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红彪专利>正文

一种便于取用的容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2058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便于取用的容器装置,包括由硬质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的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上活动设有用于将容器本体内腔分隔成储液腔与空气腔的活动塞,储液腔与空气腔始终相互隔绝,外界空气不能进入储液腔内,以更好的保质;所述容器本体的储液腔上设有用于控制储液腔与外部导通或隔绝的出液控制结构,所述容器本体的空气腔上设有用于空气腔与外部导通或隔绝的进气控制结构;当作用容器本体时,可使出液控制结构和进气控制结构打开,而使得填装在储液腔的物质流出、外部空气流入空气腔内,进而使得活动塞由进气控制结构一端往出液控制结构一端运动,为此具有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结构简单及生产成本低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延续保鲜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取用的容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装容器,具体是一种便于取用的容器装置。
技术介绍
包装容器涉及各行各业,以用于保护商品,具有方便储存及使用,利于运输,促进销售,防止环境污染和预防安全事故等作用,不同行业及不同的产品需要按一定技术规范而采用相应的包装容器。目前生活当中,填装有物质/液体的包装容器在倒取过程中,存在难以将包装容器内腔的物质倒取出来,从而造成使用不便、费时费力的问题,且空气容易进入储液腔内,致使物质/液体容易变质。同时,现有包装容器还存在结构复杂而引起生产制造成本高的问题。为此,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对现有包装容器中存在问题作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取用的容器装置,包括由硬质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的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上活动设有用于将容器本体内腔分隔成储液腔与空气腔的活动塞,储液腔与空气腔始终相互隔绝,外界空气不能进入储液腔内,以更好的保质;所述容器本体的储液腔上设有用于控制储液腔与外部导通或隔绝的出液控制结构,所述容器本体的空气腔上设有用于空气腔与外部导通或隔绝的进气控制结构,当容器本体处于自然状态时,出液控制结构和进气控制结构均关闭,而储液腔和空气腔均与外部隔绝;当作用容器本体时,可使出液控制结构和进气控制结构打开,而使得填装在储液腔的液体/物质流出、外部空气流入空气腔内,进而使得活动塞由进气控制结构一端往出液控制结构一端运动,为此,具有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结构简单及生产成本低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延续保鲜的功能优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便于取用的容器装置,包括由硬质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的容器本体1,所述容器本体1上活动设有用于将容器本体内腔分隔成储液腔2与空气腔3的活动塞11,所述容器本体1的储液腔2上设有用于控制储液腔2与外部导通或隔绝的出液控制结构20,所述容器本体1的空气腔3上设有用于控制空气腔3与外部导通或隔绝的进气控制结构30,当容器本体1处于自然状态时,出液控制结构20和进气控制结构30均关闭,而使得储液腔2和空气腔3均与外部隔绝;当作用容器本体1时,可使出液控制结构20和进气控制结构30打开,而使得填装在储液腔2的液体流出、外部空气流入空气腔3内,进而使得活动塞11由进气控制结构30一端往出液控制结构20一端运动。如上所述一种便于取用的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控制结构20包括与储液腔2连通的出液腔体201和设在出液腔体201内的出液密封球202,所述出液腔体201两端开口且中空,所述出液腔体201与储液腔2连通的开口端形成第一出液口2011,所述出液腔体201与外部连通的开口端形成第二出液口2012,所述第二出液口2012的口边缘设有出液缺口2013;当容器本体处于自然状态时,出液密封球202封堵住第一出液口2011,而使得储液腔2与外部隔绝,当作用容器本体1时,可使出液密封球202脱离第一出液口2011而往第二出液口2012运动,而使得填装在储液腔2的物质从出液缺口2013流出外部。如上所述一种便于取用的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腔2上设有储液腔安装孔21;所述出液控制结构20包括出液部203和设在储液腔安装孔21上的安装部204,所述出液部203为弹性结构,所述出液部203上设有出液划口2031,所述安装部204上设有将出液划口2031与储液腔2连通的出液通孔2041,当容器本体1处于自然状态时,出液划口2031贴合封闭而使得储液腔2与外部隔绝;作用容器本体1时,可使填装在储液腔2的物质经过出液通孔2041而作用出液划口2031形成缝隙,进而使得填装在储液腔2的物质流出外部。