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72479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包括物理过滤带、倒吸虹系统和拦污坝,所述倒吸虹系统包括阀门井、倒虹吸管和支墩,所述阀门井设置在河道入海口形成的死水区,位于物理过滤带后端,海沙形成的沙墙的前端;所述倒虹吸管铺设在海沙中,使用支墩固定,所述阀门井内设置拦污栅;所述倒虹吸管前端设置单向阀;所述物理过滤带设置在河道内;所述拦污坝设置在沙墙与倒虹吸管出水口之间。其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入海口倒虹吸系统,通过倒虹吸管道将涨潮的海水输送至海中,保证倒灌海水顺利回流至海中,保证了水体的流动性。通过设置物理过滤带和拦水坝,保证了回流至海中的海水和河水的水质,防止海口处海水水质恶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工程领域和环保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
技术介绍
河流在入海口处易形成无法回流的死水区,这是因为,入海口海水在涨潮时,受到潮汐的影响,海水倒灌,会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一堵沙墙,退潮时,倒灌海水无法顺利回流至海中,从而使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一段死水区。死水区严重时影响河水水质,同时,破坏入海口处的景观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保证倒灌海水顺利回流至海中,保证了水体的流动性,同时防止入海口处水质恶化的入海口倒虹吸系统。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其技术方案为: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包括物理过滤带、倒吸虹系统和拦污坝,所述倒吸虹系统包括阀门井、倒虹吸管和支墩,所述阀门井设置在河道入海口形成的死水区,位于物理过滤带后端,海沙形成的沙墙的前端;所述倒虹吸管铺设在海沙中,使用支墩固定,所述倒虹吸管的一端与所述阀门井连接,另一端设置在入海口汇水区;所述阀门井的迎水面设置控制闸,控制整个倒虹吸系统的打开或关闭,所述阀门井内设置拦污栅,拦截河道垃圾,防止管道堵塞;所述倒虹吸管前端设置单向阀,保证倒灌海水顺利回流,同时防止涨潮时泥沙进入倒虹吸管,堵塞管道;所述物理过滤带设置在河道内,作为倒虹吸系统的最前端预处理设施;所述拦污坝设置在沙墙与倒虹吸管出水口之间,用于防止污水直接流至入海口,影响海水水质;同时防止海中泥沙涌入河道。优选地,所述物理过滤带内由80-120mm的砾石、沸石或建筑废渣组成,物理过滤带长度为3-5m。优选地,所述控制闸结构为手动插板阀或者电动控制阀。优选地,所述倒虹吸管的铺设根据地形地势和设计水位差设置。优选地,所述拦污坝材质为混凝沙墙,拦污坝高于常水位0.5m。优选地,在所述拦污坝的顶部设置300mm以上的种植土,种植鸢尾、芦苇或黄菖蒲。优选地,所述倒虹吸系统采用斜管式设置。优选地,所述物理过滤带由100-120mm左右的砾石组成,高度低于常水位0.5m,宽度大于5m;所述物理过滤带后端设置1m×1m×1.5m闸门井,闸门井迎水面设置1m×1m的手动插板闸门,闸门开合手动控制。优选地,所述倒虹吸管管径为DN600,长度大于120m,斜管式延伸铺设至海水中。优选地,所述拦污坝坝长大于12m,坝宽大于1.5m,坝高大于3.2m。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包括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入海口倒虹吸系统,通过倒虹吸管道将涨潮的海水输送至海中,保证倒灌海水顺利回流至海中,保证了水体的流动性。通过设置物理过滤带和拦水坝,保证了回流至海中的海水和河水的水质,防止海口处海水水质恶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1、倒吸虹系统;10、阀门井;11、控制阀;12、拦污栅;13、单向阀;14、倒虹吸管;15、支墩;2、物理过滤带;3、拦污坝;4、沙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以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加以详细说明,需要指出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旨在便于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而对其不起任何限定作用。