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合近海区小功率风电建设和潜能开发的施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50907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0:55
本发明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一种适合近海区小功率风电建设和潜能开发的施工工艺,涉及海上风电设备建设的技术领域。所述工艺是由以下步骤组成:合体初装、去程运输、定位支撑、塔机自顶升、吊装施工、降落高度、船体上浮、返程运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工艺是利用占地少、起升高度大、自重轻、拆装方便、便于运输的无附着自升塔机与自重轻、吃水浅、适合近海区作业的小微型施工船组合为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施工设备进行作业,能够实现近海区小功率风电设备的安全运输、顺利吊装、快速避风返港,进而顺利实现近海区小功率风电建设和潜能开发,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成本低、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合近海区小功率风电建设和潜能开发的施工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上风电设备建设的
,更具体讲是一种适合近海区小功率风电建设和潜能开发的施工工艺,尤其适合距离海岸线30海里近海区、功率为3~5MW风电机组的安装。
技术介绍
我国大约有一万六千公里的海岸线,海域广阔,海上风能资源丰富。由于风电能源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再伴随着我国海上风电技术的日益成熟,我国的海上风电产业也正在迅速发展。但是目前发展较快的海上风电产业主要布置在距离海岸线30海里以外、水深大于25米的深海区,主要原因是深海区便于海上风电机组进行运输和吊装——例如在深海区安装5MW以上的机组时,需要借助自带起重机、且自重约13000吨的大型施工船或施工平台来进行运输和吊装,而大型施工船或施工平台的体量大、吃水深、造价高(约4亿元人民币),安装费用和使用费用都极其昂贵。对于距离海岸线30海里范围内、水深25米以内的近海区,虽然近海区的海上风电开发潜力约有2亿千瓦,但是由于水深在5~25米之间、海底不平、坡度大、礁石较多,所以大型施工船或施工平台在近海区是无法正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合近海区小功率风电建设和潜能开发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是由以下步骤组成:/nA、合体初装:将无附着自升塔式起重机(2)的塔基(2-1)通过法兰和螺栓固定连接在小微型施工船(1)上,然后通过套架(2-3)、液压顶升系统(2-4)、标准节提升装置(2-5)依次向上拼接标准节(2-19)搭建出部分塔身(2-2),接着将承座(2-6)、机台(2-14)、人字架(2-11)、起重臂(2-7)、平衡重(2-15)、起重臂拉索(2-9)、起升机构(2-13)、起升绳(2-10)、变幅机构(2-12)及电气与安全监控装置(2-16)连接为一体后固定在塔身(2-2)的顶部,且控制无附着自升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合近海区小功率风电建设和潜能开发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是由以下步骤组成:
A、合体初装:将无附着自升塔式起重机(2)的塔基(2-1)通过法兰和螺栓固定连接在小微型施工船(1)上,然后通过套架(2-3)、液压顶升系统(2-4)、标准节提升装置(2-5)依次向上拼接标准节(2-19)搭建出部分塔身(2-2),接着将承座(2-6)、机台(2-14)、人字架(2-11)、起重臂(2-7)、平衡重(2-15)、起重臂拉索(2-9)、起升机构(2-13)、起升绳(2-10)、变幅机构(2-12)及电气与安全监控装置(2-16)连接为一体后固定在塔身(2-2)的顶部,且控制无附着自升塔式起重机(2)的初装高度处于运输高度(H2)范围内,再将起重臂运输支架(2-18)支撑在平放状态的起重臂(2-7)的中部;
B、去程运输:启动小微型施工船(1)的动力装置工作,带着初装后的无附着自升塔式起重机(2)一起顺利运输到施工地点;
C、定位支撑:到达施工地点后,小微型施工船(1)向下伸出由液压缸及液压系统构成的四条支腿(2-17),夯实海底的淤泥和碎石(4),再将橄榄型的压头压入硬实的海底来支撑固定船体,并通过液压缸的升降来调整船体的水平度达到要求;
D、塔机自顶升:利用无附着自升塔式起重机(2)的自顶升功能在塔身(2-2)部分依次加装标准节(2-19),逐渐提高塔机的高度,直到塔机的高度满足塔机的设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志康徐清胡婷马倩谢海建李太周胡水根赵小伟石小飞牛秀梅李伟郭爱霞朱君学池大光孙秋香韩哲靳广锋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郑州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郑州科润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