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重度上睑下垂矫正辅助器械,包括主体件、测量模块以及提拉模块,所述主体件包括面罩和眼部框架,面罩和眼部框架均为对称结构,所述测量模块和提拉模块均以眼部框架的中心线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所述测量模块包括第一旋钮件、第一蜗轮、蜗杆、第二蜗轮、第一转动轴、第三蜗轮、第二转动轴以及透明刻度带,所述提拉模块包括第二旋钮件、滑动件以及弧形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测量模块和指针模块相配合使用以及在眼部处于放松状态下进行测量,测量准确且操作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重度上睑下垂矫正辅助器械
本技术涉及眼部矫正手术工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重度上睑下垂矫正辅助器械。
技术介绍
医学上常见的上睑下垂,大部分都是先天遗传。主要是由于上睑肌(动眼神经支配)和平滑肌(颈交感神经支配)的功能不全或丧失,以致上睑呈现部分或全部下垂,导致瞳孔部分或全部被遮盖,所以上睑下垂患者的眼神都会失去神韵,永远都是一副还没睡醒样子,提不起精神的感觉。上睑下垂矫正技术主要是为了纠正上睑下垂的情况,让人看起来更加有精神。在上睑下垂矫正手术前需要对矫正对象的眼部进行相应的尺寸测量,以保证手术效果。目前的测量方法多为用直尺直接对矫正对象的眼部进行相应尺寸测量,测量不方便,且由于眼部为脆弱的重要人体器官,在直尺靠近并接触眼部进行测量时出于生物的自我保护意识眼部会运动,从而容易造成测量的不准确。同时,在测量时通过自身控制眼部运动会导致眼部皮肤的紧绷,无法得到眼部在完全放松状态下的尺寸,依然会导致测量的不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方便且测量准确的重度上睑下垂矫正辅助器械。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重度上睑下垂矫正辅助器械,包括主体件、测量模块以及提拉模块,所述主体件包括面罩和眼部框架,所述面罩和眼部框架固定连接,面罩和眼部框架均为对称结构,所述测量模块和提拉模块均位于眼部框架上,测量模块和提拉模块均以眼部框架的中心线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所述测量模块包括第一旋钮件、第一蜗轮、蜗杆、第二蜗轮、第一转动轴、第三蜗轮、第二转动轴以及透明刻度带,所述第一旋钮件与眼部框架转动连接,第一旋钮件的一端外露于眼部框架外,第一旋钮件的另一端与第一蜗轮固定连接,所述蜗杆上设有第一螺旋齿、第二螺旋齿以及第三螺旋齿,第一螺旋齿与第一蜗轮啮合,第二螺旋齿与第二蜗轮啮合,第三螺旋齿与第三蜗轮啮合,所述第二蜗轮固定安装于第一转动轴上,第一转动轴与眼部框架转动连接,第三蜗轮固定安装于第二转动轴上,第二转动轴与眼部框架转动连接,所述透明刻度带的一端与第一转动轴固定连接,透明刻度带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提拉模块包括第二旋钮件、滑动件以及弧形贴,所述第二旋钮件与眼部框架转动连接,第二旋钮件的一端外露于眼部框架外,第二旋钮件的另一端设有螺纹,滑动件的一端开设有螺纹孔,第二旋钮件与滑动件螺纹配合,滑动件的另一端与弧形贴固定连接,所述眼部框架开设有滑动槽,滑动件位于滑动槽内,滑动件与眼部框架滑动连接。面罩置于面部,由于面罩与人脸部的形状相同,眼部框架能够准确置于眼部上方,达到定位的效果;若矫正对象仅为单眼上睑下垂,则滑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将两侧的指针均移动至指针所在一侧的眼部的下眼睑缘,指针与下眼睑缘的最低点对齐,转动第一旋钮件,第一蜗轮带动蜗杆转动,蜗杆带动第二蜗轮和第三蜗轮同向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同步同向转动,并带动透明刻度带移动直至透明刻度带上的“0”刻度线与所在一侧的指针对齐,再次滑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将两侧的指针均移动至指针所在一侧的眼部的上眼睑缘,通过比较指针所指刻度的两个数值可以得到相应的眼部矫正数值,多次测量从而得到准确的矫正缝合轨迹;若矫