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音型双向流风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1258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风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静音型双向流风机,其包括机壳,机壳内设置有电机,电机驱动连接有双向叶轮,机壳的通风口处设有防护罩,机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消音层,第一消音层远离机壳的内壁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消音层,第一消音层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消音凸起,第二消音层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消音凸起,机壳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机架,机架与机壳之间设置有减震组件,机架包括底盘和支撑架,支撑架呈弧形旋转错位至设定角度,支撑杆固定连接在底盘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流风机静音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静音型双向流风机
本技术涉及风机
,尤其是涉及一种静音型双向流风机。
技术介绍
流风机,也称轴流风机,是指气体平行于风机轴流动的风机。轴流式风机通常用在流量要求较高而压力要求较低的场合。主要由风机叶片和机壳组成,结构简单但是数据要求非常高。现有的如专利公布号为CN103727046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的一种降噪轴流风机,包括壳体,壳体内安装有叶轮,壳体还安装有保护罩,壳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电机,壳体的两端设置有支撑座,支撑座的两边与底边相互倾斜,支撑座的底边的下端设置有橡胶垫。叶轮的每片风叶叶片尾部都开有多个不等的锯齿槽。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虽然上述不等锯齿槽对出风口处的大涡流进行切割,梳理成无数小涡流,优化了降噪的效果,但是由于噪声主要是由电机、叶轮和风之间的摩擦以及壳体和支撑座上的振动产生,只在通风口出进行降噪优化,降噪效果不明显,因此降噪的效果有待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提高流风机静音效果的静音型双向流风机。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静音型双向流风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驱动连接有双向叶轮,所述机壳的通风口处设有防护罩,所述机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消音层,所述第一消音层远离所述机壳的内壁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消音层,所述第一消音层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消音凸起,所述第二消音层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消音凸起,所述机壳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机架,所述机架与所述机壳之间设置有减震组件,所述机架包括底盘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呈弧形旋转错位至设定角度,支撑杆固定连接在所述底盘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噪声由电机的转动产生、双向叶轮和风之间的摩擦以及机壳和机架上的振动产生,因此在机壳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消音层和第二消音层,噪声先经过第二消音层进行初次消音,且声音在相邻的两个第二消音凸起之间不断的进行反射和被吸收,不断的降低音量,然后声音传播到第一消音层上进行第二次的消音,声音在相邻的两个第一消音凸起之间不断的反射和被吸收,进一步降低音量;减震组件使得机壳与机架之间间接连接,减少了二者之间因碰撞产生的振动,从而减低了噪声;此外弧形的支撑架具有较好的弹性效果,当机壳产生振动带动机架产生振动的时候,机架本身可以产生弹性形变来缓冲机架受到的振动,因此减少了机架上的振动,降低了噪声,综上,上述技术方案对噪声进行了吸音和对装置进行减震等,提高了流风机的静音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消音凸起呈尖劈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噪声在相邻的两个呈尖劈状的第一消音凸起之间不断地被反射和被吸收,声音逐渐的损耗,从而使得噪声逐渐降低,由于第一消音凸起吸收的主要是经过初次消音后的噪声,声音已经降低了,且相邻的两个尖劈状的第一消音凸起之间的夹角是很小的锐角,因此声音传至该处时,几乎消耗殆尽,因此能够对初次降低后的噪声能够起到较好的吸收。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消音凸起呈弧形,在所述第二消音层上形成凹凸不平的表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噪声在第二消音层上进行初次的消音,噪声在相邻的两个呈弧形的第二消音凸起之间不断地进行反射,在反射的时候被第二消音凸起吸收,逐渐的降低噪声的音量。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多个减震的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机壳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震弹簧使得机壳与机架之间间接连接,减少了二者振动产生噪声的可能性,因此有利于提高流风机的静音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防护罩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消音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了,噪声在经过防护罩的时候,第三消音层有助于吸收部分的噪声,增强了流风机的降噪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防护罩包括螺旋形防护杆和支撑所述螺旋形防护杆的支撑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旋形防护杆只需要对材料进行一次剪切,然后绕接并固定在支撑杆上,方便大规模生产,支撑杆起到了支撑螺旋形防护杆的作用。