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材料强度检测用冲击试验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2067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材料检测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建筑材料强度检测用冲击试验台,解决了目前市场上的建筑材料强度检测冲击装置检测效率低,检测不精准和容易对试验台面造成损坏的问题,其包括操作台,所述操作台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动力框,第一动力框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动电机,转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块,螺纹块的一侧与第一动力框内壁的一侧滑动连接,螺纹块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支撑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护架,防护架的底部安装有冲击头,该建筑材料强度检测用冲击试验台,不需人工协助,降低了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操作简单,方便进行建筑材料的抗冲击检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材料强度检测用冲击试验台
本技术属于建筑材料检测
,具体为一种建筑材料强度检测用冲击试验台。
技术介绍
建材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的统称,可分为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某些专用材料,结构材料包括木材、竹材、石材、水泥、混凝土、金属、砖瓦、陶瓷、玻璃、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等,建筑材料是在建筑工程中所应用的各种材料,建筑材料种类繁多,大致分为:无机材料,它包括金属材料(包括黑色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如天然石材、烧土制品、水泥、混凝土及硅酸盐制品等),有机材料,它包括植物质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涂料、粘胶剂)和沥青材料,复合材料,它包括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一般由无机非金属材料与有机材料复合而成。建筑中常对建筑材料的强度进行检测,但检测方式复杂,效率低,同时冲击释放时受到阻力干扰,影响测试的精度,使用非常不便,并且在进行冲击检测的过程中容易对试验台面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材料强度检测用冲击试验台,有效的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建筑材料强度检测冲击装置检测效率低,检测不精准和容易对试验台面造成损坏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材料强度检测用冲击试验台,包括操作台,所述操作台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动力框,第一动力框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动电机,转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块,螺纹块的一侧与第一动力框内壁的一侧滑动连接,螺纹块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支撑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护架,防护架的底部安装有冲击头,操作台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承接架,两个承接架相对的一侧之间滑动连接有载物架,载物架底部的两侧均安装有转动块,转动块的表面转动连接有支撑连杆,载物架的表面开设有开口,载物架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夹紧架,操作台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框,缓冲框内腔的两侧之间固定连接有长杆。优选的,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框,固定框的内部安装有供电池,供电池的输出端与转动电机输入端电连接。优选的,所述操作台顶部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动力框,第二动力框的内部安装有滑杆,滑杆的表面滑动连接有移动块,移动块的一侧与支撑架的一侧固定连接。优选的,两个所述夹紧架的顶部均贯穿有调节杆,调节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压板,夹紧架的底部与压板的顶部之间且位于调节杆的表面套设有固定弹簧。优选的,所述长杆表面的两端均滑动连接有挤压块,支撑连杆远离转动块的一端与挤压块的表面转动连接。优选的,两个所述挤压块相离的两侧与缓冲框内腔的两侧之间且位于长杆的表面套设有缓冲弹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在工作中,通过设置有第一动力框、转动电机、螺纹杆、螺纹块、支撑架、防护架和冲击头,使驱动电机的动力能带动螺纹杆、螺纹块和支撑架进行运动,利用支撑架可以带动冲击头对建筑材料进行冲击强度的检测,不需人工协助,降低了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操作简单,方便进行建筑材料的抗冲击检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通过设置有缓冲框、转动块、支撑连杆、长杆、调节杆、压板、固定弹簧、挤压块和缓冲弹簧,使建筑材料能平稳的放置在载物架的表面,并且在冲击的过程中,利用缓冲框内部的长杆、挤压块和缓冲弹簧,进行对载物架的缓冲防护,避免建筑材料由于放置不稳和冲击压力过大造成的损坏,整个装置结构设计合理,使用简便,大大提高了整个试验台的实用性。