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挖笋用简易刨土装置,针对刨土时较为费力的问题,现提出以下方案,包括主杆,所述主杆内部开设有内槽,所述内槽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有齿轮轴,所述内槽通过滑动连接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一侧外壁焊接有齿条,且齿条与齿轮轴相啮合,所述传动杆一侧外壁固定有施力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当传动杆下移时,带动绞齿下移,绞齿初接触击杆,由于其微小的倾角会发生轻微转动并与击杆顶部外壁充分接触,压动转杆使其转动,此时助压弹簧处于拉伸状态,当绞齿继续下移至击杆底部,击杆同时收到助压弹簧的拉伸力与打击重块的重力,下落重击至插板顶部外壁,使其下落插入土中,重复的绞齿传动使其快速重复击打,快速插入土中,加快入土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挖笋用简易刨土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刨土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挖笋用简易刨土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笋是一种埋在地表上的可用作餐桌美食的食材,采笋者主要通过观察地面是否松动或有凸起的地方,从而判断是否有笋。目前,采笋者一般是使用锄头来锄出笋,但是锄头落去力大。经检索,中国专利授权号为CN109005856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挖笋机,包括汽油机、汽油机把手、连接架、薄壁圆筒、锯齿钻头、螺旋钻头和单人手提式汽油机,上述专利中存在以下不足:装置挖笋时常需长途奔波至山间不便携带,挖笋时较为费时费力不便使用,而现有专利不易解决此类问题,因此,亟需一种挖笋用简易刨土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现有挖笋用简易刨土装置较为费力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挖笋用简易刨土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挖笋用简易刨土装置,包括主杆,所述主杆内部开设有内槽,所述内槽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有齿轮轴,所述内槽通过滑动连接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一侧外壁焊接有齿条,且齿条与齿轮轴相啮合,所述传动杆一侧外壁固定有施力机构,所述主杆外壁套接有多孔槽台,所述多孔槽台顶部开设有转槽,所述转槽内壁固定有击打机构,所述多孔槽台底部开设有活槽,所述活槽内壁固定有活动机构,所述主杆顶部固定有转动机构。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施力机构包括承重块,所述承重块与传动杆一侧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承重块顶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踏板,所述传动杆底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滑杆。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滑杆一侧外壁通过铰链连接有绞齿,所述滑杆一侧外壁开设有复位槽,且复位槽位于绞齿同一水平面,所述复位槽内壁与绞齿一侧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复位弹簧。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击打机构包括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与转槽一侧内壁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固定柱外壁套接有击杆,且击杆静止时处于水平位置。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击杆底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打击重块,所述击杆底部外壁与转槽底部内壁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有助压弹簧,所述击杆一侧外壁与绞齿底部相接触。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动机构包括转板,所述转板与活槽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所述转板底部通过轴承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另一侧通过铰链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一侧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插板,且插板顶部外壁与打击重块相接触。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插板外壁开设有螺纹槽,所述插板底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刨刀,所述插板内壁插接有限位塑带,所述限位塑带顶部外壁与插板顶部内壁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有缓冲弹簧。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套杆,所述套杆套接在主杆的外部,所述套杆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把柄,所述多孔槽台开设有穿槽,且穿槽半径大于主杆半径并位于主杆正下方。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通过设置的绞齿、复位弹簧、击杆、助压弹簧和传动杆,当传动杆下移时,带动绞齿下移,绞齿初接触击杆,由于其微小的倾角会发生轻微转动并与击杆顶部外壁充分接触,压动转杆使其转动,带动打击重块上升,此时助压弹簧处于拉伸状态,当绞齿继续下移至击杆底部,击杆同时收到助压弹簧的拉伸力与打击重块的重力,下落重击至插板顶部外壁,对其进行击打而使其下落,插入土中,重复的绞齿传动使其快速重复击打,快速插入土中,加快入土速率;2.通过设置的插板、限位塑带、缓冲弹簧、转杆、转板和固定块,当某一插板受击持续下降时,内部的限位塑带保证其余各个插板处于稳定,内部的缓冲弹簧,防止限位塑带形变过大牵扯挡板使挡板方向突变,并且使各个挡板独立受力而保持稳定,提高装置的稳定性;3.