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包括物理过滤带2、倒吸虹系统1和拦污坝3,所述倒吸虹系统1包括阀门井10、倒虹吸管14和支墩15,所述阀门井10设置在河道入海口形成的死水区,位于物理过滤带2后端,海沙形成的沙墙14的前端;所述倒虹吸管14铺设在海沙中,使用支墩15固定,所述倒虹吸管14的一端与所述阀门井10连接,另一端设置在入海口汇水区;所述阀门井10的迎水面设置控制闸,控制整个倒虹吸系统的打开或关闭,所述阀门井10内设置一道拦污栅12,拦截树枝等河道垃圾,防止管道堵塞;所述倒虹吸管14前端设置单向阀13,保证倒灌海水顺利回流,同时防止涨潮时泥沙进入倒虹吸管14,堵塞管道;所述物理过滤带2设置在河道内,作为倒虹吸系统的最前端预处理设施;所述拦污坝3设置在沙墙14与倒虹吸管14出水口之间,用于防止污水直接流至入海口,影响海水水质;同时防止海中泥沙涌入河道。物理过滤带2后端、海沙形成的沙墙14前端开始铺设虹吸管。虹吸管的作用是将涨潮后积存在河道内的死水区的水排入海中。本实施例的入海口倒虹吸系统,通过倒虹吸管14道将涨潮的海水输送至海中,保证倒灌海水顺利回流至海中,保证了水体的流动性。通过设置物理过滤带2和拦水坝,保证了回流至海中的海水和河水的水质,防止海口处海水水质恶化。倒虹吸管14控制闸打开时,水流入闸门井,树枝等河道垃圾被拦污栅12拦截,人工清理;海水进入倒虹吸管14道,沿管道流入管道终端的汇水区,最终流入海中。具体地,所述物理过滤带2内由80-120mm的砾石、沸石和建筑废渣组成,过滤带长度为3-5m,主要作用为对流入海中的水质作预处理,利用砾石、沸石和建筑废渣的表面沉降、物理吸附等作用对水质净化。所述控制闸结构为手动插板阀或者电动控制阀11。所述倒虹吸管14的铺设根据地形地势和设计水位差设置。拦污坝3材质为混凝沙墙14,拦污坝3高于常水位0.5m。在所述拦污坝3的顶部设置300mm以上的种植土,种植鸢尾、芦苇、黄菖蒲等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同时也增加部分景观效果。所述倒虹吸系统采用斜管式设置。本实施例中,将本专利技术的入海口倒虹吸系统设置某河道入黄海的入海口,在涨潮时,受到潮汐的影响,海水倒灌,在入海口处形成一堵沙墙14,退潮时,倒灌海水无法顺利回流至黄海。从而使入海口处形成一段死水区,严重影响河水水质,同时,破坏入海口处的景观功能。为解决此问题,设置斜管式倒虹吸系统,碎石过滤带由100-120mm左右的砾石组成,高度低于常水位0.5m,宽度5m。碎石过滤带后端设置1m×1m×1.5m闸门井,闸门井迎水面设置1m×1m的手动插板闸门,闸门开合手动控制,倒虹吸管14管径为DN600,长度约120m,为斜管式延伸铺设至海水中。拦污坝3坝长12m,坝宽1.5m,坝高3.2m。当涨潮海水过多导致河道入海口形成死水区时,手动开启闸门,倒虹吸系统开始工作。死水区的水流进闸门井,经过拦污栅12拦截河道垃圾,流进倒虹吸管14,沿管道流入海水中。定期清理闸门井中的河道垃圾。当海水全部回流后,手动关闭闸门,倒虹吸系统停止工作。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包括物理过滤带、倒吸虹系统和拦污坝,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吸虹系统包括阀门井、倒虹吸管和支墩,所述阀门井设置在河道入海口形成的死水区,位于物理过滤带后端,海沙形成的沙墙的前端;所述倒虹吸管铺设在海沙中,使用支墩固定,所述倒虹吸管的一端与所述阀门井连接,另一端设置在入海口汇水区;所述阀门井的迎水面设置控制闸,控制整个倒虹吸系统的打开或关闭,所述阀门井内设置拦污栅,拦截河道垃圾,防止管道堵塞;所述倒虹吸管前端设置单向阀,保证倒灌海水顺利回流,同时防止涨潮时泥沙进入倒虹吸管,堵塞管道;所述物理过滤带设置在河道内,作为倒虹吸系统的最前端预处理设施;所述拦污坝设置在沙墙与倒虹吸管出水口之间,用于防止污水直接流至入海口,影响海水水质;同时防止海中泥沙涌入河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包括物理过滤带、倒吸虹系统和拦污坝,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吸虹系统包括阀门井、倒虹吸管和支墩,所述阀门井设置在河道入海口形成的死水区,位于物理过滤带后端,海沙形成的沙墙的前端;所述倒虹吸管铺设在海沙中,使用支墩固定,所述倒虹吸管的一端与所述阀门井连接,另一端设置在入海口汇水区;所述阀门井的迎水面设置控制闸,控制整个倒虹吸系统的打开或关闭,所述阀门井内设置拦污栅,拦截河道垃圾,防止管道堵塞;所述倒虹吸管前端设置单向阀,保证倒灌海水顺利回流,同时防止涨潮时泥沙进入倒虹吸管,堵塞管道;所述物理过滤带设置在河道内,作为倒虹吸系统的最前端预处理设施;所述拦污坝设置在沙墙与倒虹吸管出水口之间,用于防止污水直接流至入海口,影响海水水质;同时防止海中泥沙涌入河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过滤带内由80-120mm的砾石、沸石或建筑废渣组成,物理过滤带长度为3-5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闸结构为手动插板阀或者电动控制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入海口倒虹吸系统,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田田佟镇熊爱清陈广宇
申请(专利权)人:岭南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