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模板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68551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模板及其制造方法,包括板体本体,所述板体本体包括中心板,所述中心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外框,所述中心板的表面等间距贯穿开设有开孔,所述的上下两侧均开设有凹槽,两侧所述凹槽的内部均平铺设置有金属网,两侧所述金属网的内部均浇筑有塑料填充层,两侧所述金属网的一侧均设置有木材颗粒层,两侧所述木材颗粒层的一侧均设置有防护板层。本发明专利技术相对与现有的建筑模板,通过使用了废旧塑料以及废弃木料进行制造再生材料进行制作,大大减少了对木板材的使用,更加的节能环保,同时能够对废旧塑料以及废弃木料进行再利用,减少了对废弃塑料以及废弃木料的处理成本,更加经济,使得板材的生产成本降低更加经济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模板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材
,具体是一种建筑模板。
技术介绍
建筑模板是一种临时性支护结构,它保证混凝土结构构件按规定的位置、几何尺寸成形,保持其正确形体,并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载荷,事先按设计要求组拼成梁、柱、墙、楼板的成型模板,可整体拼装就位,也可采用散装散拆的方法,建筑模板一般采用竹、木质胶合板、钢板或铝合金板等作为模板。现有的建筑模板多为原生材料进行制造,每年需要制造的数量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环境压力,且不符合现有的环保理念,并且目前对于废旧塑料以及废弃木料的使用程度交底,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模板及其制造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模板及其制造方法,包括板体本体,所述板体本体包括中心板,所述中心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外框,所述中心板的表面等间距贯穿开设有开孔,所述中心板的上下两侧均开设有凹槽,两侧所述凹槽的内部均平铺设置有金属网,两侧所述金属网的内部均浇筑有塑料填充层,两侧所述金属网的一侧均设置有木材颗粒层,两侧所述木材颗粒层的一侧均设置有防护板层。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两侧所述外框的内部均开设有开槽,所述开槽的内部上下两端均等间距贯穿开设有注射孔。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木材颗粒层包括木材颗粒,所述木材颗粒由胶水粘合剂粘接。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木材颗粒层包括木材颗粒,所述木材颗粒由胶水粘合剂粘接。一种建筑模板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废旧材料的处理,废旧材料包括废旧塑料以及废弃的木材,对废旧塑料以及废弃木材进行清洗,除去表面的脏物,进行风干;S2:对于风干后的废旧塑料进行切碎,随后进行熔化,对于废弃的木材使用粉碎机进行粉碎,粉碎后的木材颗粒进行烘干;S3:使用钻孔机在中心板上钻多个开孔,在中心板两侧的凹槽内部放置铁丝网,随后将熔化的塑料溶液浇筑进入到铁丝网以及凹槽内部,冷却凝固;S4:在一侧铁丝网的表面别铺设粉碎后的木材颗粒,使用粘合剂进行粘合,待一段时间凝固后再进行另一侧的操作,待两侧操作完成之后,进行压合;S5:压合完成后,在两侧木材颗粒层上分别铺设一层防护板层,防护板层与木材颗粒层之间使用粘合剂粘合;S6:通过注射孔向两侧开槽注入粘合剂,使得板层的外缘相互粘合,粘合的更加紧密;S7:对粘合后的板材进行热压,一端时间后在防护板层外侧涂有聚脲涂料,带涂料干后即可完成制作。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S4、步骤S5、步骤S6中粘合剂为酚醛树脂粘合剂、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胶粘剂中的一种。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S4、步骤S5、步骤S6中粘合剂为酚醛树脂粘合剂、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胶粘剂中的一种。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S3中钻孔的直径为1-1.5c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相对与现有的建筑模板,通过使用了废旧塑料以及废弃木料进行制造再生材料进行制作,大大减少了对木板材的使用,更加的节能环保,同时能够对废旧塑料以及废弃木料进行再利用,减少了对废弃塑料以及废弃木料的处理成本,更加经济,使得板材的生产成本降低更加经济环保。