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现市政污泥减量及资源化再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75040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实现市政污泥减量及资源化再利用系统,包括污泥厌氧发酵减量系统、污泥脱水减容系统和污泥干燥碳化资源化利用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市政污水处理系统产生的部分剩余污泥进行厌氧发酵,将颗粒状有机物进行分解,从源头减少污泥产量;对产生的污泥添加高效调理药剂后通过叠螺脱水机挤压脱水,实现污泥高效减容;后端对脱水污泥进行碳化处理,进一步显著降低污泥含水率,同时得到附加价值高的生物炭。从而构建污水处理厂源头污泥减量及资源化综合利用体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现市政污泥减量及资源化再利用系统
本技术属于污泥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实现市政污泥减量及资源化再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是城镇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随着我国污水处理厂的快速发展,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沉淀物质——污泥的产量也在日益增加。污泥含水率高、数量庞大,填埋处置侵占土地严重;同时污泥成分复杂且含有部分病原微生物,若不能有效处理,将直接给地下水、土壤等带来二次污染,危害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减少污泥产量、使污泥资源化变废为宝,是我国污泥处理处置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市政污泥减量及资源化再利用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实现市政污泥减量及资源化再利用系统,其结构要点在于:包括污泥厌氧发酵减量系统,所述的污泥厌氧发酵减量系统包括污泥回流泵、厌氧发酵池、碱投加装置、发酵液转运泵、生化沉淀系统和污泥输出泵,所述的碱投加装置通过管路与厌氧发酵池相连通,所述的厌氧发酵池的进料口通过污泥回流泵与生化系统的回流出料口相通,所述的厌氧发酵池的出料口通过发酵液转运泵与生化沉淀系统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的生化沉淀系统的出料口设有污泥输出泵;污泥脱水减容系统,所述的污泥脱水减容系统包括浓缩药剂投加装置、浓缩调理池、浓缩机、浓缩机倒料泵、污泥调理池、复合高效药剂投加装置、污泥进料泵和叠螺脱水机,所述的浓缩药剂投加装置通过管路与浓缩调理池相连通,所述的浓缩调理池的进料口通过污泥输出泵与生化沉淀系统的出料口相连通,所述的浓缩调理池的出料口通过管路与浓缩机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的浓缩机的出料口通过浓缩机倒料泵与污泥调理池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的污泥调理池的出料口通过污泥进料泵与叠螺脱水机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的复合高效药剂投加装置通过管路与污泥调理池相连通;污泥干燥碳化资源化利用系统,所述的污泥干燥碳化资源化利用系统包括脱水污泥转运机、干燥系统、干燥污泥转运机、碳化机、碳化污泥转运机和生物炭储仓,所述的干燥系统的进料口通过脱水污泥转运机与叠螺脱水机的出料口相连通,所述的干燥系统的出料口通过干燥污泥转运机与碳化机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的碳化机的出料口通过碳化污泥转运机与生物炭储仓的进料口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利用厌氧发酵减少污泥中固体物质含量,实现源头污泥减量,有效降低后续污泥处置成本。2、系统最终形成富含固定碳高附加值的生物炭,可用于吸附除臭或改善土质,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污泥厌氧发酵减量系统,11-污泥回流泵,12-厌氧发酵池,13-碱投加装置,14-发酵液转运泵,15-生化沉淀系统,16-污泥输出泵,2-污泥脱水减容系统,21-浓缩药剂投加装置,22-浓缩调理池,23-浓缩机,24-浓缩机倒料泵,25-污泥调理池,26-复合高效药剂投加装置,27-污泥进料泵,28-叠螺脱水机,3-污泥干燥碳化资源化利用系统,31-脱水污泥转运机,32-干燥系统,33-干燥污泥转运机,34-碳化机,35-碳化污泥转运机,36-生物炭储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但不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实现市政污泥减量及资源化再利用系统,包括污泥厌氧发酵减量系统1,所述的污泥厌氧发酵减量系统1包括污泥回流泵11、厌氧发酵池12、碱投加装置13、发酵液转运泵14、生化沉淀系统15和污泥输出泵16,所述的碱投加装置13通过管路与厌氧发酵池12相连通,所述的厌氧发酵池12的进料口通过污泥回流泵11与生化系统15的回流出料口相通,所述的厌氧发酵池12的出料口通过发酵液转运泵14与生化沉淀系统15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的生化沉淀系统15的出料口设有污泥输出泵16;污泥脱水减容系统2,所述的污泥脱水减容系统2包括浓缩药剂投加装置21、浓缩调理池22、浓缩机23、浓缩