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改进型跟骨前突解剖板,包括跟骨微创板主体,所述跟骨微创板主体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外壁靠近跟骨微创板主体的位置处开有第二锁定孔,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外壁远离跟骨微创板主体的位置处开有第一锁定孔,所述跟骨微创板主体的一侧外壁上开有第一主体锁定孔,所述跟骨微创板主体一侧外壁靠近第一主体锁定孔的位置开有第二主体锁定孔,所述跟骨微创板主体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部,且第二连接部的厚度和第一连接部的厚度相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使术中植入更加方便,减少术后并发症,跟距关节面解剖设计,无需术中塑形,干部螺钉竹筏样设计,防止关节面塌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进型跟骨前突解剖板
本技术涉及医疗用具
,尤其涉及改进型跟骨前突解剖板。
技术介绍
目前,跟骨是人体的主要负重骨,同时跟骨也是人体跗骨中最大的一块松质骨,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在跟骨的骨折治疗中,不容忽视的是,准确的复位和坚强的固定是患者尽早负重,功能恢复的必要前提,根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占所有跗骨骨折的60%。根骨损伤能导致严重的残疾,根骨高能骨折可另遭受这种骨折的大多数患者改变人生,在治疗跟骨骨折的过程中,推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为了避免内固定后出现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引进新型产品,涉及一种跟骨微创锁定板,即固定和复位跟骨骨折部位,确保骨折端的愈合和足跟部的正常活动。目前通常治疗跟骨骨折采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保守治疗,石膏固定,这种固定费用低和创伤小,但骨折端容易再次移位,治疗周期长,且愈合缓慢,造成骨折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几率高;二是采取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或切开复位克氏针或螺钉固定,这种固定稳定,不易再次移位,但是易发生旋转移位,影响骨折愈合,易导致畸形愈合,严重时甚至出现断针或断钉情况;三是采用跟骨解剖板固定,这种固定适用于跟骨粉碎性骨折,创伤大,易导致跟骨外侧皮瓣坏死、神经损伤等。跟骨微创板采用跗骨窦入路,创伤小,关节面固定稳定,大大降低了皮瓣坏死的风险,因此,亟需一种改进型跟骨前突解剖板来解决此类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改进型跟骨前突解剖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改进型跟骨前突解剖板,包括跟骨微创板主体,所述跟骨微创板主体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外壁靠近跟骨微创板主体的位置处开有第二锁定孔,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外壁远离跟骨微创板主体的位置处开有第一锁定孔,所述跟骨微创板主体的一侧外壁上开有第一主体锁定孔,所述跟骨微创板主体一侧外壁靠近第一主体锁定孔的位置开有第二主体锁定孔,所述跟骨微创板主体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部,且第二连接部的厚度和第一连接部的厚度相等。优选的,所述跟骨微创板主体一侧外壁上开有第三主体锁定孔,且第三主体锁定孔位于第二主体锁定孔远离第一主体锁定孔的一侧。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外壁上开有第三锁定孔,且第三锁定孔位于靠近跟骨微创板主体的一端。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外壁上开有第四锁定孔,且第三锁定孔位于第二连接部远离跟骨微创板主体的位置处。优选的,所述第一主体锁定孔、第二主体锁定孔和第三主体锁定孔的直径均为2.7mm,且第一锁定孔、第二锁定孔、第三锁定孔和第四锁定孔的直径均为3.5mm,第一主体锁定孔、第二主体锁定孔、第三主体锁定孔、第一锁定孔、第二锁定孔、第三锁定孔和第四锁定孔内均开有双线螺纹。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对应跟骨的前突部,且前突部与跟骨微创板主体之间的夹角为至度,第二连接部对应跟骨的尾部,尾部顶端孔瞄向载距突。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通过跟骨微创板主体的设置能够使术中植入更加方便,减少术后并发症,跟距关节面解剖设计,无需术中塑形,干部螺钉竹筏样设计,防止关节面塌陷。