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载物架的结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操作台;2、第一动力框;3、转动电机;4、螺纹杆;5、螺纹块;6、支撑架;7、防护架;8、冲击头;9、承接架;10、载物架;11、开口;12、夹紧架;13、缓冲框;14、转动块;15、支撑连杆;16、长杆;17、固定框;18、供电池;19、第二动力框;20、滑杆;21、移动块;22、调节杆;23、压板;24、固定弹簧;25、挤压块;26、缓冲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由图1、图2和图3给出,本技术,包括操作台1,操作台1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动力框2,第一动力框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动电机3,转动电机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螺纹杆4,螺纹杆4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块5,螺纹块5的一侧与第一动力框2内壁的一侧滑动连接,螺纹块5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6,支撑架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护架7,通过防护架7可以对整个冲击头8进行缓冲和保护,防护架7的底部安装有冲击头8,操作台1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承接架9,两个承接架9相对的一侧之间滑动连接有载物架10,载物架10底部的两侧均安装有转动块14,转动块14的表面转动连接有支撑连杆15,载物架10的表面开设有开口11,通过开口11加强对建筑材料的冲击效果,载物架10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夹紧架12,通过夹紧架12对建筑材料进行夹紧,防止发生偏移,操作台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框13,缓冲框13内腔的两侧之间固定连接有长杆16。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给出,支撑架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框17,固定框17的内部安装有供电池18,供电池18的输出端与转动电机3输入端电连接,通过供电池18对转动电机3提供电力输出。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给出,操作台1顶部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动力框19,第二动力框19的内部安装有滑杆20,滑杆20的表面滑动连接有移动块21,移动块21的一侧与支撑架6的一侧固定连接,通过移动块21与支撑架6的固定连接,可以进一步加强整个支撑架6的稳定性。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3给出,两个夹紧架12的顶部均贯穿有调节杆22,调节杆2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压板23,夹紧架12的底部与压板23的顶部之间且位于调节杆22的表面套设有固定弹簧24,通过调节杆22的转动带动底部的压板23对建筑材料进行卡紧固定。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给出,长杆16表面的两端均滑动连接有挤压块25,支撑连杆15远离转动块14的一端与挤压块25的表面转动连接,通过挤压块25的滑动便会利用表面的支撑连杆15对载物架10进行支撑。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给出,两个挤压块25相离的两侧与缓冲框13内腔的两侧之间且位于长杆16的表面套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材料强度检测用冲击试验台,包括操作台(1),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台(1)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动力框(2),第一动力框(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动电机(3),转动电机(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螺纹杆(4),螺纹杆(4)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块(5),螺纹块(5)的一侧与第一动力框(2)内壁的一侧滑动连接,螺纹块(5)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6),支撑架(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护架(7),防护架(7)的底部安装有冲击头(8),操作台(1)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承接架(9),两个承接架(9)相对的一侧之间滑动连接有载物架(10),载物架(10)底部的两侧均安装有转动块(14),两个转动块(14)的表面均转动连接有支撑连杆(15),载物架(10)的表面开设有开口(11),载物架(10)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夹紧架(12),操作台(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框(13),缓冲框(13)内腔的两侧之间固定连接有长杆(1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材料强度检测用冲击试验台,包括操作台(1),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台(1)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动力框(2),第一动力框(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转动电机(3),转动电机(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螺纹杆(4),螺纹杆(4)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块(5),螺纹块(5)的一侧与第一动力框(2)内壁的一侧滑动连接,螺纹块(5)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6),支撑架(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护架(7),防护架(7)的底部安装有冲击头(8),操作台(1)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承接架(9),两个承接架(9)相对的一侧之间滑动连接有载物架(10),载物架(10)底部的两侧均安装有转动块(14),两个转动块(14)的表面均转动连接有支撑连杆(15),载物架(10)的表面开设有开口(11),载物架(10)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夹紧架(12),操作台(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框(13),缓冲框(13)内腔的两侧之间固定连接有长杆(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材料强度检测用冲击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框(17),固定框(17)的内部安装有供电池(18),供电池(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丰毓郭蕤琦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创科检验检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