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液冷技术的汽车充电桩散热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液冷技术的汽车充电桩散热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新型能源的开发与应用,纯电动汽车的市场地位不断提升,作为配套的充电桩数目也急速增加。2015年底,我国投入使用的汽车充电桩数目为3.5万个,截止2019年9月,包括私人充电桩在内我国投入使用的汽车充电桩数目已达108万个。目前所普遍投入使用的多为直流充电桩,具有功率大、输出电压电流范围广及短时间快充的特点。快充过程中,直流充电桩长期处于高功率,不间断的工作状态。受充电桩内部空间限制,充电会使热量在充电桩内快速聚集,使桩体的温度不断升高,影响内部元器件的稳定使用。近年来,汽车充电站的火灾时有发生,为保障汽车充电桩的稳定运行,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性,汽车充电桩的散热设计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汽车充电桩主要采用风冷散热系统,通过安装侧边风扇带动空气流动,与功率模块进行强制对流换热,由于在第三个功率模块处有直流母线出入充电桩,该模块阻碍了进口冷风与功率模块的正常换热;同时,充电桩内部延程的风道较长,位于下游的功率模块所接触到的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液冷技术的汽车充电桩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n其中包括第一功率模块(1),第二功率模块(2),第三功率模块(3),第四功率模块(4),充电桩外壳(5),液冷板(6),第一连接接头(7),第一导流管(8),冷源(9),第二导流管(10),水泵(11),第三导流管(12),第二连接接头(13),第一金属板(18),第二金属板(19),换热管道(20),第一侧边风扇(14),第二侧边风扇(15),第三侧边风扇(16),第四侧边风扇(17);其中液冷板(6)安装在第一功率模块(1),第二功率模块(2),第三功率模块(3),第四功率模块(4)与充电桩外壳(5)之间,液冷板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液冷技术的汽车充电桩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其中包括第一功率模块(1),第二功率模块(2),第三功率模块(3),第四功率模块(4),充电桩外壳(5),液冷板(6),第一连接接头(7),第一导流管(8),冷源(9),第二导流管(10),水泵(11),第三导流管(12),第二连接接头(13),第一金属板(18),第二金属板(19),换热管道(20),第一侧边风扇(14),第二侧边风扇(15),第三侧边风扇(16),第四侧边风扇(17);其中液冷板(6)安装在第一功率模块(1),第二功率模块(2),第三功率模块(3),第四功率模块(4)与充电桩外壳(5)之间,液冷板(6)距充电桩外壳(5)的距离为10~20mm,高度为距充电桩顶部为30~50mm;所述的多排换热管道(20)以3~4层形式布置在第一功率模块(1)、第二功率模块(2)、第三功率模块(3)、第四功率模块(4)与充电桩外壳(5)之间,由第一金属板(18)与第二金属板(19)固定;第一侧边风扇(14)、第二侧边风扇(15)、第三侧边风扇(16)和第四侧边风扇(17)安装于充电桩外壳(5)上,第一侧边风扇(14)的高度为距充电桩底部55cm,距左侧25cm,第二侧边风扇(15)位于第一侧边风扇(14)正上方,距第一侧边风扇1cm,第三侧边风扇(16)位于第二侧边风扇(15)左侧,距离为1cm,第四侧边风扇(17)位于第三侧边风扇(16)正下方,距离为1cm,
液冷板(6)由第一金属板(18)、第二金属板(19)和换热管道(20)组成,换热管道(20)由第一金属板(18)和第二金属板(19)固定;换热管道(20)分为若干排,每排管道流出充电桩后,通过第一连接接头(7)与第一导流管(8)相连,第一导流管(8)流入冷源(9),流出冷源(9)后与第二导流管(10)相连,第二导流管(10)连接水泵(11)的入口,水泵(11)的出口连接第三导流管(12),第三导流管(12)通过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喆,程建杰,王跃,王瑜,朱锡冬,姜泳昊,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