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区变电站雨水散排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711005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山区变电站雨水散排系统,涉及山区变电站技术领域;其包括安装平台和设于安装平台下方的架空框架层,架空框架层包括多根用于架设安装平台的支撑柱,在山前坡地迎水面铺设有一浆砌片石硬化层,浆砌片石硬化层的坡度<45°,支撑柱呈竖直设置并固定安装在浆砌片石硬化层上方;在浆砌片石硬化层的斜坡下端设置有一截水沟,以使雨水自然散排经过架空框架层而流入截水沟内排出;通过实施本技术方案,可有效替代在山区坡地迎水面设置截洪沟或者挡洪墙的技术方案,避免山区变电站受山洪影响的同时,不阻碍原场地雨水散排路径,节约工程量;更重要的是对原场地排水系统无较大影响,不改变其排水路径,无集中冲刷问题,适合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山区变电站雨水散排系统
本技术涉及山区变电站
,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山区变电站雨水散排系统。
技术介绍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对电能的电压和电流进行变换、集中和分配的场所。为保证电能的质量以及设备的安全,在变电站中还需进行电压调整、潮流控制以及输配电线路和主要电工设备的保护;但现有山区变电站一般位于山前坡地,其迎水面容易受到山洪影响,为避免山洪对山区变电站的影响,现有常规处理方案是在迎水面设置截洪沟或者挡洪墙;但专利技术人在实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过程中,发现这两种排洪方式均需要改变原场地雨水散排路径,其存在以下技术问题:一方面施工困难,在破高地区开挖截洪沟或者设置挡洪墙,需挖方或填方区域形成边坡,对于地形复杂的坡地往往会出现束手无策,由此存在施工困难大、施工工期长等问题;另一方面对原场地雨水进行收集后集中排放,改变其排水路径后容易对原始地形产生扰动进而对排水系统产生较大影响,容易导致集中冲刷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山区变电站排水困难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山区变电站雨水散排系统,其目的在于可有效替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山区变电站雨水散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平台和设于安装平台下方的架空框架层,所述架空框架层包括多根用于架设所述安装平台的支撑柱,在山前坡地迎水面铺设有一浆砌片石硬化层,所述浆砌片石硬化层的坡度<45°,所述支撑柱呈竖直设置并固定安装在所述浆砌片石硬化层上方;在所述浆砌片石硬化层的斜坡下端设置有一截水沟,以使雨水自然散排经过所述架空框架层而流入所述截水沟内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山区变电站雨水散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平台和设于安装平台下方的架空框架层,所述架空框架层包括多根用于架设所述安装平台的支撑柱,在山前坡地迎水面铺设有一浆砌片石硬化层,所述浆砌片石硬化层的坡度<45°,所述支撑柱呈竖直设置并固定安装在所述浆砌片石硬化层上方;在所述浆砌片石硬化层的斜坡下端设置有一截水沟,以使雨水自然散排经过所述架空框架层而流入所述截水沟内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区变电站雨水散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在所述浆砌片石硬化层上方呈并排设置,且沿所述浆砌片石硬化层坡度方向的支撑柱在同一条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山区变电站雨水散排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根支撑柱之间的距离相同且大于或等于5m,所述支撑柱的数量根据所述安装平台的形状及尺寸设计。


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学涛余波何勇杨关黄友成黄清海羊鹏杨帆郑云桂罗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