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水池塘混合养殖装置,包括池塘本体,所述池塘本体包括有第一养殖区域和第二养殖区域,第一养殖区域和第二养殖区域隔开设置,所述第一养殖区域和第二养殖区域之间设置有对流通道,所述第一养殖区域或/和第二养殖区域设有向下凹陷的沉淀区域,第一养殖区域或/和第二养殖区域内还设有使水体成环形流动的驱动件,所述沉淀区域处设有将沉淀区域内的沉淀物排出的排污组件,采用上述结构,提供了一种生态位分隔,且能进行废水处理的海水池塘混合养殖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海水池塘混合养殖装置
本技术属于水产养殖
,尤其是一种海水池塘混合养殖装置。
技术介绍
池塘混合养殖技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鱼类混养可充分利用不同的生态位,混养的主要类型有鱼虾混养、鱼蟹混养、虾贝混养,近几年来,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品种和养殖技术也随之快速的发展,各种海水池塘养殖水产品的技术也有较大的发展和尝试,综合利用水层达到共生盈利,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已获取和积累了不少的实验经验,但这种实验养殖方式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一是品种较为单一,其二是不能克服互相间相残的生产难题,尤其是与蟹类混养,蟹的双鳌凶残,不仅会同类相残,还会对混养的虾、鱼、贝进行相残。现有的混养模式一般是将吃食性动物与滤食性动物混养,虽然滤食性鱼类能净化一些吃食性鱼类产生的粪便等杂物,但是由于混养在同一水体中,在生存空间和溶解氧上造成直接竞争,需要较大的换水量来保持较好的水质,另一方面鱼虾的残饵和排泄物会直接沉降覆盖在贝类所生活的底泥上,造成底泥发黑,严重的因产生大量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贝类大面积死亡,大量换水不仅会影响养殖的产量,而且大量养殖废水的排放会导致养殖环境的恶化,提高了病害的交叉感染机会,导致流行性病爆发,且混养后的废水较单一品种的养殖废水干净,若大量换水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提高养殖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生态位分隔,且能进行废水处理的海水池塘混合养殖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海水池塘混合养殖装置,包括池塘本体,所述池塘本体包括有第一养殖区域和第二养殖区域,第一养殖区域和第二养殖区域隔开设置,所述第一养殖区域和第二养殖区域之间设置有对流通道,所述第一养殖区域或/和第二养殖区域设有向下凹陷的沉淀区域,第一养殖区域或/和第二养殖区域内还设有使水体成环形流动的驱动件,所述沉淀区域处设有将沉淀区域内的沉淀物排出的排污组件。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养殖区域内养殖需要人工提供饲料的水产,即会产生粪便等污物的水产,如虾、吃食性鱼类等,第二养殖区域养殖以浮游生物或以吃食性动物产生的粪便等污物为食的水产,如滩涂贝类等,第一养殖区域与第二养殖区域通过对流通道连通,现有技术中是将吃食性动物和滤食性动物直接混养,没有进行生态位分隔,这样不仅使得滤食性动物容易被吃食性动物吃掉影响产量,而且混养的水质较差不适合滤食性动物的养殖,采用本技术方案可使第二养殖区域内的水质较干净,有效的净化第一养殖区域流向第二养殖区域内的养殖污物,池塘本体内的多余污物可通过水体的流动集中到沉淀区域,通过排污组件统一处理,及时有效的处理废水,提高水质,保障养殖环境,提高养殖质量。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养殖区域与第二养殖区域通过隔板隔开设置,沉淀区域设置在第一养殖区域内,所述隔板上至少设置有两个通孔,通孔即为对流通道,所述通孔上设有防止第一养殖区域或第二养殖区域内的水产通过的过滤网。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通孔距离池塘本体的底面有一定的距离,因为滤食性动物只能净化一部分的养殖污物,第一养殖区域内的养殖污物有一部分会沉淀到第一养殖区域的底部,通孔设置的高一点可有效的阻止沉淀到池低的养殖污物进入第二养殖区域,使第二养殖区域内的动物净化不会超负荷,提高第二养殖区域内的净化效率和养殖质量,过滤网的设置可有效率避免第一养殖区域和第二养殖区域内的养殖物相互串区域,提高养殖产量。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沉淀区域设置在第一养殖区域的中部,第一养殖区域的底面朝沉淀区域斜向下倾斜,沉淀区域的底面成漏斗状。上述技术方案中,沉淀区域设置在第一养殖区域的中部,因水体是成环形流动的,所以养殖污物会随着水体流动集中到中间,即集中到沉淀区域的上方并沉淀至沉淀区域内,第一养殖区域的底面成斜面也是方便第一养殖区域底面上的养殖污物集中至沉淀区域内,方便清理。