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药同源植物培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73516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16: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食药同源植物培养系统,包括顶棚、灯管、支杆、外壳、隔板、底板、底支杆、盛水盘、插板、进水口、浇灌管、水箱、隔水板、进水管、电源线、水泵和输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顶棚为透明材料,且通过螺丝与灯管呈可拆卸式连接,便于太阳光照不足时进行补光,底板上开设有若干通孔,位置与隔板所分割出的小格一一对应,便于植物根系通气,盛水盘通过卡放在底支杆外表面的凸起部分,与其呈可拆卸式连接,便于对漏出的水进行收集,插板通过插放在水箱顶端开设的插槽内,与其呈可拆卸式连接,便于在水箱中加入营养物质,浇灌管的管身开有数个小孔,且与输水管呈可拆卸式连接,便于以滴灌的方式浇灌。

A culture system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homologous pla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食药同源植物培养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植物培养装置,具体为一种食药同源植物培养系统,属于植物培养

技术介绍
“食药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要获取食药同源的植物,需要对其进行培养,这就需要专门的植物培养装置,这种装置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光、水和其他营养物质,为其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其茁壮生长。现有的食药同源植物培养系统结构简单,其一、采用漫灌的方式对植物进行浇灌,效率低下,并且十分浪费水资源,其二、没有独立的照明系统,无法在光照不足时,对植物进行补光,其三、没有专门的水料混合装置,水和营养液需要单独投放,影响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食药同源植物培养系统。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食药同源植物培养系统,包括顶棚、灯管、支杆、外壳、隔板、底板、底支杆、盛水盘、插板、进水口、浇灌管、水箱、隔水板、进水管、电源线、水泵和输水管;所述灯管安装在顶棚的下表面,所述支杆的顶端和顶棚的下表面连接,底端安装在外壳的顶端,所述隔板安装在外壳的内部,且其外边缘紧贴外壳的内边缘,所述隔板的底端与底板的上表面连接,所述外壳的底端通过螺丝安装在底板的上表面,所述底支杆安装在底板下表面的四角,所述底支杆的顶端通过焊接与底板的下表面呈固定式连接,所述底支杆的底端与地面连接,所述盛水盘位于底板的下方,且其外边缘与底支杆连接,所述插板安装在水箱的顶端,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水箱的外表面,所述水箱安装在外壳的外表面,且通过螺丝与其呈可拆卸式连接,所述隔水板位于水箱的内部,水泵的上方,与水箱内表面呈可拆卸式连接,所述水泵的型号为IS100-65-315,所述进水管和输水管位于水箱内部,且二者一端都与水泵连接,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穿过隔水板上的通孔,与隔水板上方的水箱空间连通,所述输水管的另一端穿过隔水板、水箱和外壳上开设的通孔,与浇灌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浇灌管位于外壳的内部,且放置在隔板的上表面,其另一端与水箱连通,所述水泵位于水箱的内部,且通过螺丝与水箱内表面的底部呈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灯管和水泵分别通过电源线与外接电源呈电性连接。优选的,为了使植物能获得充分光照,并在太阳光照不足时进行补光,所述顶棚为透明材料,且通过螺丝与灯管呈可拆卸式连接。优选的,为了使植物根系能够通气,并排出多余的水分,所述底板上开设有若干通孔,位置与隔板分隔出的小格一一对应。优选的,为了能将漏出的水进行收集,并方便清理,所述盛水盘通过卡放在底支杆外表面的凸起部分,与其呈可拆卸式连接。优选的,为了能轻易的在水箱中加入营养物质,与水源稀释,所述插板通过插放在水箱顶端开设的插槽内,与其呈可拆卸式连接。优选的,为了能以滴灌的方式浇灌,节省水源,所述浇灌管的管身开有数个小孔,且与输水管呈可拆卸式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食药同源植物培养系统设计合理,顶棚为透明材料,且通过螺丝与灯管呈可拆卸式连接,便于使植物能获得充分光照,并在太阳光照不足时进行补光,加快植物生长,底板上开设有若干通孔,位置与隔板所分隔出的小格一一对应,便于植物根系通气,并排出多余的水分,保证根系的呼吸,盛水盘通过卡放在底支杆外表面的凸起部分,与其呈可拆卸式连接,便于将漏出的水进行收集,并方便清理,防止污染地面,插板通过插放在水箱顶端开设的插槽内,与其呈可拆卸式连接,便于在水箱中加入营养物质,与水源稀释,保证植物的养分供应,浇灌管的管身开有数个小孔,且与输水管呈可拆卸式连接,便于以滴灌的方式浇灌,节省水源,同时降低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剖切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拆分结构示意图。