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冷板流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2589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冷板流道,包括水冷板主体,所述水冷板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水冷流道、第二水冷流道和第三水冷流道,第一水冷流道、第二水冷流道和第三水冷流道之间水冷板主体上开设有第一模组安装避让空间和第二模组安装避让空间,水冷板主体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水冷流道和第五水冷流道。本水冷板流道,第一水冷流道、第二水冷流道、第三水冷流道与第四水冷流道和第五水冷流道采用并联设计,第四水冷流道和第五水冷流道的入口处设置有流量控制通道,起到控制流量分配的作用,第一水冷流道、第二水冷流道、第三水冷流道整体采用串联并联相结合的方式连接,能很好的保障模组间温度的均匀性,提高动力电池系统的性能、使用寿命以及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冷板流道
本技术涉及水冷板
,具体为一种水冷板流道。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用户对电动汽车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主机厂对动力电池系统的功率性能和快充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就是对电池系统冷却设计要求的提高。在大倍率充放电工况下,传统的自然冷却和强制风冷往往不能满足散热要求,而散热效率更高的液冷方式越来越成为工程师关注的焦点,相应的对于水冷系统的设计,材料,加工工艺都会是提高冷却效率的关键因素。中国专利CN208336445U公开了一种电池包水冷板,包括水冷板以及设置在水冷板两端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水冷板内设有水冷板流道,进水口通过进水口堵头与水冷板连通,出水口通过出水口堵头与水冷板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密封性能良好,通过水冷板流道和分流装置,可以很好的实现流量控制,满足流量的均匀性,同时水流压降小,具有良好的降温或加热效果,能够为热管理系统提供良好的性能支持。该申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但是该申请中,水冷板流道采用S型流道,一条流道通到底,各模组之间没有区分,散热小效果一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冷板流道,具有能够控制流量分配,使得水冷板各位置的流量与所冷却模组相匹配,能很好的保障模组间温度的均匀性,提高动力电池系统的性能、使用寿命以及安全性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冷板流道,包括水冷板主体,所述水冷板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水冷流道、第二水冷流道和第三水冷流道,第一水冷流道、第二水冷流道和第三水冷流道之间水冷板主体上开设有第一模组安装避让空间和第二模组安装避让空间,水冷板主体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水冷流道和第五水冷流道,第四水冷流道与第二水冷流道之间的水冷板主体上开设有第三模组安装避让空间,第四水冷流道和第五水冷流道之间开设有第四模组安装避让空间,第四水冷流道和第五水冷流道的入口处设置有进口通道,进口通道内设置有导流结构,进口通道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流量控制通道,第四水冷流道和第五水冷流道的另一端连接有出水流道,出水流道分别与第二水冷流道和第三水冷流道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水冷流道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一端部流道,第一流道的一端连接有第一端部流道,第一流道内设置有第一扰流结构,第一流道并联设置,第一流道之间设置有模组安装避让空间。优选的,所述第二水冷流道包括第二流道和第二端部流道,第二流道的一端与第二端部流道连接,第二流道内设置有第二扰流结构,第二流道设计为串并联流道。优选的,所述第三水冷流道包括第三流道、第四流道和第三端部流道,第四流道的一端与第三端部流道连接,第四流道另一端的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三流道,第四流道内设置有第三扰流结构。优选的,所述所述水冷板主体靠近第一模组安装避让空间和第二模组安装避让空间和第四模组安装避让空间的位置上均开设有工艺孔。优选的,所述第一水冷流道、第四水冷流道和第五水冷流道分别与流量进口通道连接,且第四水冷流道和第五水冷流道内均设置有并联和串联相结合的流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水冷板流道,第一水冷流道、第二水冷流道、第三水冷流道与第四水冷流道和第五水冷流道采用并联设计,第四水冷流道和第五水冷流道的入口处设置有流量控制通道,起到控制流量分配的作用,使得水冷板各位置的流量与所冷却模组相匹配,第一水冷流道、第二水冷流道、第三水冷流道整体采用串联并联相结合的方式连接,第一水冷流道的流量是第二水冷流道和第三水冷流道流量的总和,为保障第一水冷流道位置处的模组与第二水冷流道和第三水冷流道位置处的模组间的温差,分别利用串联和串并联结合方式以实现最大可能的温度均衡,模组整体温差小于5℃,能很好的保障模组间温度的均匀性,提高动力电池系统的性能、使用寿命以及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流量进口通道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四水冷流道和第五水冷流道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水冷流道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水冷流道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三水冷流道结构图。