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体细胞克隆融合效率的电融合槽,包括融合槽主体和位于融合槽底部的两个电极,两个电极并列设置,两个电极和融合槽主体的底部共同围绕形成操作凹槽,操作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平铺在操作凹槽底部的尼龙网层,尼龙网层形成40‑150μm的网格,总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操作难度低、操作人员培训难度小、融合效率低和便于克隆技术推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体细胞克隆融合效率的电融合槽
本技术属于涉及动物克隆
,尤其涉及一种提高体细胞克隆融合效率的电融合槽。
技术介绍
自从1997年体细胞克隆绵羊“多莉”诞生以来,体细胞克隆技术已经在众多物种中得到应用,目前体细胞客户技术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国已经进行了产业应用和推广,在中国也有商业化的克隆公司开始进行猪、牛、犬、猫和马的商业化推广,逐渐的推动克隆技术市场化的进程。而针对体细胞克隆技术本身,体细胞克隆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还可以大力推动异种器官移植、动物生物反应器和人源化抗体等生物医药领域的巨大进步,从而推动相关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也是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体细胞克隆技术作为一项比较新的技术,对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研究从未停止,而且研究力度越来越大,总结下来影响体细胞克隆技术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电融合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常见动物的卵母细胞直径一般为100-150μm,呈规则的球形结构,同时在细胞培养皿底可以自由滚动,而用于体细胞克隆的体外培养细胞,在悬浮状态一般为球形结构,直径一般为10-30μm,也容易发生自由滚动的情况,都对电融合的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常见动物的克隆大多采用电融合法,即将卵母细胞核去除之后,将球形体外培养细胞显微注射到卵母细胞透明带之下,并与卵母细胞胞质贴紧,然后在电脉冲刺激下,培养体细胞细胞膜与卵母细胞细胞膜融合到一起,体细胞则整体融入卵母细胞胞质中,完成重构胚胎的构建,在化学或电刺激下,重构胚胎启动发育,最后将其移植到动物体内即可获得克隆动物。但是目前采用电融合法的动物克隆技术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整个电融合难点在于:,在卵母细胞透明带下,体细胞的细胞膜与卵母细胞的细胞膜的接触面必须与电场的方向垂直,才可以完成融合。正常情况下,技术人员需要长时间的培训,在显微镜下,在充满电融合液的融合槽中,用微针拨动球状的卵母细胞,使得体细胞膜与卵母细胞膜的接触面与电场方向保持垂直,整个过程操作难度很长大,因为液面的轻微抖动,微针在融合液的轻微摆动,都会使得卵母细胞发生转动而脱离预定垂直位置,因此电融合方法成为全球范围内体细胞克隆应用的重要制约因素,急需相对的技术来解决上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体细胞克隆融合效率的电融合槽,解决目前体细胞电融合过程中存在的操作难度大、融合效率低和不便于克隆技术推广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提高体细胞克隆融合效率的电融合槽,包括融合槽主体和位于融合槽底部的两个电极,两个电极并列设置,两个电极和融合槽主体的底部共同围绕形成操作凹槽,操作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平铺在操作凹槽底部的尼龙网层,尼龙网层形成40-150μm的网格。进一步的,操作凹槽为开口向上的矩形槽,两个电极的形状均为大小相同的长方体。进一步的,尼龙网层覆盖整个操作凹槽的底部。进一步的,两个电极的端部分别连接有导电线,两个导电线位于两个电极的同侧端部,两个电极分别通过对应的导电线与电融合槽的电源连接。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采用平铺在操作凹槽底部的尼龙网层,能够发挥尼龙网层的耐热性、耐磨性、刚性、耐腐蚀、无毒无害和不导电的特性,从而不影响体细胞电融合的正常进行,同时降低融合槽主体底部的光滑度,通过将尼龙网层形成40-150μm的网格,进一步增加融合槽主体底部的粗糙度,从而防止体细胞和卵母细胞的滚动,降低电融合的操作难度,限制不同物种的动物卵母细胞的轻微位移,能够提高融合效率。2、本技术中,通过改进电融合槽的结构,使得球状卵母细胞不易发生位移而脱离预定垂直位置,进而降低技术人员的培训难度,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使得电融合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操作简单易行,在整个电融合操作难度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促进体细胞克隆技术的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尼龙网层和电极的连接示意图。图中标记:1-融合槽主体、2-电极、3-操作凹槽、4-尼龙网层、5-导电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提高体细胞克隆融合效率的电融合槽,包括融合槽主体1和位于融合槽底部的两个电极2,两个电极2并列设置,两个电极2和融合槽主体1的底部共同围绕形成操作凹槽3,操作凹槽3为开口向上的矩形槽,两个电极2的形状均为大小相同的长方体,两个电极2的端部分别连接有导电线5,两个导电线5位于两个电极2的同侧端部,两个电极2分别通过对应的导电线5与电融合槽的电源连接。操作凹槽3的内部设置有平铺在操作凹槽3底部的尼龙网层4,尼龙网层4覆盖整个操作凹槽3的底部,尼龙网层4形成40-150μm的网格。在本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尼龙网用具有相同或相似特性的其他材料取代,尼龙网用生物相容性好的医用胶水黏附,同时也可以用其他工艺达到同样的粘合目的。在本技术使用过程中,通过电融合槽的电源经过导电线5的传递控制电极2进行操作,将球状的体细胞和球状的卵母细胞放在操作凹槽3内的尼龙网层4上进行对应的操作,从而避免球状体细胞和球状卵母细胞的轻微位移,增加融合的效率,总之本技术具有操作难度低、操作人员培训难度小、融合效率低和便于克隆技术推广的优点。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体细胞克隆融合效率的电融合槽,其特征在于:包括融合槽主体和位于融合槽底部的两个电极,两个电极并列设置,两个电极和融合槽主体的底部共同围绕形成操作凹槽,所述操作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平铺在操作凹槽底部的尼龙网层,所述尼龙网层形成40-150μm的网格。/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体细胞克隆融合效率的电融合槽,其特征在于:包括融合槽主体和位于融合槽底部的两个电极,两个电极并列设置,两个电极和融合槽主体的底部共同围绕形成操作凹槽,所述操作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平铺在操作凹槽底部的尼龙网层,所述尼龙网层形成40-150μm的网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体细胞克隆融合效率的电融合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红波,吕培茹,王彦涛,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创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