机倒料泵24、污泥调理池25、复合高效药剂投加装置26、污泥进料泵27和叠螺脱水机28,所述的浓缩药剂投加装置21通过管路与浓缩调理池22相连通,所述的浓缩调理池22的进料口通过污泥输出泵16与生化沉淀系统15的出料口相连通,所述的浓缩调理池22的出料口通过管路与浓缩机23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的浓缩机23的出料口通过浓缩机倒料泵24与污泥调理池25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的污泥调理池25的出料口通过污泥进料泵27与叠螺脱水机28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的复合高效药剂投加装置26通过管路与污泥调理池25相连通;污泥干燥碳化资源化利用系统3,所述的污泥干燥碳化资源化利用系统3包括脱水污泥转运机31、干燥系统32、干燥污泥转运机33、碳化机34、碳化污泥转运机35和生物炭储仓36,所述的干燥系统32的进料口通过脱水污泥转运机31与叠螺脱水机28的出料口相连通,所述的干燥系统32的出料口通过干燥污泥转运机33与碳化机34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的碳化机34的出料口通过碳化污泥转运机35与生物炭储仓36的进料口相连通。工作原理:市政污水生化处理系统产生的剩余污泥,通过污泥回流泵11和管路输送到厌氧发酵池12,同时通过碱投加装置13向厌氧发酵池12中加入强碱调节至碱性,加快有机物的厌氧发酵,提高污泥中固体物质的减量率。厌氧发酵池12内的厌氧发酵上清液通过发酵液转运泵14及管路输送到生化沉淀系统15补充所需碳源,减少外部碳源的使用。沉淀后的污泥经污泥输出泵16送至浓缩调理池22,并视情况通过浓缩药剂投加装置21向浓缩调理池22添加辅助药剂强化浓缩效果。调理后污泥经浓缩机23浓缩后由浓缩机倒料泵24送入污泥调理池25,通过复合高效药剂投加装置26向污泥调理池25中添加复合高效药剂来破坏分子结构,释放更多的间隙水,调理后的污泥通过污泥进料泵27送入叠螺脱水机28进行挤压脱水,将污泥含水率降至80%,达到污泥减容的目的。脱水污泥通过脱水污泥转运机31送至干燥系统32,利用污泥碳化过程中产生的可燃性干馏气体燃烧产生的热能,将污泥含水率降至30%,干燥后污泥经干燥污泥转运机33送至碳化机34中进行“干馏”,进一步减少污泥水分,同时析出可燃挥发性气体,提供污泥碳化处理热源,污泥经碳化后含水率为0%,在碳化污泥通过碳化污泥转运机35向生物炭储仓36的转运过程中,通过对碳化污泥喷淋降温,最终形成含水率约10%且富含固定碳的高附加值的生物炭。通过对市政污水处理系统产生的部分剩余污泥进行厌氧发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实现市政污泥减量及资源化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污泥厌氧发酵减量系统,所述的污泥厌氧发酵减量系统包括污泥回流泵、厌氧发酵池、碱投加装置、发酵液转运泵、生化沉淀系统和污泥输出泵,所述的碱投加装置通过管路与厌氧发酵池相连通,所述的厌氧发酵池的进料口通过污泥回流泵与生化系统的回流出料口相通,所述的厌氧发酵池的出料口通过发酵液转运泵与生化沉淀系统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的生化沉淀系统的出料口设有污泥输出泵;/n污泥脱水减容系统,所述的污泥脱水减容系统包括浓缩药剂投加装置、浓缩调理池、浓缩机、浓缩机倒料泵、污泥调理池、复合高效药剂投加装置、污泥进料泵和叠螺脱水机,所述的浓缩药剂投加装置通过管路与浓缩调理池相连通,所述的浓缩调理池的进料口通过污泥输出泵与生化沉淀系统的出料口相连通,所述的浓缩调理池的出料口通过管路与浓缩机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的浓缩机的出料口通过浓缩机倒料泵与污泥调理池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的污泥调理池的出料口通过污泥进料泵与叠螺脱水机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的复合高效药剂投加装置通过管路与污泥调理池相连通;/n污泥干燥碳化资源化利用系统,所述的污泥干燥碳化资源化利用系统包括脱水污泥转运机、干燥系统、干燥污泥转运机、碳化机、碳化污泥转运机和生物炭储仓,所述的干燥系统的进料口通过脱水污泥转运机与叠螺脱水机的出料口相连通,所述的干燥系统的出料口通过干燥污泥转运机与碳化机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的碳化机的出料口通过碳化污泥转运机与生物炭储仓的进料口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现市政污泥减量及资源化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污泥厌氧发酵减量系统,所述的污泥厌氧发酵减量系统包括污泥回流泵、厌氧发酵池、碱投加装置、发酵液转运泵、生化沉淀系统和污泥输出泵,所述的碱投加装置通过管路与厌氧发酵池相连通,所述的厌氧发酵池的进料口通过污泥回流泵与生化系统的回流出料口相通,所述的厌氧发酵池的出料口通过发酵液转运泵与生化沉淀系统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的生化沉淀系统的出料口设有污泥输出泵;
污泥脱水减容系统,所述的污泥脱水减容系统包括浓缩药剂投加装置、浓缩调理池、浓缩机、浓缩机倒料泵、污泥调理池、复合高效药剂投加装置、污泥进料泵和叠螺脱水机,所述的浓缩药剂投加装置通过管路与浓缩调理池相连通,所述的浓缩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琼杨凡孙蕾张佳宝张小寒黄启华方洁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