图中:1、水冷板主体;11、第一模组安装避让空间;12、第二模组安装避让空间;13、第三模组安装避让空间;14、第四模组安装避让空间;15、流量控制通道;16、出水流道;17、工艺孔;18、进口通道;181、导流结构;2、第一水冷流道;21、第一流道;211、第一扰流结构;22、第一端部流道;3、第二水冷流道;31、第二流道;311、第二扰流结构;32、第二端部流道;4、第三水冷流道;41、第三流道;42、第四流道;421、第三扰流结构;43、第三端部流道;5、第四水冷流道;6、第五水冷流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一种水冷板流道,包括水冷板主体1,水冷板主体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水冷流道2、第二水冷流道3和第三水冷流道4,第一水冷流道2、第二水冷流道3和第三水冷流道4之间水冷板主体1上开设有第一模组安装避让空间11和第二模组安装避让空间12,水冷板主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水冷流道5和第五水冷流道6,第四水冷流道5与第二水冷流道3之间的水冷板主体1上开设有第三模组安装避让空间13,第四水冷流道5和第五水冷流道6之间开设有第四模组安装避让空间14,第四水冷流道5和第五水冷流道6的入口处设置有进口通道18,进口通道18内设置有导流结构181,进口通道18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流量控制通道15,第四水冷流道5和第五水冷流道6的另一端连接有出水流道16,出水流道16分别与第二水冷流道3和第三水冷流道4连接,水冷板主体1靠近第一模组安装避让空间11和第二模组安装避让空间12和第四模组安装避让空间14的位置上均开设有工艺孔17,第一水冷流道2、第四水冷流道5和第五水冷流道6分别与流量控制通道15连接,且第四水冷流道5和第五水冷流道6内均设置有并联和串联相结合的流道。请参阅图4,第一水冷流道2包括第一流道21和第一端部流道22,第一流道21的一端连接有第一端部流道22,第一流道21内设置有第一扰流结构211,第一扰流结构211与第一流道21的长度相匹配,第一扰流结构211将第一流道21分隔开,起到结构加强和流量控制作用,第一流道21并联设置,第一流道21之间设置有模组安装避让空间,第一流道21内的冷却水能够同时进入或者换新,第一流道21内的冷却液流量大,降温速度快。请参阅图5,第二水冷流道3包括第二流道31和第二端部流道32,第二流道31的一端与第二端部流道32连接,第二端部流道32的一端与第一端部流道22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冷板流道,包括水冷板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板主体(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水冷流道(2)、第二水冷流道(3)和第三水冷流道(4),第一水冷流道(2)、第二水冷流道(3)和第三水冷流道(4)之间水冷板主体(1)上开设有第一模组安装避让空间(11)和第二模组安装避让空间(12),水冷板主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水冷流道(5)和第五水冷流道(6),第四水冷流道(5)与第二水冷流道(3)之间的水冷板主体(1)上开设有第三模组安装避让空间(13),第四水冷流道(5)和第五水冷流道(6)之间开设有第四模组安装避让空间(14),第四水冷流道(5)和第五水冷流道(6)的入口处设置有进口通道(18),进口通道(18)内设置有导流结构(181),进口通道(18)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流量控制通道(15),第四水冷流道(5)和第五水冷流道(6)的另一端连接有出水流道(16),出水流道(16)分别与第二水冷流道(3)和第三水冷流道(4)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冷板流道,包括水冷板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板主体(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水冷流道(2)、第二水冷流道(3)和第三水冷流道(4),第一水冷流道(2)、第二水冷流道(3)和第三水冷流道(4)之间水冷板主体(1)上开设有第一模组安装避让空间(11)和第二模组安装避让空间(12),水冷板主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水冷流道(5)和第五水冷流道(6),第四水冷流道(5)与第二水冷流道(3)之间的水冷板主体(1)上开设有第三模组安装避让空间(13),第四水冷流道(5)和第五水冷流道(6)之间开设有第四模组安装避让空间(14),第四水冷流道(5)和第五水冷流道(6)的入口处设置有进口通道(18),进口通道(18)内设置有导流结构(181),进口通道(18)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流量控制通道(15),第四水冷流道(5)和第五水冷流道(6)的另一端连接有出水流道(16),出水流道(16)分别与第二水冷流道(3)和第三水冷流道(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冷板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冷流道(2)包括第一流道(21)和第一端部流道(22),第一流道(21)的一端连接有第一端部流道(22),第一流道(21)内设置有第一扰流结构(211),第一流道(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荣波陈超鹏余张超贺龚绵圣杨贤旺许晓伟
申请(专利权)人:马鞍山纳百川热交换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