正对象为双眼均上睑下垂,则滑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将两侧的指针均移动至指针所在一侧的眼部的下眼睑缘,指针与下眼睑缘的最低点对齐,将弧形贴粘合于所在一侧的上眼睑缘的外皮肤上,转动第二旋钮件,使得滑动件上移,从而通过弧形贴将上眼睑拉起,使眼部处于正常状态,转动第一旋钮件,第一蜗轮带动蜗杆转动,蜗杆带动第二蜗轮和第三蜗轮同向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同步同向转动,并带动透明刻度带移动直至透明刻度带上的“0”刻度线与所在一侧的指针对齐,再次滑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将两侧的指针均移动至指针所在一侧的眼部的上眼睑缘,获取眼部正常状态下的尺寸数值,通过将任意一侧的弧形贴与上眼睑缘的外皮肤分离,从而以单眼上睑下垂的测量方法获取该侧准确的矫正缝合轨迹,然后以同样的方式获取另一侧准确的矫正缝合轨迹。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眼部框架包括指针模块,指针模块包括第一滑块、指针以及第二滑块,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均与眼部框架滑动连接,第一滑块与指针的一端固定连接,指针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块固定连接,通过指针的标记可以准确得到透明刻度带上相应的尺寸数值,尺寸获取更加便利、准确。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指针与透明刻度带之间的夹角为90°,便于指针在透明刻度带上的标记更加精准。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面罩为透明硅胶材质,透明材质方便观察且硅胶易压缩塑形,便于加工生产。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旋钮件与第二旋钮件上均设有纹理,便于转动第一旋钮件与第二旋钮件。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技术通过测量模块和指针模块相配合使用,使尺寸获取更加方便、准确,且操作方便。同时,通过提拉模块使得在双眼均上睑下垂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得到眼部处于正常状态时的尺寸数值,保障矫正缝合轨迹的准确性。进一步的,由于本技术为穿戴设备,在对矫正对象的上睑下垂情况进行测量时均未与眼部直接接触,使得测量在眼部处于放松状态下进行,测量结果更加准确。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重度上睑下垂矫正辅助器械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所示眼部框架局部的结构剖视图。其中,1-主体件,11-面罩,12-眼部框架,121-滑动槽,13-指针模块,131-第一滑块,132-指针,133-第二滑块,2-测量模块,21-第一旋钮件,22-第一蜗轮,23-蜗杆,231-第一螺旋齿,232-第二螺旋齿,233-第三螺旋齿,24-第二蜗轮,25-第一转动轴,26-第三蜗轮,27-第二转动轴,28-透明刻度带,3-提拉模块,31-第二旋钮件,32-滑动件,33-弧形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一种重度上睑下垂矫正辅助器械,包括主体件1、测量模块2以及提拉模块3,所述主体件1包括面罩11和眼部框架12,所述面罩11和眼部框架12固定连接,面罩11和眼部框架12均为对称结构,所述测量模块2和提拉模块3均位于眼部框架12上,测量模块2和提拉模块3均以眼部框架12的中心线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所述测量模块2包括第一旋钮件21、第一蜗轮22、蜗杆23、第二蜗轮24、第一转动轴25、第三蜗轮26、第二转动轴27以及透明刻度带28,所述第一旋钮件21与眼部框架12转动连接,第一旋钮件21的一端外露于眼部框架12外,第一旋钮件21的另一端与第一蜗轮22固定连接,所述蜗杆23上设有第一螺旋齿231、第二螺旋齿232以及第三螺旋齿233,第一螺旋齿231与第一蜗轮22啮合