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排污组件包括位于沉淀区域内的废水流通管道,废水流通管道远离沉淀区域的一端设有排污泵,所述废水流通管道朝向沉淀区域底面的一端为吸污端,吸污端上连接有吸污板,吸污板内设有与废水流通管道连通的中空腔,吸污板朝向沉淀区域底面的端面上均匀分布有与中空腔连通的吸污孔,所述沉淀区域处设有驱动吸污端移动的驱动机构。上述技术方案中,排污泵可以是离心泵或其他抽气结构,第一养殖区域内的污物经沉淀集中到沉淀区域后,启动排污泵,将沉淀区域内的污物通过废水流通管道排出,可及时的处理第一养殖区域内的沉淀物,保障水体质量,减少水产的死亡率。因废水流通管道的吸污端朝向沉淀区域底面的端面面积较小,在抽取沉淀区域内的沉淀物时,不易将沉淀区域内的沉淀物全部抽取干净,容易影响养殖水体的水质,本设计通过驱动机构可使吸污端在沉淀区域内巡回吸污,吸污范围大,吸污端贴近沉淀区域的底面有效防止吸入养殖的水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又因废水流通管道的吸污端端口不能太大,若太大,容易将第一养殖区域内的水产吸入废水流通管道,但是太小的话又不利于吸污效果,不仅吸污时间长,而且吸污范围也较小,吸污板的设置就是为了增大吸污端的吸污面积,提高吸污效率,扩大吸污范围,且吸污板的端面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吸污孔是为了避免将第一养殖区域内的水产吸入废水流通管道内,但是又能达到更好的吸污效果。采用上述方案,既能充分利用混合养殖达到共生盈利,又能避免直接混养出现的相互吞食现象,且能及时处理养殖污物,提高养殖水质,优化养殖环境,提高养殖质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外观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结构俯视图;附图3为附图2的A-A剖视图;附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吸污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具体的描述,只用于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该领域的技术工程师可根据上述技术的内容对本技术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4所示,一种海水池塘混合养殖装置,包括池塘本体1,所述池塘本体1包括有第一养殖区域11和第二养殖区域12,第一养殖区域11和第二养殖区域12隔开设置,所述第一养殖区域11和第二养殖区域12之间设置有对流通道,所述第一养殖区域11或/和第二养殖区域12设有向下凹陷的沉淀区域13,第一养殖区域11或/和第二养殖区域12内还设有使水体成环形流动的驱动件14,驱动件14可以是增氧机或其他有推动力的东西,所述沉淀区域13处设有将沉淀区域13内的沉淀物排出的排污组件15。第一养殖区域11内养殖需要人工提供饲料的水产,即会产生粪便等污物的水产,如虾、吃食性鱼类等,第二养殖区域12养殖以浮游生物或以吃食性动物产生的粪便等污物为食的水产,如滩涂贝类等,第一养殖区域11与第二养殖区域12通过对流通道连通,现有技术中是将吃食性动物和滤食性动物直接混养,没有进行生态位分隔,这样不仅使得滤食性动物容易被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水池塘混合养殖装置,包括池塘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池塘本体包括有第一养殖区域和第二养殖区域,第一养殖区域和第二养殖区域隔开设置,所述第一养殖区域和第二养殖区域之间设置有对流通道,所述第一养殖区域或/和第二养殖区域设有向下凹陷的沉淀区域,第一养殖区域或/和第二养殖区域内还设有使水体成环形流动的驱动件,所述沉淀区域处设有将沉淀区域内的沉淀物排出的排污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水池塘混合养殖装置,包括池塘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池塘本体包括有第一养殖区域和第二养殖区域,第一养殖区域和第二养殖区域隔开设置,所述第一养殖区域和第二养殖区域之间设置有对流通道,所述第一养殖区域或/和第二养殖区域设有向下凹陷的沉淀区域,第一养殖区域或/和第二养殖区域内还设有使水体成环形流动的驱动件,所述沉淀区域处设有将沉淀区域内的沉淀物排出的排污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池塘混合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养殖区域与第二养殖区域通过隔板隔开设置,沉淀区域设置在第一养殖区域内,所述隔板上至少设置有两个通孔,通孔即为对流通道,所述通孔上设有防止第一养殖区域或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茂仓,陈琛,胡利华,於俊琦,曾国权,张炯明,张翔,冀德伟,王瑶华,刘伟成,陈劲飞,赵伟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