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钻床的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0274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械加工的工装夹具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用于钻床的夹具,包括第一螺钉、第二螺钉、左夹持部、右夹持部、第一拉簧以及第二拉簧,左夹持部包括第一螺旋纹通孔和第一凸台,第一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第二凸台、第二螺旋纹通孔以及第三凸台,右夹持部包括第三螺旋纹通孔、第四凸台、第二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第五凸台、第六凸台以及第四螺旋纹通孔。该钻床的夹具可以有效解决解决钻床圆管形零部件或圆柱零部件的夹持问题,特点为易操作、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钻床的夹具
本技术属于机械加工的夹具
,具体为一种用于钻床的夹具。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钻床指主要用钻头在工件上加工孔的机床。广泛用于机械加工领域,可钻通孔、盲孔,更换特殊刀具,可扩、锪孔,铰孔或进行攻丝等加工。加工过程中工件不动,让刀具移动,将刀具中心对正孔中心,并使刀具转动。钻床结构简单,加工精度相对较低。夹具又称卡具。从广义上说,在工艺过程中的任何工序,用来迅速、方便、安全地安装工件的装置,都可称为夹具。例如焊接夹具、检验夹具、装配夹具、机床夹具等。其中机床夹具最为常见,常简称为夹具。应用机床夹具,有利于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稳定产品质量;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有利于改善工人劳动条件,保证安全生产。有利于扩大机床工艺范围,实现"一机多用"。传统钻床的机床夹具难以稳定的夹持圆管形零部件或圆柱零部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钻床的夹具,具备易操作、结构简单的优点,解决了钻床圆管形零部件或圆柱零部件的夹持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钻床的夹具,包括第一螺钉、第二螺钉、左夹持部、右夹持部、第一拉簧以及第二拉簧,所述左夹持部包括第一凸台、第一螺旋纹通孔、第一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第二凸台、第二螺旋纹通孔以及第三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二凸台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凸台沿竖直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凸台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所述第一螺旋纹通孔,所述第二凸台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所述第二螺旋纹通孔,所述第三凸台沿水平方向的左侧开设有所述第一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所述右夹持部包括第三螺旋纹通孔、第四凸台、第二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第五凸台、第六凸台以及第四螺旋纹通孔,所述第四凸台与所述第六凸台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五凸台竖直方向的两侧,所述第四凸台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第四螺旋纹通孔,所述第六凸台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所述第四螺旋纹通孔,所述第五凸台沿水平方向的左侧开设有所述第二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所述第一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与所述第二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之间界定形成间距可调的夹持空间,所述第一螺钉从所述第一螺旋纹通孔和所述第三螺旋纹通孔中穿过,所述第二螺钉从所述第二螺旋纹通孔和所述第四螺旋纹通孔中穿过,所述第一螺钉的首尾两端与所述第一螺旋纹通孔以及所述第三螺旋纹通孔通过螺纹配合,所述第二螺钉的首尾两端与所述第二螺旋纹通孔及所述第四螺旋纹通孔通过螺纹配合,以调节所述夹持空间以适应大尺寸零部,所述第一螺钉与所述第二螺钉的中间段为光滑设置,所述第一拉簧与所述第二拉簧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三凸台和所述第五凸台之间,以调节所述夹持空间以适应小尺寸零部。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与所述第二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的直径一致,尺寸由具体工件尺寸决定。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与所述第二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内部设有螺旋纹,也可改为齿状防滑装置。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螺旋纹通孔与所述第二螺旋纹通孔的孔径一致并且圆心在同一轴线上,且所述第三螺旋纹通孔和所述第四螺旋纹通孔的孔径一致并且圆心在同一轴线上。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螺钉与所述第二螺钉可以改为螺栓结构。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螺钉与所述第二螺钉可以增加螺旋测距装置。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螺钉与所述第二螺钉为两端有螺纹中间为光滑段的螺钉。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钻床的夹具,具备易操作、结构简单的优点,本技术的夹持空间大小可调以适应不同形状的零部件,大的零部件可通过螺纹进行调节,而对于小的零部件可通过弹簧进行调节,由此可以实现不同对不同大小零部件的夹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装配图;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后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中:1第一螺钉;2第二螺钉;3左夹持部;4右夹持部;101钢板;301第一螺旋纹通孔;302第一凸台;303第一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304第二凸台;305第二螺旋纹通孔;306第三凸台;401第三螺旋纹通孔;402第四凸台;403第二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404第五凸台;405第六凸台;406第四螺旋纹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为一种用于钻床的夹具,可以实现圆管形零部件或圆柱零部件的夹持,提供一种易操作、简单的用于钻床的夹具。