层不易被压实,进而减少预应力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应力锚索结构
本技术涉及边坡防护工程
,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应力锚索结构。
技术介绍
预应力锚固技术被广泛用于边坡的防护工程中,预应力锚索是加固不稳岩体的重要手段,通过将锚索的锚固段通过岩体软弱结构面的孔锚入岩体内,把滑体和稳固岩层联在一起,进而实现护坡的稳固。锚索包括部分位于岩土层内的锚固段和以及位于岩土层外的外锚墩,锚固段包括钢丝或钢绞线,钢丝或钢绞线的一端位于岩土体外,锚索张拉程序完成后,张拉千斤顶卸载时,将钢丝或钢绞线位于岩土层外的一端通过外锚墩锁紧,以使得钢丝或钢绞线保持在张拉后的状态。锁定时钢丝或钢绞线均产生一定量的回缩,回缩量大小决定了锚索预应力损失的大小,钢丝或钢绞线回缩时,使岩、土体受到压缩被压密(即压实),这种压密过程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需要持续一段较长时间。如果荷载反复作用,这种压密过程要大大缩短,如果岩、土体质量好,节理裂隙少,产生的压缩变形也小并很快到达稳定。对于预应力锚索,变形主要发生在应力集中区。因此,岩体或土层在钢丝或钢绞线对其施加的反作用力下,将发生缓慢的压缩变形,岩体或土层被重新压实变形,而变形的结果又导致预应力的损失,当预应力损失超过一定值时,将导致其锚固效果的减弱或失效,对边坡工程的安全产生隐患,因此,需要对此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预应力损失的预应力锚索结构。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预应力锚索结构,包括与岩土层锚固的锚固段以及与锚固段固定的外锚墩,所述锚固段与岩土层外表面的交界处设置有格构梁,所述格构梁贴紧岩土层表面设置,岩土层与格构梁之间设有刚性的垫板组件,所述垫板组件与所述格构梁抵接,所述锚固段穿设于所述垫板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岩土层和格构梁之间设置刚性的垫板组件,并将垫板组件与格构梁抵接,以增加了岩土层与格构梁交界处的刚度,有利于在对锚固段施加预应力时,减少接触部位的压缩变形,以使得在锚索张拉程序完成,张拉千斤顶卸载之后,减小张拉后的钢丝或钢绞线朝向岩土层的回缩量,以使得岩土层不易被压实,进而减少预应力损失,有利于锚索对护坡实现较佳的锚固效果,护坡不易发生坍塌,同时也无需通过降低护坡的高度来维持护坡的稳定,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格构梁主要是将边坡坡体剩余下滑力或者土压力、岩石压力分配给锚索,然后通过锚索传递给稳定的地层,从而使得边坡坡体在由锚索提供的锚固力的作用下处于稳定状态。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垫板组件上设有将垫板组件与岩土层锁紧的锁紧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用锁紧件将垫板组件和岩土层锁紧以加强垫板组件与岩土层之间的连接强度,以使得在格构梁浇筑成形的过程中,垫板组件不易发生位移,有利于加快格构梁的浇筑进程,也使得垫板组件对岩土层实现较佳的加强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垫板组件包括下垫板,所述下垫板平行于格构梁贴紧岩土层的侧面并嵌在格构梁的侧面,下垫板与格构梁固定连接,所述锚固段垂直下垫板的板面并穿设于所述下垫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下垫板嵌在格构梁的侧面,以使得下垫板不易生锈,下垫板维持在较佳的强度,以对岩土层实现较佳的加强效果。通过下垫板平行于格构梁的侧面、锚固段垂直下垫板的板面,以增大下垫板与岩土层的接触面积,以使得在停止对锚索的张拉后,减少锚索的回缩量以降低锚索压缩变形土层造成的影响,进而减少锚索预应力的损失。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锁紧件包括不少于三根螺栓,所述螺栓与所述下垫板螺纹连接,所述螺栓穿过所述下垫板之后扎进岩土层并与岩土层螺纹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锚索钻孔结束后,采用手风钻或电钻钻孔进行注浆及安装螺栓,螺栓借助岩土层以将下垫板与岩土层锁紧,以使得在锚索张拉或者是停止张拉时下垫板均不易发生位移。同时,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以使得在后期维护阶段时,通过将螺栓取下便可更换下垫板,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垫板组件还包括上垫板以及安装在上垫板和下垫板之间的若干刚性的立柱,所述上垫板和所述立柱均嵌在格构梁内,所述锚固段穿设于上垫板并与上垫板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上垫板嵌在格构梁内,上垫板借助格构梁获得一定的抗拉力,又因上垫板与锚固段固定连接,以使得在锚索在发生压缩形变时,上垫板不易发生位移,锚索在停止张拉后不易发生压缩变形,有利于减少预应力的损失,锚索对边坡实现较佳的锚固效果。通过设置上垫板以及通过刚性的立柱将上垫板和下垫板实现连接,因下垫板比上垫板更靠近岩土层,在锚索压缩变形时,锚索是朝向岩土层方向回缩,锚索的形变力先传输到上垫板再到下垫板处,锚索的形变力在上垫板、下垫板之间传输的时候逐渐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进而降低了锚索的形变力对岩土层造成的影响,以使得岩土层不易被压实,进而降低了锚索预应力的损失。