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装置及制备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8493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27
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装置及制备方法,属于市政基建领域。所述两个进料斗分别穿过外壳体固定连接在内壳体的侧面且与内壳体上的进料口连通;所述电热丝缠绕在内壳体的外侧;所述两个出料口对称设置在内壳体、外壳体的下端。采用搅拌装置Ⅰ、搅拌装置Ⅱ配合使用,达到搅拌更彻底的目的。采用高粘高弹环保型复合改性橡胶沥青+多碎石级配形成具有防滑及降噪功能的桥面沥青混凝土。采用油性温拌剂降低高粘高弹环保型复合改性橡胶沥青施工温度,确保混合料在寒区外界温度及混合料自身温度下降较快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良好施工特点。采用低冰点填料,代替矿粉加入沥青混合料中,形成能够自主除冰融雪的高性能沥青混凝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装置及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装置及制备方法,属于市政基建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道路、高速公路以及城市高架桥等铺设数量逐年增加。目前使用的铺设材料在一般外界条件下使用寿命能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在我国北方严寒地区,冬天气温较低,导致路面使用寿命降低,且降雪量较大,若在路面结冰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常用的混凝土搅拌设备也很容易出现搅拌不均匀进而导致影响铺设材料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装置及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实现上述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装置,包括上壳体、外壳体、两个通风窗、两个支架;所述上壳体固定连接在外壳体的上端;所述两个通风窗对称且活动连接在外壳体的侧面;所述两个支架均固定连接在外壳体的侧面下端;所述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装置还包括两个进料斗、电热丝、内壳体、多个搅拌装置Ⅰ、两个出料口、轴Ⅰ、搅拌装置Ⅱ、轴Ⅱ、上挡板、电机Ⅰ、电机支架Ⅰ;所述内壳体固定连接在上壳体的下端,且内壳体位于外壳体的内部,且内壳体的侧面设有进料口;所述两个进料斗分别穿过外壳体固定连接在内壳体的侧面且与内壳体上的进料口连通;所述电热丝缠绕在内壳体的外侧;所述两个出料口对称设置在内壳体、外壳体的下端;所述轴Ⅰ的下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在内壳体的内部底端,轴Ⅰ的上端固定连有搅拌装置Ⅱ;所述轴Ⅱ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搅拌装置Ⅱ上,轴Ⅱ的上端连接在电机Ⅰ的输出轴上;所述上挡板与上壳体滑动配合,且电机Ⅰ的输出轴穿过上挡板的中心;所述搅拌装置Ⅱ有部分穿过上挡板;所述电机Ⅰ通过电机支架Ⅰ固定连接在上壳体的内部;所述上壳体的侧面对称设有两个通风孔;所述多个搅拌装置Ⅰ分别固定连接在轴Ⅰ、轴Ⅱ的侧面;所述轴Ⅰ、轴Ⅱ的中心线重合。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先将2.2%SBS改性剂加入84.3%AH-90沥青中,过充分溶胀45分钟后,过胶体磨进行剪切;2)然后加入10%橡胶粉和3%橡胶填充油,2次过胶体磨剪切,进入存储罐进行充分反应,保持反应温度在180-190℃,反应开始同时加入0.5%除味剂,生产形成环保型复合改性橡胶沥青;3)向步骤二中得到的环保型复合改性橡胶沥青中加入油性温拌剂,充分搅拌均匀,将沥青1.5Pa·S的保持温度由185℃降低至165℃,完成环保型复合改性橡胶沥青的预处理工作;4)先将碎石通过进料斗投入内壳体内,然后通过电热丝加热至185℃-190℃,再加入加入及聚酯纤维,然后通过搅拌装置Ⅰ、搅拌装置Ⅱ对混合物进行搅拌6-12s;5)拌合均匀后加入步骤二中得到的5.8%-6.2%环保型复合改性橡胶沥青,加热温度控制在180℃-185℃,再通过搅拌装置Ⅰ、搅拌装置Ⅱ对混合物进行搅拌10s;6)加入5.8-6.2%抗凝冰材料控制拌合温度185℃-190℃,通过搅拌装置Ⅰ、搅拌装置Ⅱ搅拌混合,经28-32秒后形成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然后通过出料口排出即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搅拌装置Ⅰ、搅拌装置Ⅱ配合使用,达到搅拌更彻底的目的。