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拾音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2911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一种复合型拾音头,包括第一铜极板、第二铜极板、第一音头膜片、第二音头膜片、第一压圈和第二压圈,第一铜极板位于第二铜极板的上方;第一音头膜片和第一压圈由下至上依次安装在第一铜极板上,第一音头膜片与第一铜极板之间嵌装有至少一个第一垫圈;第二音头膜片和第二压圈由上至下依次安装在第二铜极板上,第二音头膜片与第二铜极板之间嵌装有至少一个第二垫圈;第一铜极板与第二铜极板之间嵌装有至少一个第三垫圈,第一压圈和第二压圈上分别引出有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两个拾音结构后,两个拾音结构产生的干扰信号能够相互抵消,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减少输出信号中的杂波,从而能够提高声学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型拾音头
本技术涉及拾音头
,具体涉及一种复合型拾音头。
技术介绍
拾音头是用于拾取声音信号,并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目前的拾音头由于只具备单个拾音结构,这样一来,存在信号干扰严重和声学效果差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复合型拾音头,其通过采用两个拾音结构后,两个拾音结构产生的干扰信号能够相互抵消,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减少输出信号中的杂波,从而能够提高声学效果。本技术的复合型拾音头,包括第一铜极板、第二铜极板、第一音头膜片、第二音头膜片、第一压圈和第二压圈,第一铜极板位于第二铜极板的上方;第一音头膜片和第一压圈由下至上依次安装在第一铜极板上,第一音头膜片与第一铜极板之间嵌装有至少一个第一垫圈,第一压圈、第一音头膜片、第一垫圈和第一铜极板通过若干个呈周向分布的第一螺栓紧固;第二音头膜片和第二压圈由上至下依次安装在第二铜极板上,第二音头膜片与第二铜极板之间嵌装有至少一个第二垫圈,第二压圈、第二音头膜片、第二垫圈和第二铜极板通过若干个呈周向分布的第二螺栓紧固;第一铜极板与第二铜极板之间嵌装有至少一个第三垫圈,第一压圈中活动穿设有一对第三螺栓,第三螺栓活动贯穿第一音头膜片、第一垫圈、第一铜极板和第三垫圈后与第二铜极板紧固,第二压圈中活动穿设有一对第四螺栓,第四螺栓活动贯穿第二音头膜片、第二垫圈、第二铜极板和第三垫圈后与第一铜极板紧固,第一压圈和第二压圈上分别引出有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本技术的复合型拾音头,其中,第一螺栓的数量为16个;通过若干个第一螺栓的设置,当任意调节其中一个第一螺栓的松紧度时,即可调整拾音头输出的音质,且由于将第一螺栓设置成16个,这样一来,能够提高对音质调整的精度。本技术的复合型拾音头,其中,第二螺栓的数量为16个;通过若干个第二螺栓的设置,当任意调节其中一个第二螺栓的松紧度时,即可调整拾音头输出的音质,且由于将第二螺栓设置成16个,这样一来,能够提高对音质调整的精度。本技术的复合型拾音头,其中,第一垫圈、第二垫圈和第三垫圈均设置有两个。本技术通过采用两个拾音结构后,两个拾音结构产生的干扰信号能够相互抵消,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减少输出信号中的杂波,从而能够提高声学效果。