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四川大学专利>正文

回旋电磁式控制棒驱动机构与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691932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回旋电磁式控制棒驱动机构与方法,包括固定外壳,固定外壳中部设有旋转控制结构,旋转控制结构顶部与底部均设有肋板,旋转控制结构侧壁分别设有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固定外壳内壁设有第一电磁铁,第一电磁铁置于肋板之间,用于接入电源,旋转控制结构中部设有升降杆,并通过将电磁铁顺时针或逆时针接入电源产生的磁场,使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在磁场力的作用下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并带动旋转控制结构旋转,同时带动升降杆的上升或下降,提高升降杆升降的稳定性与流畅性,并在断电时,升降杆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自动下落至核反应堆底部,保证核反应堆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回旋电磁式控制棒驱动机构与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驱动机构,更具体的说,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回旋电磁式控制棒驱动机构与方法。
技术介绍
控制棒驱动技术是核电站反应堆控制系统和安全保护系统的一种伺服机构。控制棒驱动机构的具体功能是配合核反应堆的反应速度,配合控制棒做升降、停顿以及断电后自动落下的动作。现有的技术手段多是用抓钩和磁铁对控制棒进行运动控制,或者利用齿轮齿条等。对于已有方案存在一个问题,由于齿轮齿条配合以及抓钩等结构的限制会造成运动不连续,其运动表现为分段的并不连续,因此对控制棒的功能有一定影响。所以需要对方案进行改善,使控制棒能够进行连续运动并同时能完成相应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解决上述不足,提供回旋电磁式控制棒驱动机构与方法,以期望解决现有技术抓钩与磁铁在调节控制棒的上升或下降运动时不连续,易出现卡顿现象等问题。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回旋电磁式控制棒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外壳,所述固定外壳中部设有旋转控制结构,所述旋转控制结构顶部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回旋电磁式控制棒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外壳(1)中部设有旋转控制结构(2),所述旋转控制结构(2)顶部与底部均设有肋板(11),所述旋转控制结构(2)侧壁分别设有第一磁极(3)与第二磁极(4),所述固定外壳(1)内壁设有第一电磁铁(5),所述第一电磁铁(5)置于所述肋板(11)之间,用于接入电源,所述旋转控制结构(2)中部设有升降杆(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旋电磁式控制棒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外壳(1)中部设有旋转控制结构(2),所述旋转控制结构(2)顶部与底部均设有肋板(11),所述旋转控制结构(2)侧壁分别设有第一磁极(3)与第二磁极(4),所述固定外壳(1)内壁设有第一电磁铁(5),所述第一电磁铁(5)置于所述肋板(11)之间,用于接入电源,所述旋转控制结构(2)中部设有升降杆(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旋电磁式控制棒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控制结构(2)中轴线上设有贯通孔,所述升降杆(6)置于贯通孔内,所述贯通孔上设有内螺纹,所述升降杆(6)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相互适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旋电磁式控制棒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铁(5)为三组,且相邻所述第一电磁铁(5)间隔设置,且间距一致,并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旋电磁式控制棒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控制结构(2)顶部设有第一凸台(7),所述旋转控制结构(2)底部设有第二凸台(18),所述第一凸台(7)与所述第二凸台(18)均置于所述旋转控制结构(2)的中轴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旋电磁式控制棒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肋板(11)为中通的环形,并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一凸台(7)与所述第二凸台(18)上,且所述第一凸台(7)与所述肋板(11)之间设有滚珠轴承(8),所述第二凸台(18)与所述肋板(11)之间设有滚珠轴承(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旋电磁式控制棒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壳体(1)内壁设有滑槽(9),所述滑槽(9)设有两组,并均位于所述旋转控制结构(2)底部,所述升降杆(6)底端设有横杆(10),所述横杆(10)的两端分别置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强程子豪唐忠赵武陶冶王凯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