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近自然滤床、水净化系统及水生态维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74996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0: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近自然滤床、水净化系统及水生态维系系统,属于水处理及生态修复领域,一种近自然滤床,包括:床体,设置在水体内或水体水岸顶部的边缘,床体的导水端高于水体的水面或低于水体的水面,滤床填料,装填在床体内,挺水植物,种植在滤床填料上,循环水提升组件,设置在水体深水区的底部,压力配水管,设置在床体内部的下方,且顶端延伸出滤床填料上表面,出水管,一端与循环水提升组件的出水口固定连通,另一端穿过床体与压力配水管的进水口固定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近自然滤床、水净化系统及水生态维系系统可在削污同时协调控藻,有效提升水体透明度,并维系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近自然滤床、水净化系统及水生态维系系统
本技术属于水处理及生态修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近自然滤床、水净化系统及水生态维系系统。
技术介绍
在国内,由于市政配套不完善及截污管道破损,导致污水入流河道,所谓源不净流不清,最终受纳水体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人工湖、池塘及断头河道等小微水体常为该汇水片区的受纳水体,其污染物富集及水体相对封闭,水体往往呈现富营养化或黑臭现象。如何有效地使小微水体的水质得到净化、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维系是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针对小湖塘库等微水体治理的方法主要有:投加生物制剂、混凝气浮、快速过滤、杀菌消毒及沉水植物等方法,以上方法不是存在能耗药耗高难以持续运行,要么效果不佳。如:混凝气浮控藻不但电耗高,而且药剂使用量大;生物制剂虽然见效快,但持续时间短,有可能对生态带来进一步破坏;杀菌消毒虽然能控藻,但电耗高,对其他污染物净化效果较差;沉水植物可以澄清水质,但是受水深和鱼类影响使种植受限,且去污效果较不理想。为此,寻求长期、有效、生态的自然水体净化技术,构建稳定的水生态系统迫在眉睫。...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近自然滤床,其特征在于,包括:/n床体,设置在水体内或水体水岸顶部的边缘,所述床体的导水端高于所述水体的水面或低于所述水体的水面;/n滤床填料,装填在所述床体内;/n挺水植物,种植在所述滤床填料上;/n循环水提升组件,设置在所述水体深水区的底部;/n压力配水管,设置在所述床体内部的下方,且顶端延伸出所述滤床填料上表面;/n出水管,一端与所述循环水提升组件的出水口固定连通,另一端穿过所述床体与所述压力配水管的进水口固定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近自然滤床,其特征在于,包括:
床体,设置在水体内或水体水岸顶部的边缘,所述床体的导水端高于所述水体的水面或低于所述水体的水面;
滤床填料,装填在所述床体内;
挺水植物,种植在所述滤床填料上;
循环水提升组件,设置在所述水体深水区的底部;
压力配水管,设置在所述床体内部的下方,且顶端延伸出所述滤床填料上表面;
出水管,一端与所述循环水提升组件的出水口固定连通,另一端穿过所述床体与所述压力配水管的进水口固定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自然滤床,其特征在于,
所述床体为截水沟、由砌筑隔墙、水体浅水区底部和水体岸边围成的空间或由防渗膜、水体浅水区底部和水体岸边围成的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自然滤床,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床体的导水端高于所述水体的水面时,所述床体的导水端与所述水体的水面之间的高度差为H,0<H≤10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自然滤床,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床体的导水端低于所述水体的水面时,所述床体的导水端与所述水体的水面之间的高度差为h,0<h≤5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自然滤床,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邝贱兰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霈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