,第二螺旋齿232与第二蜗轮24啮合,第三螺旋齿233与第三蜗轮26啮合,所述第二蜗轮24固定安装于第一转动轴25上,第一转动轴25与眼部框架12转动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重度上睑下垂矫正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件(1)、测量模块(2)以及提拉模块(3),所述主体件(1)包括面罩(11)和眼部框架(12),所述面罩(11)和眼部框架(12)固定连接,面罩(11)和眼部框架(12)均为对称结构,所述测量模块(2)和提拉模块(3)均位于眼部框架(12)上,测量模块(2)和提拉模块(3)均以眼部框架(12)的中心线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所述测量模块(2)包括第一旋钮件(21)、第一蜗轮(22)、蜗杆(23)、第二蜗轮(24)、第一转动轴(25)、第三蜗轮(26)、第二转动轴(27)以及透明刻度带(28),所述第一旋钮件(21)与眼部框架(12)转动连接,第一旋钮件(21)的一端外露于眼部框架(12)外,第一旋钮件(21)的另一端与第一蜗轮(22)固定连接,所述蜗杆(23)上设有第一螺旋齿(231)、第二螺旋齿(232)以及第三螺旋齿(233),第一螺旋齿(231)与第一蜗轮(22)啮合,第二螺旋齿(232)与第二蜗轮(24)啮合,第三螺旋齿(233)与第三蜗轮(26)啮合,所述第二蜗轮(24)固定安装于第一转动轴(25)上,第一转动轴(25)与眼部框架(12)转动连接,第三蜗轮(26)固定安装于第二转动轴(27)上,第二转动轴(27)与眼部框架(12)转动连接,所述透明刻度带(28)的一端与第一转动轴(25)固定连接,透明刻度带(28)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动轴(27)固定连接,所述提拉模块(3)包括第二旋钮件(31)、滑动件(32)以及弧形贴(33),所述第二旋钮件(31)与眼部框架(12)转动连接,第二旋钮件(31)的一端外露于眼部框架(12)外,第二旋钮件(31)的另一端设有螺纹,滑动件(32)的一端开设有螺纹孔,第二旋钮件(31)与滑动件(32)螺纹配合,滑动件(32)的另一端与弧形贴(33)固定连接,所述眼部框架(12)开设有滑动槽(121),滑动件(32)位于滑动槽(121)内,滑动件(32)与眼部框架(12)滑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度上睑下垂矫正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件(1)、测量模块(2)以及提拉模块(3),所述主体件(1)包括面罩(11)和眼部框架(12),所述面罩(11)和眼部框架(12)固定连接,面罩(11)和眼部框架(12)均为对称结构,所述测量模块(2)和提拉模块(3)均位于眼部框架(12)上,测量模块(2)和提拉模块(3)均以眼部框架(12)的中心线为对称线左右对称设置,所述测量模块(2)包括第一旋钮件(21)、第一蜗轮(22)、蜗杆(23)、第二蜗轮(24)、第一转动轴(25)、第三蜗轮(26)、第二转动轴(27)以及透明刻度带(28),所述第一旋钮件(21)与眼部框架(12)转动连接,第一旋钮件(21)的一端外露于眼部框架(12)外,第一旋钮件(21)的另一端与第一蜗轮(22)固定连接,所述蜗杆(23)上设有第一螺旋齿(231)、第二螺旋齿(232)以及第三螺旋齿(233),第一螺旋齿(231)与第一蜗轮(22)啮合,第二螺旋齿(232)与第二蜗轮(24)啮合,第三螺旋齿(233)与第三蜗轮(26)啮合,所述第二蜗轮(24)固定安装于第一转动轴(25)上,第一转动轴(25)与眼部框架(12)转动连接,第三蜗轮(26)固定安装于第二转动轴(27)上,第二转动轴(27)与眼部框架(12)转动连接,所述透明刻度带(28)的一端与第一转动轴(25)固定连接,透明刻度带(28)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动轴(27)固定连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侣同帅,杨亚益,董亮,胡小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美医疗美容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