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近自然滤床、水净化系统及水生态维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74996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0: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近自然滤床、水净化系统及水生态维系系统,属于水处理及生态修复领域,一种近自然滤床,包括:床体,设置在水体内或水体水岸顶部的边缘,床体的导水端高于水体的水面或低于水体的水面,滤床填料,装填在床体内,挺水植物,种植在滤床填料上,循环水提升组件,设置在水体深水区的底部,压力配水管,设置在床体内部的下方,且顶端延伸出滤床填料上表面,出水管,一端与循环水提升组件的出水口固定连通,另一端穿过床体与压力配水管的进水口固定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近自然滤床、水净化系统及水生态维系系统可在削污同时协调控藻,有效提升水体透明度,并维系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近自然滤床、水净化系统及水生态维系系统
本技术属于水处理及生态修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近自然滤床、水净化系统及水生态维系系统。
技术介绍
在国内,由于市政配套不完善及截污管道破损,导致污水入流河道,所谓源不净流不清,最终受纳水体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人工湖、池塘及断头河道等小微水体常为该汇水片区的受纳水体,其污染物富集及水体相对封闭,水体往往呈现富营养化或黑臭现象。如何有效地使小微水体的水质得到净化、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维系是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针对小湖塘库等微水体治理的方法主要有:投加生物制剂、混凝气浮、快速过滤、杀菌消毒及沉水植物等方法,以上方法不是存在能耗药耗高难以持续运行,要么效果不佳。如:混凝气浮控藻不但电耗高,而且药剂使用量大;生物制剂虽然见效快,但持续时间短,有可能对生态带来进一步破坏;杀菌消毒虽然能控藻,但电耗高,对其他污染物净化效果较差;沉水植物可以澄清水质,但是受水深和鱼类影响使种植受限,且去污效果较不理想。为此,寻求长期、有效、生态的自然水体净化技术,构建稳定的水生态系统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近自然滤床、水净化系统及水生态维系系统,可在削污同时协调控藻,有效提升水体透明度,并维系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近自然滤床,包括:床体,设置在水体内或水体水岸顶部的边缘,床体的导水端高于水体的水面或低于水体的水面,滤床填料,装填在床体内,挺水植物,种植在滤床填料上,循环水提升组件,设置在水体深水区的底部,压力配水管,设置在床体内部的下方,且顶端延伸出滤床填料上表面,出水管,一端与循环水提升组件的出水口固定连通,另一端穿过床体与压力配水管的进水口固定连通。优选地,床体为截水沟、由砌筑隔墙、水体浅水区底部和水体岸边围成的空间或由防渗膜、水体浅水区底部和水体岸边围成的空间。优选地,当床体的导水端高于水体的水面时,床体的导水端与水体的水面之间的高度差为H,0<H≤1000mm。优选地,当床体的导水端低于水体的水面时,床体的导水端与水体的水面之间的高度差为h,0<h≤500mm。优选地,滤床填料为多孔填料。优选地,多孔材料为陶粒、沸石、火山岩、钢渣、海绵铁、碳质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滤床填料的装填厚度≤500mm。优选地,挺水植物为茨菇、小香蒲、西伯利亚眼尾花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压力配水管为穿孔管或隔缝管,压力配水管的顶端设有清扫口。优选地,循环水提升组件包括循环水泵、泵井、以及格栅,循环水泵设置在泵井内,泵井上设置有格栅,格栅的间隙小于出水管的外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水净化系统,在污染的水体内或污染的水体水岸顶部的边缘构建至少一个上述的近自然滤床。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水生态维系系统,在水体内或水体水岸顶部的边缘构建至少一个上述的近自然滤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可在削污同时协调控藻,有效提升水体透明度,并维系稳定的水生态系统。2、滤床填料内附着的微生物摄食水体中游离藻类及吸附分解污染物。3、挺水植物具有庞大的根系,可对水体悬浮物进行截留;为微生物提供更大的载体,且以“根系泌氧”形式对填料床体内部进行供氧,促进硝化菌发挥分解作用;通过“化感作用”释放多酚化合物控藻。4、当滤床设于水面上,滤床溢流跌水可对水体复氧。5、过循环水泵将深水区内的水经由出水管输送至压力配水管,并由压力配水管布水,对于跌水式和边缘式,使得床体内始终保持有水状态,并且促使床体内的水位提升,以形成溢流跌水;对于隔离式,可避免因为水体水位下降至床体的导水端以下而导致的自然滤床失效。