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挑切针,属于医用针具领域,一种挑切针,包括挑切针本体,所述挑切针本体包括针颈和针体,所述针体位于针颈的右侧,所述针体远离针颈的一端为针尖,所述针颈、针体和针尖一体成型,所述针体包括针背和针腹,所述针背设置在针体的上方,所述针背由两条弧形边线构成。本方案将通过钩突钩出浅筋膜,再运用锋利的针尖和针腹的腹刃将浅筋膜挑断,将“钩针”“挑针”融合为一体,使其达到先适量钩出浅筋膜,再将其挑断的目的,一次性将浅筋膜钩出并挑断,可以广泛松解大片的筋膜紧张、挛缩、粘连等病变,补充了挑针疗法缺乏专用工具尴尬局面,有助于该疗法的顺利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挑切针
本技术涉及医用针具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挑切针。
技术介绍
“挑针”一词,首见于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在其“疗沙虱毒方”条中有“岭南人初有此者,即以茅叶细细刮去……已深者,针挑取虫子”的记载。宋代的《桂海虞衡志》记载有少数民族治疗疾病的简便方法,谓:“草子,即寒热时疫,南中吏卒小民,不问病源,但头痛不佳,谓之草子,不服药,使之锥刺唇及舌尖出血,谓之挑草子。”据此,挑针疗法源于中国南部劳动先民,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挑针疗法又叫“挑刺疗法”、“截根疗法”,是利用钩针和挑针相互配合,刺入人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挑破皮肤或挑断一定部位的皮下白色纤维样物,或挤出一些液体、血液,从而减轻患者痛苦,消除症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有的挑针疗法虽然发展了上百年,多数还是留于民间,仍然处在有方法,无专用工具的状态,这种状态显然不利于挑治疗法的发展,故提出一种挑切针。
技术实现思路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挑切针,具备可将“挑”与“切”融合为一体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挑针疗法虽然发展了上百年,多数还是留于民间,仍然处在有方法,无专用工具的状态,这种状态显然不利于挑治疗法的发展的问题。2.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挑切针,包括挑切针本体,所述挑切针本体包括针颈和针体,所述针体位于针颈的右侧,所述针体远离针颈的一端为针尖,所述针颈、针体和针尖一体成型,所述针体包括针背和针腹,所述针背设置在针体的上方,所述针背由两条弧形边线构成,所述针腹设置在针体的下方,所述针腹为一条从针颈末端到针尖的刃线构成。优选的,所述针背的两条边线与针腹的一条刃线组成了三棱针的结构。优选的,所述针背的左侧设置有与针背宽度相同圆钝形的钩突。优选的,所述针颈与针体呈150度向针腹弯曲。优选的,所述针背的横截面呈等腰三角形,且从左至右由宽变窄。3.有益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方案将通过钩突钩出浅筋膜,再运用锋利的针尖和针腹的腹刃将浅筋膜挑断,将“钩针”“挑针”融合为一体,使其达到先适量钩出浅筋膜,再将其挑断的目的,一次性将浅筋膜钩出并挑断,可以广泛松解大片的筋膜紧张、挛缩、粘连等病变,补充了挑针疗法缺乏专用工具尴尬局面,有助于该疗法的顺利发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挑切针本体;11、针颈;12、针体;13、针尖;121、针背;122、针腹;123、钩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1:请参阅图1,一种挑切针,包括挑切针本体1,挑切针本体1包括针颈11和针体12,针体12位于针颈11的右侧,针体12远离针颈11的一端为针尖13,针颈11、针体12和针尖13一体成型,针体12包括针背121和针腹122,针背121设置在针体12的上方,针背121由两条弧形边线构成,针腹122设置在针体12的下方,针腹122为一条从针颈11末端到针尖13的刃线构成,本方案可一次性将浅筋膜钩出并挑断,可以广泛松解大片的筋膜紧张、挛缩、粘连等病变。进一步的,针背121的两条边线与针腹122的一条刃线组成了三棱针的结构,使针尖13保证锋利性,方便使用。进一步的,针背121的左侧设置有与针背121宽度相同圆钝形的钩突123,钩突123的作用是钩出浅筋膜。进一步的,针颈11与针体12呈150度向针腹122弯曲,形成锋利的腹刃,方便将浅筋膜挑断。进一步的,针背121的横截面呈等腰三角形,且从左至右由宽变窄,有效的保证针尖13的锋利性。工作原理:本方案将通过钩突123钩出浅筋膜,再运用锋利的针尖13和针腹122的腹刃将浅筋膜挑断,将“钩针”“挑针”融合为一体,使其达到先适量钩出浅筋膜,再将其挑断的目的,一次性将浅筋膜钩出并挑断,可以广泛松解大片的筋膜紧张、挛缩、粘连等病变,补充了挑针疗法缺乏专用工具尴尬局面,有助于该疗法的顺利发展。本方案中,“浅筋膜”指位于皮下,包被皮下脂肪组织的结缔组织薄膜;“紧张”是损伤的组织在修复过程中产生的轻度粘连,或由神经反应导致的相关症状;“挛缩”指损伤的组织在修复过程中由于粘连造成的组织长度的缩短;“粘连”指损伤的组织在修复(自愈)过程中形成的无序的纤维细胞,是一切损伤性疾病的病理基础;“松解”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将紧张、粘连、挛缩的组织软组织内部的病理环境恢复至相对的生理状态。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挑切针,包括挑切针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挑切针本体(1)包括针颈(11)和针体(12),所述针体(12)位于针颈(11)的右侧,所述针体(12)远离针颈(11)的一端为针尖(13),所述针颈(11)、针体(12)和针尖(13)一体成型,所述针体(12)包括针背(121)和针腹(122),所述针背(121)设置在针体(12)的上方,所述针背(121)由两条弧形边线构成,所述针腹(122)设置在针体(12)的下方,所述针腹(122)为一条从针颈(11)末端到针尖(13)的刃线构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挑切针,包括挑切针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挑切针本体(1)包括针颈(11)和针体(12),所述针体(12)位于针颈(11)的右侧,所述针体(12)远离针颈(11)的一端为针尖(13),所述针颈(11)、针体(12)和针尖(13)一体成型,所述针体(12)包括针背(121)和针腹(122),所述针背(121)设置在针体(12)的上方,所述针背(121)由两条弧形边线构成,所述针腹(122)设置在针体(12)的下方,所述针腹(122)为一条从针颈(11)末端到针尖(13)的刃线构成。
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国振,丛明珠,王晓峰,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康华全息医疗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