如上所述一种便于取用的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控制20结构包括设在储液腔2上的第三出液口205和出液密封件206,所述出液密封件206相对第三出液口205设在储液腔2外侧上,所述出液密封件206具有连接部与密封部,所述出液密封件206的连接部与储液腔2铰接,所述出液密封件206的密封部封堵于第三出液口205上,当容器本体1处于自然状态时,出液密封件206的密封部封堵住第三出液口205,而使得储液腔2与外部隔绝,当作用容器本体1时,可使填装在储液腔2的物质作用出液密封件206且使第三出液口205打开,进而使得填装在储液腔2的物质流出外部。如上所述一种便于取用的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控制结构20包括设在储液腔2上的第四出液口207和贯穿连接在第四出液口207上的单向阀杆208,所述第四出液口207位于外部一侧的口部呈锥形面A2071,所述单向阀杆208相对应第四出液口207的锥形面A2071而形成有锥形端A2081,当容器本体1处于自然状态时,单向阀杆208的锥形端A2081封堵住第四出液口207的锥形面A2071,而使得储液腔2与外部隔绝,当作用容器本体1时,可使单向阀杆208的锥形端A2081脱离第四出液口207的锥形面A2071,而使得填装在储液腔2的物质从第四出液口207流出外部。如上所述一种便于取用的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控制结构20包括设在储液腔2上的第五出液口209及设在第五出液口209外围的至少一个第六出液口210、以及贯穿第五出液口209的连接杆211和设在连接杆211上且位于第五出液口209上下侧的上密封件212与下密封件213,所述上密封件212的横截面直径大于下密封件213的横截面直径,当容器本体1处于自然状态时,上密封件212封堵住第五出液口209与第六出液口210,而使得储液腔2与外部隔绝,当作用容器本体1时,可使上密封件212脱离第五出液口209与第六出液口210且使下密封件213封堵住第五出液口209,而使得填装在储液腔2的物质从第六出液口210流出外部。如上所述一种便于取用的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控制结构30包括与空气腔3连通的进气腔体301和设在进气腔体301内的进气密封球302,所述进气腔体301两端开口且中空,所述进气腔体301与空气腔3连通的开口端形成第一进气口3011,所述进气腔体301与外部连通的开口端形成有第二进气口3012,所述第一进气口3011的口边缘设有进气缺口3013,当容器本体1处于自然状态时,进气密封球302封堵住第二进气口3012,而使得空气腔3与外部隔绝,当作用容器本体1时,可使进气密封球302脱离第二进气口3012而往第一进气口3011运动,而使得外部空气从进气缺口3013进入空气腔3内。如上所述一种便于取用的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腔3上设有空气腔安装孔31;所述进气控制结构30包括进气部303和设在空气腔安装孔31上的安装部304,所述进气部303为弹性结构,所述进气部303上设有进气划口3031,所述安装部304上设有将进气划口3031与外部连通的进气通孔3041,当容器本体1处于自然状态时,进气划口3031贴合封闭而使得空气腔3与外部隔绝;当作用容器本体1时,可使进气划口3031形成缝隙,进而使得外部空气进入空气腔3内。如上所述一种便于取用的容器装置,其特征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取用的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硬质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的容器本体(1),所述容器本体(1)上活动设有用于将容器本体内腔分隔成储液腔(2)与空气腔(3)的活动塞(11),所述容器本体(1)的储液腔(2)上设有用于控制储液腔(2)与外部导通或隔绝的出液控制结构(20),所述容器本体(1)的空气腔(3)上设有用于控制空气腔(3)与外部导通或隔绝的进气控制结构(30),当容器本体(1)处于自然状态时,出液控制结构(20)和进气控制结构(30)均关闭,而使得储液腔(2)和空气腔(3)均与外部隔绝;当作用容器本体(1)时,可使出液控制结构(20)和进气控制结构(30)打开,而使得填装在储液腔(2)的液体流出、外部空气流入空气腔(3)内,进而使得活动塞(11)由进气控制结构(30)一端往出液控制结构(20)一端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13 CN 20191050914801.