2、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板材内部设置有金属网,在金属网内部浇筑有塑料填充层,能够增加板体整体的韧性且保持板体的平整性,使得板体在使用时不易发生弯曲,且塑料填充层的设置能够避免板体内部进水,使得板体的内部保持干燥,相对于传统的建筑模板来说板体内部不易受潮,有效防止板体内部损坏,增加板体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建筑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建筑模板的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建筑模板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板体本体1、防护板层2、外框3、注射孔4、中心板5、木材颗粒层6、木材颗粒7、凹槽8、金属网9、开孔10、塑料填充层11、开槽12。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建筑模板及其制造方法,包括板体本体1,板体本体1包括中心板5,中心板5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外框3,中心板5的表面等间距贯穿开设有开孔10,中心板5的上下两侧均开设有凹槽8,两侧凹槽8的内部均平铺设置有金属网9,两侧金属网9的内部均浇筑有塑料填充层11,通过在金属网9内部浇筑有塑料填充层11,能够增加板体整体的韧性且保持板体的平整性,使得板体在使用时不易发生弯曲,且塑料填充层11的设置能够避免板体内部进水,使得板体的内部保持干燥,相对于传统的建筑模板来说板体内部不易受潮,有效防止板体内部损坏,增加板体的使用寿命,两侧金属网9的一侧均设置有木材颗粒层6,两侧木材颗粒层6的一侧均设置有防护板层2,两侧外框3的内部均开设有开槽12,开槽12的内部上下两端均等间距贯穿开设有注射孔4,木材颗粒层6包括木材颗粒7,木材颗粒7为废气的木材支撑,在节约原材料的同时,能够对废弃物进行处理,经济环保,木材颗粒7由胶水粘合剂粘接,防护板层2的表面涂有聚脲涂料,聚脲涂料具有附着力强,耐摩擦,硬度强等特点。一种建筑模板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废旧材料的处理,废旧材料包括废旧塑料以及废弃的木材,对废旧塑料以及废弃木材进行清洗,除去表面的脏物,进行风干;S2:对于风干后的废旧塑料进行切碎,随后进行熔化,对于废弃的木材使用粉碎机进行粉碎,粉碎后的木材颗粒进行烘干;S3:使用钻孔机在中心板上钻多个开孔,在中心板两侧的凹槽内部放置铁丝网,随后将熔化的塑料溶液浇筑进入到铁丝网以及凹槽内部,冷却凝固;S4:在一侧铁丝网的表面别铺设粉碎后的木材颗粒,使用粘合剂进行粘合,待一段时间凝固后再进行另一侧的操作,待两侧操作完成之后,进行压合;S5:压合完成后,在两侧木材颗粒层上分别铺设一层防护板层,防护板层与木材颗粒层之间使用粘合剂粘合;S6:通过注射孔向两侧开槽注入粘合剂,使得板层的外缘相互粘合,粘合的更加紧密;S7:对粘合后的板材进行热压,一端时间后在防护板层外侧涂有聚脲涂料,带涂料干后即可完成制作。步骤S4、步骤S5、步骤S6中粘合剂为酚醛树脂粘合剂、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胶粘剂中的一种,步骤S2得到的木材颗粒直径为4-6mm,步骤S3中钻孔的直径为1-1.5cm。实施例2:一种建筑模板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废旧材料的处理,废旧材料包括废旧塑料以及废弃的木材,对废旧塑料以及废弃木材进行清洗,除去表面的脏物,进行风干;S2:对于风干后的废旧塑料进行切碎,随后进行熔化,对于废弃的木材使用粉碎机进行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模板,包括板体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本体(1)包括中心板(5),所述中心板(5)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外框(3),所述中心板(5)的表面等间距贯穿开设有开孔(10),所述中心板(5)的上下两侧均开设有凹槽(8),两侧所述凹槽(8)的内部均平铺设置有金属网(9),两侧所述金属网(9)的内部均浇筑有塑料填充层(11),两侧所述金属网(9)的一侧均设置有木材颗粒层(6),两侧所述木材颗粒层(6)的一侧均设置有防护板层(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模板,包括板体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本体(1)包括中心板(5),所述中心板(5)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外框(3),所述中心板(5)的表面等间距贯穿开设有开孔(10),所述中心板(5)的上下两侧均开设有凹槽(8),两侧所述凹槽(8)的内部均平铺设置有金属网(9),两侧所述金属网(9)的内部均浇筑有塑料填充层(11),两侧所述金属网(9)的一侧均设置有木材颗粒层(6),两侧所述木材颗粒层(6)的一侧均设置有防护板层(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两侧所述外框(3)的内部均开设有开槽(12),所述开槽(12)的内部上下两端均等间距贯穿开设有注射孔(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木材颗粒层(6)包括木材颗粒(7),所述木材颗粒(7)由胶水粘合剂粘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层(2)的表面涂有聚脲涂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废旧材料的处理,废旧材料包括废旧塑料以及废弃的木材,对废旧塑料以及废弃木材进行清洗,除去表面的脏物,进行风干;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雨柱
申请(专利权)人:文安县良禾木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