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防护罩与所述支撑杆之间设有降噪垫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噪垫片有利于降低机壳与支撑杆之间产生的振动,从而有利于减少噪声的产生。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机架远离所述机壳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动轮,所述滑动轮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弹性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动组件有利于机架整体的移动,方便使用,而且弹性层有利于缓冲滑动轮与接触面之间产生的振动,从而提高了静音的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不仅有第一消音层和第二消音层双层的消音装置,对机壳内电机产生的噪声以及双向叶轮与风之间产生的噪声进行吸音,以降低流风机在工作状态时带来的噪声,而且还有减震组件对机壳和机架之间的振动进行缓冲,机壳整体在进行振动的时候,机架利用自身的弹性势能减缓机壳的振动,进一步降低噪声产生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流风机的静音效果;2.声音在相邻的两个尖劈状的第一消音凸起之间不断的进行反射和被吸收,不断地将声音进行降低,从而提高了静音的效果;3.声音在凹凸不平的表面上传播时,在相邻的两个波峰之间,声音不断地进行反射和被吸收,有利于提高降噪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用于展示机壳内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机壳;2、电机;3、双向叶轮;4、防护罩;5、第一消音层;6、第一消音凸起;7、第二消音层;8、第二消音凸起;9、机架;10、减震组件;11、底盘;12、支撑架;13、第三消音层;14、螺旋形防护杆;15、支撑杆;16、降噪垫片;17、滑动轮;18、弹性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和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静音型双向流风机,包括整体呈圆柱形且中空的机壳1。机壳1内的中心轴线处安装有电机2,电机2驱动连接有于其同轴的双向叶轮3。电机2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机壳1包括前后两个通风口,通风口处安装有圆盘状的防护罩4。防护罩4包括螺旋形防护杆14和多个支撑螺旋形防护杆14的支撑杆15,螺旋形防护杆14与支撑杆15之间是焊接连接。支撑杆15横跨在通风口处,支撑杆15与机壳1通过固定螺丝连接,固定螺丝与机壳1之间设有圆柱形的降噪垫片16。防护罩4的表面粘接有第三消音层13,第三消音层13是由薄海绵层制成。噪声在经过防护罩4的时候,薄海绵层能够吸收部分的噪声。机壳1的内壁粘接有圆柱形中空的第一消音层5,第一消音层5远离机壳1的内壁一侧粘接有套接在第一消音层5内侧壁的第二消音层7。第一消音层5上一体成型有尖劈状的第一消音凸起6,第二消音层7上一体成型有呈弧形第二消音凸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静音型双向流风机,包括机壳(1),所述机壳(1)内设置有电机(2),所述电机(2)驱动连接有双向叶轮(3),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的通风口处设有防护罩(4),所述机壳(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消音层(5),所述第一消音层(5)远离所述机壳(1)的内壁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消音层(7),所述第一消音层(5)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消音凸起(6),所述第二消音层(7)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消音凸起(8),所述机壳(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机架(9),所述机架(9)与所述机壳(1)之间设置有减震组件(10),所述机架(9)包括底盘(11)和支撑架(12),所述支撑架(12)呈弧形旋转错位至设定角度,支撑杆(15)固定连接在所述底盘(11)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静音型双向流风机,包括机壳(1),所述机壳(1)内设置有电机(2),所述电机(2)驱动连接有双向叶轮(3),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的通风口处设有防护罩(4),所述机壳(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消音层(5),所述第一消音层(5)远离所述机壳(1)的内壁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消音层(7),所述第一消音层(5)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消音凸起(6),所述第二消音层(7)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消音凸起(8),所述机壳(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机架(9),所述机架(9)与所述机壳(1)之间设置有减震组件(10),所述机架(9)包括底盘(11)和支撑架(12),所述支撑架(12)呈弧形旋转错位至设定角度,支撑杆(15)固定连接在所述底盘(1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音型双向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音凸起(6)呈尖劈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静音型双向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消音凸起(8)呈弧形,在所述第二消音层(7)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应德池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应达风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