通过设置的螺纹槽、把柄和套杆,通过转动把柄,使套杆带动主杆转动,底部插板转动,由于螺纹槽便于其在土中的转动,套杆半径大于主杆,转动把柄时更为省力,便于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挖笋用简易刨土装置实施例1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挖笋用简易刨土装置的多孔槽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挖笋用简易刨土装置实施例2中活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挖笋用简易刨土装置实施例1中打击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挖笋用简易刨土装置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主杆、2-踏板、3-传动杆、4-绞齿、5-滑杆、6-插板、7-承重块、8-齿轮轴、9-内槽、10-助压弹簧、11-限位塑带、12-固定块、13-转杆、14-活槽、15-多孔槽台、16-打击重块、17-固定柱、18-转杆、19穿槽、20-复位槽、21-复位弹簧、22-转槽、23-缓冲弹簧、24-转板、25-螺纹槽、27-刨刀、28-把柄、29-套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实施例1参照图1-4、图6和图7,一种挖笋用简易刨土装置,包括主杆1,主杆1内部开设有内槽9,内槽9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有齿轮轴8,内槽9通过滑动连接有传动杆3,传动杆3一侧外壁焊接有齿条,且齿条与齿轮轴8相啮合,传动杆3一侧外壁固定有施力机构,主杆1外壁套接有多孔槽台15,多孔槽台15顶部开设有转槽22,转槽22内壁固定有击打机构,多孔槽台15底部开设有活槽14,活槽14内壁固定有活动机构,主杆1顶部固定有转动机构。本专利技术中,施力机构包括承重块7,承重块7与传动杆3一侧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承重块7顶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踏板2,传动杆3底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滑杆5。本专利技术中,滑杆5一侧外壁通过铰链连接有绞齿4,滑杆5一侧外壁开设有复位槽20,且复位槽20位于绞齿4同一水平面,复位槽20内壁与绞齿4一侧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复位弹簧21。本专利技术中,击打机构包括固定柱17,固定柱17与转槽22一侧内壁通过螺栓连接,固定柱17外壁套接有击杆18,且击杆18静止时处于水平位置。本专利技术中,击杆18底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打击重块16,击杆18底部外壁与转槽22底部内壁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有助压弹簧10,击杆18一侧外壁与绞齿4底部相接触。本专利技术中,活动机构包括转板24,转板24与活槽14内壁通过轴承连接,转板24底部通过轴承连接有转杆13,转杆13另一侧通过铰链连接有固定块12,固定块12一侧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插板6,且插板6顶部外壁与打击重块16相接触。本专利技术中,转动机构包括套杆29,套杆29套接在主杆1的外部,套杆29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把柄28,多孔槽台15开设有穿槽19,且穿槽19半径大于主杆1半径并位于主杆1正下方。使用时,踩动踏板2,承重块7带动传动杆3下移,通过齿轮轴8使另一侧的传动杆3上升,下移的绞齿4初接触击杆18,由于其微小的倾角会发生轻微转动并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挖笋用简易刨土装置,包括主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杆(1)内部开设有内槽(9),所述内槽(9)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有齿轮轴(8),所述内槽(9)通过滑动连接有传动杆(3),所述传动杆(3)一侧外壁焊接有齿条,且齿条与齿轮轴(8)相啮合,所述传动杆(3)一侧外壁固定有施力机构,所述主杆(1)外壁套接有多孔槽台(15),所述多孔槽台(15)顶部开设有转槽(22),所述转槽(22)内壁固定有击打机构,所述多孔槽台(15)底部开设有活槽(14),所述活槽(14)内壁固定有活动机构,所述主杆(1)顶部固定有转动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挖笋用简易刨土装置,包括主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杆(1)内部开设有内槽(9),所述内槽(9)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有齿轮轴(8),所述内槽(9)通过滑动连接有传动杆(3),所述传动杆(3)一侧外壁焊接有齿条,且齿条与齿轮轴(8)相啮合,所述传动杆(3)一侧外壁固定有施力机构,所述主杆(1)外壁套接有多孔槽台(15),所述多孔槽台(15)顶部开设有转槽(22),所述转槽(22)内壁固定有击打机构,所述多孔槽台(15)底部开设有活槽(14),所述活槽(14)内壁固定有活动机构,所述主杆(1)顶部固定有转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挖笋用简易刨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机构包括承重块(7),所述承重块(7)与传动杆(3)一侧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承重块(7)顶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踏板(2),所述传动杆(3)底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滑杆(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挖笋用简易刨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杆(5)一侧外壁通过铰链连接有绞齿(4),所述滑杆(5)一侧外壁开设有复位槽(20),且复位槽(20)位于绞齿(4)同一水平面,所述复位槽(20)内壁与绞齿(4)一侧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复位弹簧(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挖笋用简易刨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击打机构包括固定柱(17),所述固定柱(17)与转槽(22)一侧内壁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固定柱(17)外壁套接有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闯,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轻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