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的复合型拾音头,包括第一铜极板1、第二铜极板2、第一音头膜片3、第二音头膜片4、第一压圈5和第二压圈6,第一铜极板1位于第二铜极板2的上方;第一音头膜片3和第一压圈5由下至上依次安装在第一铜极板1上,第一音头膜片3与第一铜极板1之间嵌装有至少一个第一垫圈7,第一压圈5、第一音头膜片3、第一垫圈7和第一铜极板1通过若干个呈周向分布的第一螺栓8紧固;第二音头膜片4和第二压圈6由上至下依次安装在第二铜极板2上,第二音头膜片4与第二铜极板2之间嵌装有至少一个第二垫圈9,第二压圈6、第二音头膜片4、第二垫圈9和第二铜极板2通过若干个呈周向分布的第二螺栓10紧固;第一铜极板1与第二铜极板2之间嵌装有至少一个第三垫圈11,第一压圈5中活动穿设有一对第三螺栓12,第三螺栓12活动贯穿第一音头膜片3、第一垫圈7、第一铜极板1和第三垫圈11后与第二铜极板2紧固,第二压圈6中活动穿设有一对第四螺栓13,第四螺栓13活动贯穿第二音头膜片4、第二垫圈9、第二铜极板2和第三垫圈11后与第一铜极板1紧固,第一压圈5和第二压圈6上分别引出有第一引线14和第二引线15;本技术通过采用两个拾音结构后,两个拾音结构产生的干扰信号能够相互抵消,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减少输出信号中的杂波,从而能够提高声学效果。第一螺栓8的数量为16个;通过若干个第一螺栓的设置,当任意调节其中一个第一螺栓的松紧度时,即可调整拾音头输出的音质,且由于将第一螺栓设置成16个,这样一来,能够提高对音质调整的精度。第二螺栓10的数量为16个;通过若干个第二螺栓的设置,当任意调节其中一个第二螺栓的松紧度时,即可调整拾音头输出的音质,且由于将第二螺栓设置成16个,这样一来,能够提高对音质调整的精度。第一垫圈7、第二垫圈9和第三垫圈11均设置有两个。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型拾音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铜极板(1)、第二铜极板(2)、第一音头膜片(3)、第二音头膜片(4)、第一压圈(5)和第二压圈(6),所述第一铜极板(1)位于第二铜极板(2)的上方;所述第一音头膜片(3)和第一压圈(5)由下至上依次安装在第一铜极板(1)上,所述第一音头膜片(3)与第一铜极板(1)之间嵌装有至少一个第一垫圈(7),所述第一压圈(5)、第一音头膜片(3)、第一垫圈(7)和第一铜极板(1)通过若干个呈周向分布的第一螺栓(8)紧固;所述第二音头膜片(4)和第二压圈(6)由上至下依次安装在第二铜极板(2)上,所述第二音头膜片(4)与第二铜极板(2)之间嵌装有至少一个第二垫圈(9),所述第二压圈(6)、第二音头膜片(4)、第二垫圈(9)和第二铜极板(2)通过若干个呈周向分布的第二螺栓(10)紧固;所述第一铜极板(1)与第二铜极板(2)之间嵌装有至少一个第三垫圈(11),所述第一压圈(5)中活动穿设有一对第三螺栓(12),所述第三螺栓(12)活动贯穿第一音头膜片(3)、第一垫圈(7)、第一铜极板(1)和第三垫圈(11)后与第二铜极板(2)紧固,所述第二压圈(6)中活动穿设有一对第四螺栓(13),所述第四螺栓(13)活动贯穿第二音头膜片(4)、第二垫圈(9)、第二铜极板(2)和第三垫圈(11)后与第一铜极板(1)紧固,所述第一压圈(5)和第二压圈(6)上分别引出有第一引线(14)和第二引线(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型拾音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铜极板(1)、第二铜极板(2)、第一音头膜片(3)、第二音头膜片(4)、第一压圈(5)和第二压圈(6),所述第一铜极板(1)位于第二铜极板(2)的上方;所述第一音头膜片(3)和第一压圈(5)由下至上依次安装在第一铜极板(1)上,所述第一音头膜片(3)与第一铜极板(1)之间嵌装有至少一个第一垫圈(7),所述第一压圈(5)、第一音头膜片(3)、第一垫圈(7)和第一铜极板(1)通过若干个呈周向分布的第一螺栓(8)紧固;所述第二音头膜片(4)和第二压圈(6)由上至下依次安装在第二铜极板(2)上,所述第二音头膜片(4)与第二铜极板(2)之间嵌装有至少一个第二垫圈(9),所述第二压圈(6)、第二音头膜片(4)、第二垫圈(9)和第二铜极板(2)通过若干个呈周向分布的第二螺栓(10)紧固;所述第一铜极板(1)与第二铜极板(2)之间嵌装有至少一个第三垫圈(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粟新远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爱音美电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