图中:1、顶棚,2、灯管,3、支杆,4、外壳,5、隔板,6、底板,7、底支杆,8、盛水盘,9、插板,10、进水口,11、浇灌管,12、水箱,13、隔水板,14、进水管,15、电源线,16、水泵和17、输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一种食药同源植物培养系统,包括顶棚1、灯管2、支杆3、外壳4、隔板5、底板6、底支杆7、盛水盘8、插板9、进水口10、浇灌管11、水箱12、隔水板13、进水管14、电源线15、水泵16和输水管17;所述灯管2安装在顶棚1的下表面,所述支杆3的顶端和顶棚1的下表面连接,底端安装在外壳4的顶端,所述隔板5安装在外壳4的内部,且其外边缘紧贴外壳4的内边缘,所述隔板5的底端与底板6的上表面连接,所述外壳4的底端通过螺丝安装在底板6的上表面,所述底支杆7安装在底板6下表面的四角,所述底支杆7的顶端通过焊接与底板6的下表面呈固定式连接,所述底支杆7的底端与地面连接,所述盛水盘8位于底板6的下方,且其外边缘与底支杆7连接,所述插板9安装在水箱12的顶端,所述进水口10设置在水箱12的外表面,所述水箱12安装在外壳4的外表面,且通过螺丝与其呈可拆卸式连接,所述隔水板13位于水箱12的内部,水泵16的上方,与水箱12内表面呈可拆卸式连接,所述进水管14和输水管17位于水箱12内部,且二者一端都与水泵16连接,所述进水管14的另一端穿过隔水板13上的通孔,与隔水板13上方的水箱12空间连通,所述输水管17的另一端穿过隔水板13、水箱12和外壳4上开设的通孔,与浇灌管11的一端连接,所述浇灌管11位于外壳4的内部,且放置在隔板5的上表面,其另一端与水箱12连通,所述水泵16位于水箱12的内部,且通过螺丝与水箱12内表面的底部呈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灯管2和水泵16分别通过电源线15与外接电源呈电性连接。所述顶棚1为透明材料,且通过螺丝与灯管2呈可拆卸式连接,便于使植物能获得充分光照,并在太阳光照不足时进行补光,加快植物生长,所述底板6上开设有若干通孔,位置与隔板5所分隔出的小格一一对应,便于植物根系通气,并排出多余的水分,保证根系的呼吸,所述盛水盘8通过卡放在底支杆7外表面的凸起部分,与其呈可拆卸式连接,便于将漏出的水进行收集,并方便清理,防止污染地面,所述插板9通过插放在水箱12顶端开设的插槽内,与其呈可拆卸式连接,便于在水箱12中加入营养物质,与水源稀释,保证植物的养分供应,所述浇灌管11的管身开有数个小孔,且与输水管17呈可拆卸式连接,便于以滴灌的方式浇灌,节省水源,同时降低成本。工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食药同源植物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棚(1)、灯管(2)、支杆(3)、外壳(4)、隔板(5)、底板(6)、底支杆(7)、盛水盘(8)、插板(9)、进水口(10)、浇灌管(11)、水箱(12)、隔水板(13)、进水管(14)、电源线(15)、水泵(16)和输水管(17);所述灯管(2)安装在顶棚(1)的下表面,所述支杆(3)的顶端和顶棚(1)的下表面连接,底端安装在外壳(4)的顶端,所述隔板(5)安装在外壳(4)的内部,且其外边缘紧贴外壳(4)的内边缘,所述隔板(5)的底端与底板(6)的上表面连接,所述外壳(4)的底端通过螺丝安装在底板(6)的上表面,所述底支杆(7)安装在底板(6)下表面的四角,所述底支杆(7)的顶端通过焊接与底板(6)的下表面呈固定式连接,所述底支杆(7)的底端与地面连接,所述盛水盘(8)位于底板(6)的下方,且其外边缘与底支杆(7)连接,所述插板(9)安装在水箱(12)的顶端,所述进水口(10)设置在水箱(12)的外表面,所述水箱(12)安装在外壳(4)的外表面,且通过螺丝与其呈可拆卸式连接,所述隔水板(13)位于水箱(12)的内部,水泵(16)的上方,与水箱(12)内表面呈可拆卸式连接,所述进水管(14)和输水管(17)位于水箱(12)内部,且二者一端都与水泵(16)连接,所述进水管(14)的另一端穿过隔水板(13)上的通孔,与隔水板(13)上方的水箱(12)空间连通,所述输水管(17)的另一端穿过隔水板(13)、水箱(12)和外壳(4)上开设的通孔,与浇灌管(11)的一端连接,所述浇灌管(11)位于外壳(4)的内部,且放置在隔板(5)的上表面,其另一端与水箱(12)连通,所述水泵(16)位于水箱(12)的内部,且通过螺丝与水箱(12)内表面的底部呈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灯管(2)和水泵(16)分别通过电源线(15)与外接电源呈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食药同源植物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棚(1)、灯管(2)、支杆(3)、外壳(4)、隔板(5)、底板(6)、底支杆(7)、盛水盘(8)、插板(9)、进水口(10)、浇灌管(11)、水箱(12)、隔水板(13)、进水管(14)、电源线(15)、水泵(16)和输水管(17);所述灯管(2)安装在顶棚(1)的下表面,所述支杆(3)的顶端和顶棚(1)的下表面连接,底端安装在外壳(4)的顶端,所述隔板(5)安装在外壳(4)的内部,且其外边缘紧贴外壳(4)的内边缘,所述隔板(5)的底端与底板(6)的上表面连接,所述外壳(4)的底端通过螺丝安装在底板(6)的上表面,所述底支杆(7)安装在底板(6)下表面的四角,所述底支杆(7)的顶端通过焊接与底板(6)的下表面呈固定式连接,所述底支杆(7)的底端与地面连接,所述盛水盘(8)位于底板(6)的下方,且其外边缘与底支杆(7)连接,所述插板(9)安装在水箱(12)的顶端,所述进水口(10)设置在水箱(12)的外表面,所述水箱(12)安装在外壳(4)的外表面,且通过螺丝与其呈可拆卸式连接,所述隔水板(13)位于水箱(12)的内部,水泵(16)的上方,与水箱(12)内表面呈可拆卸式连接,所述进水管(14)和输水管(17)位于水箱(12)内部,且二者一端都与水泵(16)连接,所述进水管(14)的另一端穿过隔水板(13)上的通孔,与隔水板(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人燕彭怀晴樊正康
申请(专利权)人: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