实施例一在本实施例一中,参阅图1、图2、图3、图4可知所述用于钻床的夹具,包括第一螺钉1、第二螺钉2、左夹持部3、右夹持部4、第一拉簧5以及第二拉簧6,左夹持部3包括第一凸台302、第一螺旋纹通孔301、第一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303、第二凸台304、第二螺旋纹通孔305以及第三凸台306,第一凸台302与第二凸台304分别设置于第三凸台306沿竖直方向的两侧,第一凸台302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第一螺旋纹通孔301,第二凸台304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第二螺旋纹通孔305,第三凸台306沿水平方向的左侧开设有第一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303,右夹持部4包括第三螺旋纹通孔401、第四凸台402、第二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403、第五凸台404、第六凸台405以及第四螺旋纹通孔406,第四凸台402与第六凸台405分别设置于第五凸台404竖直方向的两侧,第四凸台402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第四螺旋纹通孔406,第六凸台405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第四螺旋纹通孔406第五凸台404沿水平方向的左侧开设有第二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403,第一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303与第二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403之间界定形成间距可调的夹持空间,第一螺钉1从第一螺旋纹通孔301和第三螺旋纹通孔401中穿过,第二螺钉2从第二螺旋纹通孔305和第四螺旋纹通孔406中穿过,第一螺钉1的首尾两端与第一螺旋纹通孔301以及第三螺旋纹通孔401通过螺纹配合,第二螺钉2的首尾两端与第二螺旋纹通孔305及第四螺旋纹通孔406通过螺纹配合以调节所述夹持空间以适应大尺寸零部,第一螺钉1与第二螺钉2的中间段为光滑设置,第一拉簧5与第二拉簧6对称分布在第三凸台306和第五凸台404之间,以调节夹持空间以适应小尺寸零部。实施例二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二中,第一拉簧5与第二拉簧6对称分布在第三凸台306和第五凸台404之间。由此可以实现第三凸台306与第五凸台404之间可以根据工件的大小自动调节两者之间的间隙。实施例三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三中,第一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与第二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的直径一致,尺寸由具体工件尺寸决定。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根据具体工件的尺寸改变凹槽的直径大小,所以可以实现不同大小的圆柱形或圆管形的零部件的夹持。实施例四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四中,第一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与第二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内部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钻床的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螺钉(1)、第二螺钉(2)、左夹持部(3)、右夹持部(4)、第一拉簧(5)以及第二拉簧(6),所述左夹持部(3)包括第一凸台(302)、第一螺旋纹通孔(301)、第一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303)、第二凸台(304)、第二螺旋纹通孔(305)以及第三凸台(306),所述第一凸台(302)与所述第二凸台(304)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凸台(306)沿竖直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凸台(302)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所述第一螺旋纹通孔(301),所述第二凸台(304)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所述第二螺旋纹通孔(305),所述第三凸台(306)沿水平方向的左侧开设有所述第一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303),所述右夹持部(4)包括第三螺旋纹通孔(401)、第四凸台(402)、第二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403)、第五凸台(404)、第六凸台(405)以及第四螺旋纹通孔(406),所述第四凸台(402)与所述第六凸台(405)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五凸台(404)竖直方向的两侧,所述第四凸台(402)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第四螺旋纹通孔(406),所述第六凸台(405)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所述第四螺旋纹通孔(406),所述第五凸台(404)沿水平方向的左侧开设有所述第二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403),所述第一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303)与所述第二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403)之间界定形成间距可调的夹持空间,所述第一螺钉(1)从所述第一螺旋纹通孔(301)和所述第三螺旋纹通孔(401)中穿过,所述第二螺钉(2)从所述第二螺旋纹通孔(305)和所述第四螺旋纹通孔(406)中穿过,所述第一螺钉(1)的首尾两端与所述第一螺旋纹通孔(301)以及所述第三螺旋纹通孔(401)通过螺纹配合,所述第二螺钉(2)的首尾两端与所述第二螺旋纹通孔(305)及所述第四螺旋纹通孔(406)通过螺纹配合,以调节所述夹持空间以适应大尺寸零部,所述第一螺钉(1)与所述第二螺钉(2)的中间段为光滑设置,所述第一拉簧(5)与所述第二拉簧(6)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三凸台(306)和所述第五凸台(404)之间,以调节所述夹持空间以适应小尺寸零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钻床的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螺钉(1)、第二螺钉(2)、左夹持部(3)、右夹持部(4)、第一拉簧(5)以及第二拉簧(6),所述左夹持部(3)包括第一凸台(302)、第一螺旋纹通孔(301)、第一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303)、第二凸台(304)、第二螺旋纹通孔(305)以及第三凸台(306),所述第一凸台(302)与所述第二凸台(304)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凸台(306)沿竖直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凸台(302)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所述第一螺旋纹通孔(301),所述第二凸台(304)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所述第二螺旋纹通孔(305),所述第三凸台(306)沿水平方向的左侧开设有所述第一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303),所述右夹持部(4)包括第三螺旋纹通孔(401)、第四凸台(402)、第二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403)、第五凸台(404)、第六凸台(405)以及第四螺旋纹通孔(406),所述第四凸台(402)与所述第六凸台(405)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五凸台(404)竖直方向的两侧,所述第四凸台(402)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第四螺旋纹通孔(406),所述第六凸台(405)的几何中心处开设有所述第四螺旋纹通孔(406),所述第五凸台(404)沿水平方向的左侧开设有所述第二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403),所述第一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303)与所述第二半圆柱形螺旋纹凹槽(403)之间界定形成间距可调的夹持空间,所述第一螺钉(1)从所述第一螺旋纹通孔(301)和所述第三螺旋纹通孔(401)中穿过,所述第二螺钉(2)从所述第二螺旋纹通孔(305)和所述第四螺旋纹通孔(406)中穿过,所述第一螺钉(1)的首尾两端与所述第一螺旋纹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春胜朱卫周罗中纪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瑞泰精密组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