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岩土层表面凹陷有隔空槽,所述隔空槽的槽径大于所述下垫板的宽度及长度,所述下垫板正对隔空槽的槽口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隔空槽,以减少岩土层与下垫板接触面积,岩土层内的化学物质不易腐蚀下垫板,以使得下垫板不易生锈,下垫板本身的强度不易下降,下垫板不易折损,延长了下垫板的使用寿命。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隔空槽内铺设有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远离隔空槽槽底的一面与所述下垫板靠近岩土层的一面抵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隔空槽内铺设混凝土层以在下垫板靠近岩土层的一面形成保护层,下垫板被密封放置在混凝土层和格构梁之间,以使得下垫板不易生锈。同时,混凝土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度,混凝土层增加了隔空槽位置处岩土层的强度,以使得在固定锚索的过程中,岩土层不易被压实,再同时,混凝土层具有一定的粘接力,有利于加强下垫板与岩土层的连接强度,下垫板不易发生位移。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垫板平行于所述下垫板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下垫板与格构梁平行,由此得出上垫板也与格构梁平行,增大了上垫板与格构梁的接触面积,上垫板不易发生位移。因锚固段与下垫板垂直,由此可以得出,上垫板也与锚固段垂直,以使得上垫板受到的力较均匀,以使得上垫板不易发生折弯。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垫板的表面积为所述下垫板的表面积的三分之一。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垫板主要的作用是降低下垫板在锚索回缩变形时的受到的变形力,上垫板起到的作用与上垫板的面积无关,通过尽可能减少上垫板的面积,有利于节约用料,同时,也便于将上垫板放入到格构梁内。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垫板及下垫板的厚度均不小于16mm、不大于20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定上垫板和下垫板的厚度均不小于16mm、不大于20mm,以使得上垫板和下垫板均可以实现较佳的抗压强度,以使得上垫板和下垫板在受力时不易发生变形,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应力锚索结构,包括与岩土层锚固的锚固段(1)以及与锚固段固定的外锚墩(2),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段(1)与岩土层(4)外表面的交界处设置有格构梁(3),所述格构梁(3)贴紧岩土层(4)表面设置,岩土层(4)与格构梁(3)之间设有刚性的垫板组件(5),所述垫板组件(5)与所述格构梁(3)抵接,所述锚固段(1)穿设于所述垫板组件(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应力锚索结构,包括与岩土层锚固的锚固段(1)以及与锚固段固定的外锚墩(2),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段(1)与岩土层(4)外表面的交界处设置有格构梁(3),所述格构梁(3)贴紧岩土层(4)表面设置,岩土层(4)与格构梁(3)之间设有刚性的垫板组件(5),所述垫板组件(5)与所述格构梁(3)抵接,所述锚固段(1)穿设于所述垫板组件(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锚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板组件(5)上设有将垫板组件(5)与岩土层(4)锁紧的锁紧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应力锚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板组件(5)包括下垫板(51),所述下垫板(51)平行于格构梁(3)贴紧岩土层(4)的侧面并嵌在格构梁(3)的侧面,下垫板(51)与格构梁(3)固定连接,所述锚固段(1)垂直下垫板(51)的板面并穿设于所述下垫板(5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预应力锚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包括不少于三根螺栓(6),所述螺栓(6)与所述下垫板(51)螺纹连接,所述螺栓(6)穿过所述下垫板(51)之后扎进岩土层(4)并与岩土层(4)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裕旻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有色工程勘察设计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