2.采用高粘高弹环保型复合改性橡胶沥青+多碎石级配形成具有防滑及降噪功能的桥面沥青混凝土。3.采用油性温拌剂降低高粘高弹环保型复合改性橡胶沥青施工温度,确保混合料在寒区外界温度及混合料自身温度下降较快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良好施工特点。4.采用抗凝冰材料,代替矿粉加入沥青混合料中,形成能够自主除冰融雪的高性能沥青混凝土。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装置的搅拌装置Ⅰ的主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装置的连接杆的主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装置的圆环的侧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装置的搅拌装置Ⅱ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具体实施方式一: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记载了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装置,包括上壳体1、外壳体4、两个通风窗5、两个支架7;所述上壳体1固定连接在外壳体4的上端;所述两个通风窗5对称且活动连接在外壳体4的侧面;所述两个支架7均固定连接在外壳体4的侧面下端;所述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装置还包括两个进料斗3、电热丝6、内壳体8、多个搅拌装置Ⅰ9、两个出料口10、轴Ⅰ11、搅拌装置Ⅱ12、轴Ⅱ13、上挡板14、电机Ⅰ15、电机支架Ⅰ16;所述内壳体8固定连接在上壳体1的下端,且内壳体8位于外壳体4的内部,且内壳体8的侧面设有进料口;所述两个进料斗3分别穿过外壳体4固定连接在内壳体8的侧面且与内壳体8上的进料口连通;所述电热丝6缠绕在内壳体8的外侧;所述两个出料口10对称设置在内壳体8、外壳体4的下端;所述轴Ⅰ11的下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在内壳体8的内部底端,轴Ⅰ11的上端固定连有搅拌装置Ⅱ12;所述轴Ⅱ13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搅拌装置Ⅱ12上,轴Ⅱ13的上端连接在电机Ⅰ15的输出轴上;所述上挡板14与上壳体1滑动配合,且电机Ⅰ15的输出轴穿过上挡板14的中心;所述搅拌装置Ⅱ12有部分穿过上挡板14;所述电机Ⅰ15通过电机支架Ⅰ16固定连接在上壳体1的内部;所述上壳体1的侧面对称设有两个通风孔2;所述多个搅拌装置Ⅰ9分别固定连接在轴Ⅰ11、轴Ⅱ13的侧面;所述轴Ⅰ11、轴Ⅱ13的中心线重合。通风窗5便于降低内壳体8内的温度时使用,通风孔2的作用是降低电机Ⅰ15、电机Ⅱ12-1工作时的温度。具体实施方式二: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作出的进一步说明,所述搅拌装置Ⅱ12斜向设置在内壳体8内部。为了使圆筒12-3与待搅拌物料的接触面增加,加快大范围移动物料的效率,进而达到加快搅拌效率的目的。具体实施方式三: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作出的进一步说明,所述每个所述搅拌装置Ⅰ9包括多个连接杆9-1、多个圆环9-2、多个搅拌杆9-3;每个所述连接杆9-1的两端均设有环形槽,且每个连接杆9-1之间固定连接;每个所述圆环9-2均与两个连接杆9-1连接处之间的环形槽转动配合;所述多个搅拌杆9-3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多个连接杆9-1、多个圆环9-2的侧面;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杆9-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轴Ⅰ11或者轴Ⅱ13的侧面。圆环9-2与连接杆9-1之间留有1cm缝隙,在连接杆9-1运动带动圆环9-2运动时,若圆环9-2上其中一个搅拌杆9-3受力或者两个搅拌杆9-3受力大小不同时,则圆环9-2绕着连接杆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装置,包括上壳体(1)、外壳体(4)、两个通风窗(5)、两个支架(7);所述上壳体(1)固定连接在外壳体(4)的上端;所述两个通风窗(5)对称且活动连接在外壳体(4)的侧面;所述两个支架(7)均固定连接在外壳体(4)的侧面下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装置还包括两个进料斗(3)、电热丝(6)、内壳体(8)、多个搅拌装置Ⅰ(9)、两个出料口(10)、轴Ⅰ(11)、搅拌装置Ⅱ(12)、轴Ⅱ(13