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地暖保护装置
本技术属于暖通
,涉及一种水地暖保护装置的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带漏水保护功能且能全自动清污排污兼具压差旁通阀功能的技术。
技术介绍
水地暖在暖通行业里是最广泛的一种采暖方式,有集中供暖和分布式供暖,尤其是在寒冷地区水地暖采暖最普遍。通常,水地暖里面的循环水很脏,有很多杂质,容易引起分集水器控制的失灵,引起地暖管路的结垢导致换热效率的大大降低,相应的,能耗上升,采暖费用水涨船高,对能源造成极大的浪费。针对上述情况,在传统的水地暖中,往往在分集水器前装一个Y型过滤器,用于过滤水中的杂质,但是Y型过滤器过滤精度小,过滤能力有限,不能定期全自动排污清污,给用户造成诸多不便。传统的水地暖缺少漏水保护,虽然水地暖有诸多的优点,但是水地暖最怕漏水,一旦漏水,将给用户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传统的水地暖很少有压力保护,虽然在分集水器末端有装旁通阀,但安装在分集水器末端的旁通阀,只能起到压力平衡作用,不能起到分流降压作用。传统的水地暖对进水水温过高或回水水温过低没有更直接的应急保护装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地暖保护装置,包括水地暖保护装置(1),其特征在于,该水地暖保护装置(1)包含一个内部带压差旁通阀的过滤部(2),该过滤部(2)包括过滤部壳体(3)、滤筒(4)、减速电机(5)、清污刮刷部件(6)以及压差旁通阀阀芯组件(7),该过滤部壳体(3)包括主壳体(3a)、顶盖(3b)、底盖(3c)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阀座(3d),该阀座(3d)和该压差旁通阀阀芯组件(7)匹配,该阀座(3d)把该过滤部壳体(3)的圆形内腔分成上腔体(10)和下腔体(11),该上腔体(10)的一侧设置有进水连接口(10a)且在该进水连接口(10a)内设置有一进水连接头(10b),对应的另一侧设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地暖保护装置,包括水地暖保护装置(1),其特征在于,该水地暖保护装置(1)包含一个内部带压差旁通阀的过滤部(2),该过滤部(2)包括过滤部壳体(3)、滤筒(4)、减速电机(5)、清污刮刷部件(6)以及压差旁通阀阀芯组件(7),该过滤部壳体(3)包括主壳体(3a)、顶盖(3b)、底盖(3c)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阀座(3d),该阀座(3d)和该压差旁通阀阀芯组件(7)匹配,该阀座(3d)把该过滤部壳体(3)的圆形内腔分成上腔体(10)和下腔体(11),该上腔体(10)的一侧设置有进水连接口(10a)且在该进水连接口(10a)内设置有一进水连接头(10b),对应的另一侧设置有净水出口(10c),在该净水出口(10c)处设置有第一电动球阀(8),在该第一电动球阀(8)的进水口或出水口的内腔内设置有磁性水流转子组件(8a),在该磁性水流转子组件(8a)对应的阀体外壁上设置有霍尔传感器(8b),两者组成一个水流量传感器(8c);该滤筒(4)设置在该上腔体(10)内,整体呈管状,其两端口的外围上各设置有一外凸的O型圈密封结构(4a),该O型圈密封结构(4a)和所述的上腔体(10)的内壁密封配合且在两个O型圈密封结构(4a)之间形成一环状净水腔(4b),该净水腔(4b)和净水出口(10c)贯通,该滤筒(4)的上端口一侧面上开设有原水进口(4c)且该原水进口(4c)和该进水连接头(10b)的前端形成密封插接配合,在原水进口(4c)以下的滤筒内壁上设置有滤网(4d);该清污刮刷部件(6)设置在该滤筒(4)内的中轴线上,其外表面上设置有若干柔性刮条或刷毛和该滤网(4d)的表面贴合,在该顶盖(3b)的中心处设置有一转动连接杆(12)且两者形成动态密封配合,该转动连接杆(12)下端和该清污刮刷部件(6)的上端连接,该转动连接杆(12)上端则和设置该顶盖(3b)上的该减速电机(5)连接,该减速电机(5)能带动清污刮刷部件(6)在该滤筒(4)内旋转;该下腔体(11)靠该进水连接口(10a)同一侧设置有回水连接口(11a),对应于该回水连接口(11a)的另一侧设置有回水进口(11b),在该回水进口(11b)处设置有第二电动球阀(9),在该第二电动球阀(9)的进水口或出水口的内腔内设置有磁性水流转子组件(8a),在该磁性水流转子组件(8a)对应的阀体外壁上设置有霍尔传感器(8b),两者组成一个水流量传感器(8c);所述的霍尔传感器(8b)连接到一电子控制器(13),该电子控制器(13)控制该第一电动球阀(8)和第二电动球阀(9)以及减速电机(5)的协同运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地暖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差旁通阀阀芯组件(7)安装在所述的底盖(3c)上,形成一组合体,其中该压差旁通阀阀芯组件(7)调节杆一端伸出底盖(3c)外,通过该调节杆可以对压差旁通阀阀芯组件(7)进行压差的设定调整,当所述的上腔体(10)和下腔体(11)之间的压差超过设定值时,该压差旁通阀阀芯组件(7)顶端的密封垫和所述的阀座(3d)分离,让上腔体(10)内的水流入下腔体(11)内,然后,通过所述的回水连接口(11a)排出。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