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自然滤床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自然滤床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三的自然滤床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水净化系统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水生态维系系统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三的水净化系统和水生态维系系统示意图。图7是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图8是图2中B的放大示意图。图9是图3中C的放大示意图。附图中的标记为:1-床体,2-滤床填料,3-挺水植物,4-循环水提升组件,41-循环水泵,42-泵井,43-格栅,5-压力配水管,6-出水管,7-清扫口,100-水体。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近自然滤床,建造方式为跌水式,包括:床体1、滤床填料2、挺水植物3、循环水提升组件4、压力配水管5、出水管6,床体1设置在水体100内,具体为设置在水体100浅水区,床体1的导水端高于水体100的水面,床体1的导水端与水体100的水面之间的高度差为H,0<H≤1000mm,本实施例H=250mm,本实施例的导水端为床体1的左侧壁顶端,床体1由砌筑隔墙、水体100浅水区底部和水体100岸边围成的空间构成,滤床填料2装填在床体1内,挺水植物3种植在滤床填料2上,循环水提升组件4设置在水体100深水区的底部,压力配水管5设置在床体1内部的下方,且顶端延伸出滤床填料2上表面,出水管6的一端与循环水提升组件4的出水口固定连通,另一端穿过床体1与压力配水管5的进水口固定连通。进一步的,滤床填料2为多孔填料,多孔材料为陶粒,多孔材料有利于微生物附着,滤床填料2的装填厚度≤500mm,本实施例的装填厚度为500mm。进一步的,挺水植物3为不易泛滥的植物,具体为茨菇、小香蒲、西伯利亚眼尾花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的,压力配水管5为穿孔管或隔缝管,压力配水管5的顶端设有清扫口7,清扫口7高于滤床填料2面,便于清理。进一步的,循环水提升组件4包括循环水泵41、泵井42、以及格栅43,循环水泵41设置在泵井42内,泵井42上设置有格栅43,格栅43的间隙小于出水管6的外径,格栅43防止杂物进入泵井42内,避免堵塞。循环水泵通过导线与市电连接。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水净化系统,在污染的水体100内构建四个上述的近自然滤床,有利于水体100的净化。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近自然滤床,其特征在于,包括:/n床体,设置在水体内或水体水岸顶部的边缘,所述床体的导水端高于所述水体的水面或低于所述水体的水面;/n滤床填料,装填在所述床体内;/n挺水植物,种植在所述滤床填料上;/n循环水提升组件,设置在所述水体深水区的底部;/n压力配水管,设置在所述床体内部的下方,且顶端延伸出所述滤床填料上表面;/n出水管,一端与所述循环水提升组件的出水口固定连通,另一端穿过所述床体与所述压力配水管的进水口固定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近自然滤床,其特征在于,包括:
床体,设置在水体内或水体水岸顶部的边缘,所述床体的导水端高于所述水体的水面或低于所述水体的水面;
滤床填料,装填在所述床体内;
挺水植物,种植在所述滤床填料上;
循环水提升组件,设置在所述水体深水区的底部;
压力配水管,设置在所述床体内部的下方,且顶端延伸出所述滤床填料上表面;
出水管,一端与所述循环水提升组件的出水口固定连通,另一端穿过所述床体与所述压力配水管的进水口固定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自然滤床,其特征在于,
所述床体为截水沟、由砌筑隔墙、水体浅水区底部和水体岸边围成的空间或由防渗膜、水体浅水区底部和水体岸边围成的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自然滤床,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床体的导水端高于所述水体的水面时,所述床体的导水端与所述水体的水面之间的高度差为H,0<H≤10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自然滤床,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床体的导水端低于所述水体的水面时,所述床体的导水端与所述水体的水面之间的高度差为h,0<h≤5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自然滤床,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邝贱兰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霈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