一种便于取用的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硬质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的容器本体(1),所述容器本体(1)上活动设有用于将容器本体内腔分隔成储液腔(2)与空气腔(3)的活动塞(11),所述容器本体(1)的储液腔(2)上设有用于控制储液腔(2)与外部导通或隔绝的出液控制结构(20),所述容器本体(1)的空气腔(3)上设有用于控制空气腔(3)与外部导通或隔绝的进气控制结构(30),当容器本体(1)处于自然状态时,出液控制结构(20)和进气控制结构(30)均关闭,而使得储液腔(2)和空气腔(3)均与外部隔绝;当作用容器本体(1)时,可使出液控制结构(20)和进气控制结构(30)打开,而使得填装在储液腔(2)的液体流出、外部空气流入空气腔(3)内,进而使得活动塞(11)由进气控制结构(30)一端往出液控制结构(20)一端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便于取用的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控制结构(20)包括与储液腔(2)连通的出液腔体(201)和设在出液腔体(201)内的出液密封球(202),所述出液腔体(201)两端开口且中空,所述出液腔体(201)与储液腔(2)连通的开口端形成第一出液口(2011),所述出液腔体(201)与外部连通的开口端形成第二出液口(2012),所述第二出液口(2012)的口边缘设有出液缺口(2013);当容器本体处于自然状态时,出液密封球(202)封堵住第一出液口(2011),而使得储液腔(2)与外部隔绝,当作用容器本体(1)时,可使出液密封球(202)脱离第一出液口(2011)而往第二出液口(2012)运动,而使得填装在储液腔(2)的物质从出液缺口(2013)流出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便于取用的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腔(2)上设有储液腔安装孔(21);所述出液控制结构(20)包括出液部(203)和设在储液腔安装孔(21)上的安装部(204),所述出液部(203)为弹性结构,所述出液部(203)上设有出液划口(2031),所述安装部(204)上设有将出液划口(2031)与储液腔(2)连通的出液通孔(2041),当容器本体(1)处于自然状态时,出液划口(2031)贴合封闭而使得储液腔(2)与外部隔绝;作用容器本体(1)时,可使填装在储液腔(2)的物质经过出液通孔(2041)而作用出液划口(2031)形成缝隙,进而使得填装在储液腔(2)的物质流出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便于取用的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控制(20)结构包括设在储液腔(2)上的第三出液口(205)和出液密封件(206),所述出液密封件(206)相对第三出液口(205)设在储液腔(2)外侧上,所述出液密封件(206)具有连接部与密封部,所述出液密封件(206)的连接部与储液腔(2)铰接,所述出液密封件(206)的密封部封堵于第三出液口(205)上,当容器本体(1)处于自然状态时,出液密封件(206)的密封部封堵住第三出液口(205),而使得储液腔(2)与外部隔绝,当作用容器本体(1)时,可使填装在储液腔(2)的物质作用出液密封件(206)且使第三出液口(205)打开,进而使得填装在储液腔(2)的物质流出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便于取用的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控制结构(20)包括设在储液腔(2)上的第四出液口(207)和贯穿连接在第四出液口(207)上的单向阀杆(208),所述第四出液口(207)位于外部一侧的口部呈锥形面A(2071),所述单向阀杆(208)相对应第四出液口(207)的锥形面A(2071)而形成有锥形端A(2081),当容器本体(1)处于自然状态时,单向阀杆(208)的锥形端A(2081)封堵住第四出液口(207)的锥形面A(2071),而使得储液腔(2)与外部隔绝,当作用容器本体(1)时,可使单向阀杆(208)的锥形端A(2081)脱离第四出液口(207)的锥形面A(2071),而使得填装在储液腔(2)的物质从第四出液口(207)流出外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便于取用的容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控制结构(20)包括设在储液腔(2)上的第五出液口(209)及设在第五出液口(209)外围的至少一个第六出液口(210)、以及贯穿第五出液口(209)的连接杆(211)和设在连接杆(211)上且位于第五出液口(209)上下侧的上密封件(212)与下密封件(213),所述上密封件(212)的横截面直径大于下密封件(213)的横截面直径,当容器本体(1)处于自然状态时,上密封件(212)封堵住第五出液口(209)与第六出液口(210),而使得储液腔(2)与外部隔绝,当作用容器本体(1)时,可使上密封件(212)脱离第五出液口(209)与第六出液口(210)且使下密封件(213)封堵住第五出液口(209),而使得填装在储液腔(2)的物质从第六出液口(210)流出外部。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意一项所述一种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红彪
申请(专利权)人:李红彪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