)、上挡板(14)、电机Ⅰ(15)、电机支架Ⅰ(16);所述内壳体(8)固定连接在上壳体(1)的下端,且内壳体(8)位于外壳体(4)的内部,且内壳体(8)的侧面设有进料口;所述两个进料斗(3)分别穿过外壳体(4)固定连接在内壳体(8)的侧面且与内壳体(8)上的进料口连通;所述电热丝(6)缠绕在内壳体(8)的外侧;所述两个出料口(10)对称设置在内壳体(8)、外壳体(4)的下端;所述轴Ⅰ(11)的下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在内壳体(8)的内部底端,轴Ⅰ(11)的上端固定连有搅拌装置Ⅱ(12);所述轴Ⅱ(13)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搅拌装置Ⅱ(12)上,轴Ⅱ(13)的上端连接在电机Ⅰ(15)的输出轴上;所述上挡板(14)与上壳体(1)滑动配合,且电机Ⅰ(15)的输出轴穿过上挡板(14)的中心;所述搅拌装置Ⅱ(12)有部分穿过上挡板(14);所述电机Ⅰ(15)通过电机支架Ⅰ(16)固定连接在上壳体(1)的内部;所述上壳体(1)的侧面对称设有两个通风孔(2);所述多个搅拌装置Ⅰ(9)分别固定连接在轴Ⅰ(11)、轴Ⅱ(13)的侧面;所述轴Ⅰ(11)、轴Ⅱ(13)的中心线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装置,包括上壳体(1)、外壳体(4)、两个通风窗(5)、两个支架(7);所述上壳体(1)固定连接在外壳体(4)的上端;所述两个通风窗(5)对称且活动连接在外壳体(4)的侧面;所述两个支架(7)均固定连接在外壳体(4)的侧面下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装置还包括两个进料斗(3)、电热丝(6)、内壳体(8)、多个搅拌装置Ⅰ(9)、两个出料口(10)、轴Ⅰ(11)、搅拌装置Ⅱ(12)、轴Ⅱ(13)、上挡板(14)、电机Ⅰ(15)、电机支架Ⅰ(16);所述内壳体(8)固定连接在上壳体(1)的下端,且内壳体(8)位于外壳体(4)的内部,且内壳体(8)的侧面设有进料口;所述两个进料斗(3)分别穿过外壳体(4)固定连接在内壳体(8)的侧面且与内壳体(8)上的进料口连通;所述电热丝(6)缠绕在内壳体(8)的外侧;所述两个出料口(10)对称设置在内壳体(8)、外壳体(4)的下端;所述轴Ⅰ(11)的下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在内壳体(8)的内部底端,轴Ⅰ(11)的上端固定连有搅拌装置Ⅱ(12);所述轴Ⅱ(13)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搅拌装置Ⅱ(12)上,轴Ⅱ(13)的上端连接在电机Ⅰ(15)的输出轴上;所述上挡板(14)与上壳体(1)滑动配合,且电机Ⅰ(15)的输出轴穿过上挡板(14)的中心;所述搅拌装置Ⅱ(12)有部分穿过上挡板(14);所述电机Ⅰ(15)通过电机支架Ⅰ(16)固定连接在上壳体(1)的内部;所述上壳体(1)的侧面对称设有两个通风孔(2);所述多个搅拌装置Ⅰ(9)分别固定连接在轴Ⅰ(11)、轴Ⅱ(13)的侧面;所述轴Ⅰ(11)、轴Ⅱ(13)的中心线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Ⅱ(12)斜向设置在内壳体(8)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所述搅拌装置Ⅰ(9)包括多个连接杆(9-1)、多个圆环(9-2)、多个搅拌杆(9-3);每个所述连接杆(9-1)的两端均设有环形槽,且每个连接杆(9-1)之间固定连接;每个所述圆环(9-2)均与两个连接杆(9-1)连接处之间的环形槽转动配合;所述多个搅拌杆(9-3)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多个连接杆(9-1)、多个圆环(9-2)的侧面;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杆(9-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轴Ⅰ(11)或者轴Ⅱ(13)的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圆环(9-2)与两个连接杆(9-1)连接处之间的环形槽之间的间隙为1c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沥青混凝土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Ⅱ(12)包括电机Ⅱ(12-1)、电机支架Ⅱ(12-2)、圆筒(12-3)、轴Ⅲ(12-5)、螺旋板(12-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忠军魏翰超张磊肖楼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中信路桥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