2、整体略呈L形设计,前突部一斜孔设计,尾部顶端孔瞄向载距突,更好支撑关节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改进型跟骨前突解剖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改进型跟骨前突解剖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连接部、2第一锁定孔、3第二锁定孔、4第一主体锁定孔、5跟骨微创板主体、6第二主体锁定孔、7第三主体锁定孔、8第三锁定孔、9第二连接部、10第四锁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2,改进型跟骨前突解剖板,包括跟骨微创板主体5,跟骨微创板主体5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部1,第一连接部1的一侧外壁靠近跟骨微创板主体5的位置处开有第二锁定孔3,第一连接部1一侧外壁远离跟骨微创板主体5的位置处开有第一锁定孔2,跟骨微创板主体5的一侧外壁上开有第一主体锁定孔4,跟骨微创板主体5一侧外壁靠近第一主体锁定孔4的位置开有第二主体锁定孔6,跟骨微创板主体5远离第一连接部1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部9,且第二连接部9的厚度和第一连接部1的厚度相等。本技术中,跟骨微创板主体5一侧外壁上开有第三主体锁定孔7,且第三主体锁定孔7位于第二主体锁定孔6远离第一主体锁定孔4的一侧,第二连接部9的一侧外壁上开有第三锁定孔8,且第三锁定孔8位于靠近跟骨微创板主体5的一端,第二连接部9的一侧外壁上开有第四锁定孔10,且第三锁定孔10位于第二连接部9远离跟骨微创板主体5的位置处,第一主体锁定孔4、第二主体锁定孔6和第三主体锁定孔7的直径均为2.7mm,且第一锁定孔2、第二锁定孔3、第三锁定孔8和第四锁定孔10的直径均为3.5mm,第一主体锁定孔4、第二主体锁定孔6、第三主体锁定孔7、第一锁定孔2、第二锁定孔3、第三锁定孔8和第四锁定孔10内均开有双线螺纹,第一连接部1对应跟骨的前突部,且前突部与跟骨微创板主体5之间的夹角为30至170度,第二连接部9对应跟骨的尾部,尾部顶端孔瞄向载距突。工作原理:使用时,根据不同的需要调节跟骨微创板主体5与第一连接部1和第二连接部9的角度,然后植入跟骨中,通过第一主体锁定孔4、第二主体锁定孔6、第三主体锁定孔7、第一锁定孔2、第二锁定孔3、第三锁定孔8和第四锁定孔10固定,更好支撑关节面,防止关节面塌陷,更好支撑关节面。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改进型跟骨前突解剖板,包括跟骨微创板主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跟骨微创板主体(5)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部(1),所述第一连接部(1)的一侧外壁靠近跟骨微创板主体(5)的位置处开有第二锁定孔(3),所述第一连接部(1)一侧外壁远离跟骨微创板主体(5)的位置处开有第一锁定孔(2),所述跟骨微创板主体(5)的一侧外壁上开有第一主体锁定孔(4),所述跟骨微创板主体(5)一侧外壁靠近第一主体锁定孔(4)的位置开有第二主体锁定孔(6),所述跟骨微创板主体(5)远离第一连接部(1)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部(9),且第二连接部(9)的厚度和第一连接部(1)的厚度相等;/n所述第一主体锁定孔(4)、第二主体锁定孔(6)和第三主体锁定孔(7)的直径均为2.7mm,且第一锁定孔(2)、第二锁定孔(3)、第三锁定孔(8)和第四锁定孔(10)的直径均为3.5mm,第一主体锁定孔(4)、第二主体锁定孔(6)、第三主体锁定孔(7)、第一锁定孔(2)、第二锁定孔(3)、第三锁定孔(8)和第四锁定孔(10)内均开有双线螺纹;/n所述第一连接部(1)对应跟骨的前突部,且前突部与跟骨微创板主体(5)之间的夹角为30至170度,第二连接部(9)对应跟骨的尾部,尾部顶端孔瞄向载距突。/n...
【技术特征摘要】
1.改进型跟骨前突解剖板,包括跟骨微创板主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跟骨微创板主体(5)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部(1),所述第一连接部(1)的一侧外壁靠近跟骨微创板主体(5)的位置处开有第二锁定孔(3),所述第一连接部(1)一侧外壁远离跟骨微创板主体(5)的位置处开有第一锁定孔(2),所述跟骨微创板主体(5)的一侧外壁上开有第一主体锁定孔(4),所述跟骨微创板主体(5)一侧外壁靠近第一主体锁定孔(4)的位置开有第二主体锁定孔(6),所述跟骨微创板主体(5)远离第一连接部(1)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部(9),且第二连接部(9)的厚度和第一连接部(1)的厚度相等;
所述第一主体锁定孔(4)、第二主体锁定孔(6)和第三主体锁定孔(7)的直径均为2.7mm,且第一锁定孔(2)、第二锁定孔(3)、第三锁定孔(8)和第四锁定孔(10)的直径均为3.5mm,第一主体锁定孔(4)、第二主体锁定孔(6)、第三主体锁定孔(7)、第一锁定孔(2)、第二锁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志超,薛勇,
申请(专利权)人:黎志超,薛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